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的阴雨天,张天雷的工作坊显得有些湿冷,空气中夹杂着竹子的清香和些许粉尘味。工作坊呈长廊状,光线极暗,只有头顶几道白光斜斜地射进来。
白天有干不完的活,天雷只好将灯安在离工作台最近的地方。他和父亲坐在角落里,地上堆满了长短不一的竹节,俩人各忙各的,一门心思全在自己的手上。
每隔两分钟,天雷会转身从椅子上拿一块铝片,用烧红的铁丝将铝片焊在竹节凹槽处,然后拿起刚刚组装好的芦笙零件,来回吹奏,寻找适合的音阶。每组装一根,他需要无数次重复这些枯燥的动作。
张天雷(张天雷真实身份)
像这样琐碎繁杂的日子,他已经持续了10多年。他的身上,有新一代民间手艺人的韧劲和坚守。
拜师
天雷出生在贵州黔东南雷山县周边一个村落,那里是风情浓郁的苗族之乡。当地人爱吹芦笙和唱歌,侗族大歌就发源于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受族人与父亲的影响,天雷从小就觉得芦笙发出的声音特别有意思。于是,他让父亲教他吹芦笙的技巧,他一点就通,曲谱看了几眼就会,不久就能独立演奏。
但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他便没有继续读书,而是选择到外面闯荡。为了寻求更多机会,他报考了文工团,但因身高不够被拒绝。
他只好在老家找了一份杂活,月工资300块。从北上广打工回来的朋友告诉他,跟着他们混,工资能翻倍。
张天雷正在赶制芦笙
2004年,他决定去大城市打拼,第一站就去了离家约2000公里的山东,在一家民族特色饭店吹芦笙,迎宾揽客。
饭店生活如同一潭死水,毫无波澜。为了能站在更大的舞台,一有机会,他就跟着去表演。
有一次他休假回家,从一个前辈口中听说苗族著名芦笙演奏家杨胜文老师。之后,他找来了杨胜文的CD,从头到尾听了一遍,深受感动的天雷当即决定,去北京拜师学艺。
张天雷看着车窗外发呆
那年,他19岁。凭着一腔孤勇,只身一人北上。
一开始,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那样顺利。除了吹芦笙,他什么都不会,一切都很迷茫。
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打听到有一位老乡要回家结婚,之后就不回来了。因此,这位老乡空缺的芦笙吹奏工作刚好由天雷代替。老乡还告诉他,杨胜文老师经常来这家饭店吃饭。听到这个消息,天雷如获至宝。
不久后,他在这家饭店见到了杨胜文。一来二去,两人因芦笙搭上了话,慢慢熟络起来。
期间,他打听到杨老师喜欢吃土鸡。每逢休息日,天雷就拎着一只活土鸡,上杨老师家登门拜访,现杀、现炖,他主动包揽了所有活计。
一年后,他终于厚着脸皮开口,让杨老师教自己吹芦笙,这对平时腼腆的天雷来说,跨出了最为艰难的一步。
张天雷(左)与师傅杨胜文
自此,天雷在北京跟着杨老师学了9年。杨老师考虑到天雷家境困难,没收他一分学费,也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每天给天雷授课。他们就像是朋友,随便闲聊。
久而久之,天雷收获颇丰,并有了自主创业的想法。
「我想将老家大山里的传统乐器,与当代流行音乐融合,然后推广到全世界。」他和身边同事谈及日后的梦想,大家嘲笑他痴人说梦。但只有师傅杨胜文支持他的想法,并给予他实际的帮助。
谋生
为了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金竹芦笙,2017年,天雷离开北京,回到了老家贵州。头等大事,就是寻找适合生活和创作的地方。
师傅杨胜文和夜郎谷主宋培伦相识,也时常与里面一批民间音乐人玩在一起。得知天雷到处在找场地后,便将这里推荐给了他。
宋培伦向来支持民间手工艺人,很快给他安排了一个空闲的石头屋,并且不收房租。这里环境清幽,很适合创作,经他精心布置和改造,原本乱七八糟的屋子,瞬间亮堂起来。
有了这般眷顾,他不需考虑许多现实的因素。白天,他醉心干着手上的活;晚上,时常与三五好友相约谷中,大口喝酒,畅聊音乐。半年时间,他便与谷中几位民间音乐人组建了乐队,并取名为金竹乐队。
但这样「无忧」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第二年,工作坊整体开始走下坡路。
朋友坊中小聚
平日,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制作芦笙上了,没考虑过市场和销路,导致芦笙没有销量。因为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越到后面,日常开销就越难维持。
