读《庄子》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阅读时,你会对庄子顶礼膜拜,还想与他辩论。一个“庄生化蝶”故事,就让你醉生梦死,够你凄美地思考一生;“鲲鹏展翅”的故事,则使你渺小的自我升华了一回;而大树“无用之用”的故事,更使你在迷茫中有了大解脱……
庄子是一个极具智慧的人,他最早意识到人生在世就是在梦中。“庄生梦蝶”,表面上似乎是庄周梦为蝴蝶,庄周是实的,蝴蝶是虚的;而实际上反过来也同样说得通:庄周的生活却是蝴蝶的一个梦,似实而虚,蝴蝶反倒是实的。因此,如梦境般的事实,采取一种逍遥高渺的人生态度就是必然的了。
庄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如果一个人能做到“齐物”,那么自我就消失了,对立就消失了,差别也就消失了。没有了分别之心,精神与万化的冥合中,关于生死、美丑等的争辩也就不存在了。
庄子的思想主张(庄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庄子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鱼在水里,忘记有水的存在。同样,人真正得道,也会忘记道的表象。真得了道的人,会忘了自己有道;人游于大道之中,会忘掉一切,所以说“相忘乎道术”。
在庄子的心目中,这便是吸清风、饮甘露、绝对逍遥于天地间的“圣人”、“真人”、“至人”。所谓“至人”,就是顺天地之理、达到忘我、挣脱名利、获得绝对自由而得道的人。这首先要超越个体“小我”,进而挣脱作为生于天地间的一个物种人类的“大我”。庄子的“大我”已经同宇宙无限时空融为了一体。
庄子的生死观也很精辟,可谓一语胜人千言:“生寄死归”。庄子认为生死不过是一种自然变化,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终了就是新的开始。庄子说:“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忘却生死,心灵与道合一,也就无所谓终结,无所谓生死。
正是领悟到这些,庄子才会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敲着瓦缶唱起歌来。庄子临终时,听说众弟子想厚葬老师,很不高兴。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