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元朝四等人(元朝四等人制度)

元朝四等人(元朝四等人制度)

元朝四等人(元朝四等人制度)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为思想旗帜,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复兴和传播。元朝四等人(元朝四等人制度)关于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这里便不再过多复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下方蓝字跳转,或至个人主

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

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为思想旗帜,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复兴和传播。

元朝四等人(元朝四等人制度)

元朝四等人(元朝四等人制度)

关于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这里便不再过多复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下方蓝字跳转,或至个人主页翻找阅读: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不断对外扩张、贸易和文化交流,伊斯兰教在亚欧非大陆得到广泛传播,并且从民族性宗教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那么伊斯兰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甘英出使路线

早在公元97年,东汉永元九年,甘英就曾奉命出使西域,成为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到了南北朝时期,造船与航海技术发展迅速,南海海域已有外国商船远道而来。

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包容的政策,对各国文化、宗教和生产技术兼容并蓄,其中与阿拉伯国家来往频繁,当时中国人习惯称阿拉伯国家为大食,称伊斯兰教为大食法。

公元651年,唐永徽二年,阿拉伯帝国的第三任哈里发(国家政教首领)奥斯曼派使节到长安朝见,使节向唐高宗李治介绍了阿拉伯国家的形成,以及伊斯兰教教义等情况。

这是史书记载最早的唐朝与阿拉伯的正式往来,一般认为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此后直到公元798年,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大食共遣使到唐朝三十六次,两国交往甚密。

从此,伊斯兰教在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大地上埋下了种子。

唐朝和阿拉伯两国不仅在政治上互有往来,在经济上更是贸易交流不断。

唐朝主要交通路线

大食商人通过海路,从波斯湾经孟加拉湾绕马来半岛到达广州、泉州等濒海城市,以及通过陆路,也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经由现在的北疆、中亚西亚到达长安。

他们带着香料、珠宝等货物来到唐朝,然后满载着换取的丝绸、陶瓷和茶叶而归。

其中由于路途遥远,往返不易,所以假如你生活在唐朝,那么你会在长安、广州等经济繁华的大城市看到无数阿拉伯人的身影。

这些留居在唐朝的大食人和波斯人一同被称为蕃客,蕃客们为了不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他宗教发生冲突,他们相对聚居,不对外传教,从而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生存空间。

广州蕃坊遗址示意图

蕃客聚居的地方称为蕃坊,蕃坊内建有市场、清真寺和公共墓地,自成一系。通常会推举资历较深、宗教学识渊博的长老担任蕃长,管理蕃坊内穆斯林相关事物。

不过蕃长需经当朝皇帝批准方得认可,蕃客如有违法行为,重罪由当朝政府依律审判,轻罪由蕃长依据《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判决。

这些蕃客中有不少人久居不归,与当地居民通婚,繁衍后代,后代则被称为土生蕃客。

简单地说,蕃坊就是一个穆斯林侨民在华聚集区,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最早的穆斯林群体。

长安还特别设立了“互市监”这样的行政机构,管理外邦贸易事务,长安城的西市主要是大食和波斯商人聚居。如今西安的回坊,便是自唐时期形成的古老的穆斯林社区。

唐与阿拉伯

虽然两国互有交流,但面对阿拉伯的向东扩张,唐朝与其不可避免地发生过一次碰撞。

事件的起因是安西都护高仙芝,以不守藩臣之礼为由,于公元750年出兵征讨中亚地区一个名叫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小国。

石国不战而降,石国国王连同其他几位中亚小国的国王,被高仙芝押送到长安,不久被当时的皇帝玄宗李隆基下令处死。

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石国有个王子侥幸逃脱,向黑衣大食(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因旗帜较黑,被称为黑衣大食)求助,于是黑衣大食联络诸胡准备共同进攻安西四镇。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高仙芝在得知消息后,亲自率领大军越境进攻大食,在行军至恒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附近)时,与大食军遭遇,双方激战几日未出胜负。

在僵持阶段,唐军中的葛罗禄部突然叛变,高仙芝大败,唐军伤亡惨重,许多人成为俘虏。

这些沦为大食俘虏的唐军中,有一个人叫杜环,被俘后幸免留居大食,等到十多年后才从海陆辗转返回唐朝。回国后,杜环将自己在大食的所见所闻写了一本书叫《经行记》。

《经行记》笺证

《经行记》作为我国最早记载伊斯兰教的汉文典籍,里面详细记载了阿拉伯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伊斯兰教的宗教生活习俗。

恒罗斯之战后,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根本动摇,两国的关系,同样也没有因为此役而关系恶化,贸易往来反之更加频繁。

真正将唐朝拖入泥潭的是四年后爆发的安史之乱,安史叛军势如破竹地攻下两都洛阳和长安,唐肃宗李亨于公元756年登基后,即刻抽调守边将士返回内地平叛。

除此之外,肃宗李亨还向大食和边疆回纥、拔汗那及西域各国许以厚赏,请兵助唐平叛。这时的阿拉伯处在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时期,曼苏尔应邀向唐朝派出了一支援军。