「我从不着急,成功是早晚的。我只担心自己的生活,怕支撑不到我成功的那一天……」
天雷回忆,最艰难的时候,他身上的钱连一日三餐都不够应付,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不得不叫上乐队成员,外出演出挣点生活费。
但由于乐队聚少离多,演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唯一收入就是靠接零星的芦笙订单维持生存。
金竹乐队成员
「有时候穷到买不起菜,就给朋友打电话,叫他们来吃饭。他们大概猜到了我的情况,就来陪我吃一顿,然后带足了我一个星期吃的东西。」
去年近半年都没有收入,直到6月份,突然来一笔芦笙订单解了燃眉之急。为了凑足材料费,天雷跟弟弟打电话,弟弟理解他的困难,立马转了2000块钱给他,「万不得已,我没想过拿家人的钱。而这次,我妥协了。」
紧接着的7月,阿朵旗下的乐队负责人打来电话,再次邀请他去外地参加演出,「这个时候我的心才落定,有这个演出,我至少可以先生存了。」
如今,随着演出机会增多,他的情况明显开始好转,手上的订单也越来越多。
张天雷父亲正在制作芦笙
目前,他正忙着给一所学校赶制一批芦笙,并将家中常年干农活的父亲接来帮忙。
父子俩早起贪黑,晚上加班到凌晨两点,才做好20把,离对方需要的60把,起码还得再做两个月。这批货因为是当做物资输送给学校里的孩子们,他只收取简单的材料和人工成本费。
有了这笔生活费,又可以支撑他生活一段时间了。
演出
天雷一直以来的坚持,换来了与内地知名歌手阿朵同台演出的机会。去年,阿朵因参加芒果TV女团成长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翻红,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凭着扎实过硬的舞台表现力和高情商的性格魅力,阿朵就像一朵开在沙漠里的玫瑰,坚韧灿烂,有挡不住的光芒。
与天雷一样,阿朵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之乡,是一位地道的湖南湘西妹子。一直以来,她坚持去到山里寻找灵感,创作音乐。
每次上节目,她都会向外界推广新民族音乐。为此,她还特意签约了一支乐队,取名叫未来民族。里面的成员,都是一些非遗文化的传承人。
2018年年底,师傅杨胜文和阿朵有舞台合作,但因行程冲突,他便向阿朵推荐了徒弟天雷。
阿朵(左二)张天雷(左三)同台演出
一听有演出,天雷立马答应,这也是他第一次去往大舞台演出。
为了让对方看一下舞台表演效果,他要提前去准备。临近演出,天雷当着众人的面试奏,阿朵也在场,「我话很少,他们让我吹,我就吹,我不知道具体该干什么,也来不及紧张。」
阿朵很认可他的音乐,「以后也来啊,有演出需要,我们会通知你。」
张天雷与阿朵乐队成员一起吃年夜饭
「别看我表面平静,内心早已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天雷说,为了演出舞台效果和试图让观众记住他,他还特意将自己两边的头发剃了,只留了中间一小揪,时间一长,便蓄起了长发。
舞台上,他经常身穿少数民族服饰,一根麻绳套在头上,戴一个斗笠,静静地吹奏他的芦笙。吹奏声一响,仿佛将时空切换到了大山深处,婉转低回,幽远空灵,听着不自觉起一身鸡皮疙瘩。
从各种音乐节,颁奖典礼,再到时尚盛典,天雷与阿朵的乐队合作,已不下十次。阿朵的音乐理念和天雷的初衷吻合,就是将民族音乐与当代音乐结合,继而推向全国,甚至推往全世界。
舞台上的张天雷
阿朵及团队有更好的资源和舞台,能成为其中一位「客串」成员,天雷除了庆幸,更多的是感激。
只要有演出机会,他都不会放过,「舞台上,能够吹奏芦笙,让观众感受传统乐器释放的魅力。舞台下,我还能以一位民间手艺人的身份,与大家分享制作的过程。」
如今,与他同龄的人,早已成家立业。而他的生活,才开始步入正轨。
「如果你没有看到我向上生长,那是因为我在向下扎根。」天雷说,这是阿朵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维持梦想的动力。
作者|杨青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余国佩
q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