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鸣谢:
陈鹤琴(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南京大学出版社
走进幼儿园的大门,一定会先被这里的户外自然环境所吸引。绿树、红花、春泥、池塘......一切关于四月美好人间的意象都能在这里被找到。不仅如此,这里的自然环境不仅有“外在”,还很有“内涵”哦~
我想孩子是热爱这拥有缤纷色彩的世界的,所以当我被进门的这片“可爱深红爱浅红”吸引之时,我由衷感激幼儿园将大自然的美留给孩子,将美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种下。
木头堆成的花圃里,各色的花朵争相绽放着。花圃矮矮的,刚好孩子可以停下来细细观察呢~
有的树上结了果子,那是另一种色彩,也是另一个帮助孩子发展的机会。在幼儿园的每一天,看着开花结果、落叶归根,这不比任何一节集体教学生动吗?
说到树,户外几乎每一处都有大树,很多想必和幼儿园一样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些树木是幼儿园里的一抹绿意,更用自己的方式呵护着这的孩子。
也许孩子会在树上支起一张吊床,享受沉浸式的阅读时光。也许他们读的故事也和树有关呢~
也许孩子会围着树和伙伴们做做游戏,大树有时是游戏的道具,有时只是安静的“守护者”。
又或许孩子会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坐在树下,说说只有自己知道的“悄悄话”。
幼儿园为了孩子们,在大树下搭起了这样那样的私密空间供孩子使用。孩子有时也需要宣泄情绪、需要安静独处,这里正是一个好场所。简单的一个设置,却将“尊重儿童”这件事体现得淋漓尽致。
沙坑也是依树而造,凑近看甚至有些沙漠绿洲的意味。在树荫下自由探索细沙,真想做回孩子体验一回呢~
“穿梭”在茂密的绿植之中的,是原木色系的大型运动玩具,远远望去,好像童话故事里的森林树屋一般,孩子的吸引力一定会被牢牢抓住吧!
几处阳光洒下,树影斑驳地映照在滑梯上、攀爬架上。虽未亲临,但我的耳畔仿佛已经响起了孩子们的嬉笑打闹,那真是一幅令人忍不住嘴角上扬的美好场景。
幼儿园的院子里有小池塘,在进行了安全加固的前提下,这样的小池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小巧但精致的生态,让孩子们对自然的好奇得到了满足。
而竹子组成的“曲水流觞”之景,别说孩子了,就连大人都想凑上去看个仔细吧!
来到幼儿园的室内,我发现这里的环境创设有一些特别的地方:
“纸糊的”娃娃家,孩子在瓦楞纸上进行的创作成了娃娃家最美的外衣。
花蝴蝶围绕着花草帽和花伞,悬挂在渔网上,各种色彩碰撞在一起,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轮胎被剖开,成为了植物们的新家。看着轮胎外稚嫩的颜料涂抹痕迹,仿佛可以看到孩子们为植物建造家园的那份用心呢~
区角的橱柜旁贴着白色铅画纸,上面是老师预设的问题和孩子们探究后留下的记录。
你是不是有点奇怪,这些环创好像相互没有关系,更加没太高的“美观度”可言,到底特别在哪里呀?
其实,我已经给出提示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孩子参与创设的环境。
幼儿园老师加班做环境创设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似乎已经觉得由成人主导的环境创设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回顾一下你的学生时代,环境创设是不是要求了要“老师和孩子共同参与呀”;哪怕是美观性,也是建立在“符合幼儿审美情趣”的基础上的。
讲到底,幼儿园的教育主体是孩子,环境创设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主体也是孩子呀。这些环境也许不是最好看的,但一定是孩子最认同、最喜欢的。
接下来,让我们再找找那些孩子的痕迹吧~
这也是“瓦楞纸屏风”,只是这次不是孩子直接作画,而是孩子的作品被有机地结合在画面中,组成一幅特别的风景。
孩子的每一件作品都值得珍重,所以老师会将它们像艺术品一样展示在大厅,供路过的每一个大人和小孩欣赏。
长长的画卷展开,那些涂鸦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个班级几年里点点滴滴的成长故事。
孩子的作品被直接悬挂起来作为吊饰,还附有小作者的姓名和照片。孩子经过这里的时候一定会兴奋地对伙伴大声说:“瞧,那个是我做的!”那种自豪感,真难得!
不仅是那些立体的手工作品,平面的绘画作品也被以各种形式悬挂出来。
孩子的作品在这家幼儿园里几乎到了无处不在的程度,几乎每一面墙、每一个区角里,你总能找到孩子们的“稚笔大作”。
如果在这家幼儿园里有什么,是比环境创设中孩子的痕迹更丰富的,那一定非那琳琅满目的活动材料莫属。
我超喜欢户外的这面打击墙,它把厨房里用到的锅碗瓢盆都搬了出来,谁都知道孩子爱对着这些敲敲打打,但能想到将它们“收编成军”还真不简单。
之前看了沙区,那水区在哪儿呢?水区以墙面的形式呈现,看墙上的水管、漏斗和下面的脸盆,哪个不是来自生活的好材料呀~
美工区材料丰富,且收纳得井井有条。不用加水的颜料整齐地摆放在柜子上供孩子取用,柜子下面也是各种供孩子取用的低结构美工材料,给了孩子充分创造的空间。
你看,孩子们在瓶子上进行的创作也变成了材料的收纳,让美工区的材料架增添了一分可爱童真、一分艺术气息。
零食盒+毛线,这是什么神仙组合?原来,孩子们可以从零食盒里抽出毛线来,自己剪出合适的长度来使用。既省去了老师剪好毛线的工作,又不会被孩子弄得一团乱,收拾起来很麻烦。
但比起人工制造的材料,幼儿园为孩子投放的材料更多来自于自然,你看下面这个小小材料盒,看似与一般的自然材料差异不大,实际上却大有乾坤。
雨花石,南京的地方特色;彩色扇贝,艺术与自然材料的融合;田螺、鲍鱼壳,探索材料间的相同与不同;龟甲、青鱼牙齿,这些材料更是很少在幼儿园里看到......
瓜子壳、雪糕棒、吸管等废旧材料也被投放在教室里,就连收纳他们的盒子都是用废旧的酸奶盒改造的呢~
还记得这里是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研究中心吗?在幼儿园的角角落落里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探索研究”的痕迹,不仅是成人的研究,更是孩子的探索。
比如,天气预报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孩子在查看今天的天气后还会做好相应的记录。
把玉米制作成娃娃需要几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然后将得出的结果记录下来,放在材料的成品的旁边吧~
孩子的每一次活动,都变成了精美的成长记录册,图文并茂的呈现给孩子和家长、老师。
也许孩子的画不是那么“好看”,但这都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真实记录,所以值得被记录下来~
你看出下面这是什么了吗?没错,就是进区牌了。老师对孩子们的在区情况一目了然。
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工作后,我接触过许多知名的、历史悠久的幼儿园。但其中的多数似乎有些“保守”,很少去认同新兴幼儿园的创新思想,也很少将自己的经验开陈布公地展示在所有人面前。
但鼓楼幼儿园大不相同,撰写这篇文章时,我并没有亲身进入鼓楼幼儿园进行实地探访,而是阅读了鼓楼幼儿园几十年教育历程沉淀下来的一套书籍——《环境与游戏》。
*声明:本文由幼师口袋原创,文中图片来自《环境与游戏》,部分图片由幼师口袋拍摄,如需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幼师口袋,并在公众号内回复“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