第二年,联军经过两个月的激战,最终平息了叛乱,唐肃宗李亨为酬谢远道而来的大食士兵,为逝者修建了陵墓,并准许活着的人可自愿选择留居在唐朝。

选择留下来的人,被安置在长安近郊的关中各地,他们在渭河两岸落地生根,娶妻生子,与同在这片土地上的汉民同胞和睦共处,这是关中回民也是整个回族最早的来源之一。

到了宋朝,国内穆斯林大多数为土生蕃客,有的在华侨居已过五世,宋朝政府和汉族臣民已经将他们视为非侨民性质的“归化”人。

当时在广州、泉州等地还设有蕃客的子弟学校——蕃学,不仅教授伊斯兰教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设有汉学知识课程,并允许参加科举。

宋朝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延续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了激励外商来华活动,甚至授予外商官爵,如广州的蕃坊蕃长辛押陀罗在熙宁年间就被授予“归德将军”的称号。

同时为了有效地管理对外贸易事宜,宋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

广州怀圣寺

此外,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和扬州仙鹤寺等几大早期著名的清真寺,都是始建于宋朝。

由此,来华的穆斯林越来越多,部分人与当地汉民通婚,汉民改宗伊斯兰教的人比唐时有所增加,他们的子孙后代长期生活在中国,成为中国穆斯林的先祖之一。

新疆地区伊斯兰化的时间大概在五代十国时期,维吾尔族在古代称为“回纥”或“回鹘”,是突厥游牧民族的一支。

当时统治新疆的地方?政权?是?喀喇汗王朝,由于?统治者皈依伊斯兰教,其后大力推行伊斯兰教,并战胜了于阗一带的佛教势力,于是?新疆地区各民族逐渐皈依了?伊斯兰教。

唐宋时期,东来的大食商人主要从事经商,而并非是传教,但他们与中国人在长期的贸易交流中,因为自身的宗教生活方式,使更多的中国人产生了了解伊斯兰教的兴趣。

不过这一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载体还是以侨民的宗教性质为主,大多还是外国人的宗教,还没有达到发展的阶段,蕃坊制实际上只是统治者对穆斯林的封闭管理手段。

蕃坊内不吃猪肉、不饮酒,一日五次礼拜,蕃坊外却是另一片天地,在作为主体民族的汉人眼里,伊斯兰教不过是蕃客的奇风异俗而已。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文化早已根深蒂固。

伊斯兰教不拜天地、不拜皇帝、不拜父母,只拜真主,仅凭这点,伊斯兰教想要在中国这片特殊的大地上根治成功,并非易事。

直到蒙古人的崛起,伊斯兰教在中国才迎来了新的篇章。

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

从此蒙古人通过对外远征,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大汗国

公元1219年,蒙古汗国发动第一次西征,在此后的近半个世纪内,又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西征,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广大地区,建立窝阔台、金帐、伊儿和察合台四大汗国。

其中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于公元1258年被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灭亡,统治近五百年的阿拔斯哈里发时代宣告结束。

蒙古人在西征期间,将一批又一批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等中亚各民族人民征调到中国,参加蒙古统一中国的战争,他们人数众多,身份不同,总数有几十万之多。

这些人与唐宋时期侨居在中国蕃客后裔,因为有着相同的伊斯兰教宗教信仰,在元朝时期被统称为回回或木速蛮。

由于得到蒙古人的重用,回回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较大的建树,从而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元朝四等人制

回回人在元朝属于第二等级的色目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在当时名目不一的色目人中,以回回人最多,因而也会用回回人代称色目人。

自公元1273年起,回回军士就地入社,被编入户籍另为一户,转入屯垦牧养的生活方式,称回回户,主要聚居在西北、西南和中原各地,今天宁夏、陕西、甘肃等地区。

穆斯林的身份由侨民变成臣民,成为中国人的一部分。

由于他们大部分没有家眷随行,在各地定居后,与当地汉、蒙等民族居民通婚繁衍,成为中国回族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样也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得以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蒙古帝国建立后,历届统治者建立驿站,保护商路的畅通,一时间中西商旅往来不断。

自从阿拔斯王朝灭亡后,阿拉伯人中心从巴格达转移到了埃及的开罗,位于地中海南岸的亚历山大港与当时中国的泉州,作为东西方两大海港,大批的阿拉伯商人继续东来中国从事海外贸易,并且有更多的人选择在中国定居。

与唐宋时期侨居的大食人相比,他们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前只能被允许在特定地区居住,现在可以在内地各大城市自由居住。

据说元时全国的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有万余座,故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

此时的穆斯林,无论是举家东迁,还是与当地汉民通婚,他们的后代均成为在中国出身的穆斯林,受环境影响,很多人渐渐地被同化,唯一不变的是共同的伊斯兰教信仰?。

回族人

经历了几代人的传承之后,大约到了元末,基本上完成了向汉语作为母语的过渡,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华大地上新的民族——回族。

而另一部分在同样历史背景下东来的穆斯林,由于生活在西北的偏远地区,尽管也与当地人交流融合,但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下,还保留着各自的母语,汉文化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小。

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国另外三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撒拉族、东乡族和保安族。

这一时期,中国人对伊斯兰教有了全新的认识,伊斯兰教从最早封闭的蕃坊走了出来。

从唐宋时期不被人了解的大食法,转变为与佛教、道教、基督教并列的宗教。

明清时期,随着在华穆斯林人数的增长,统治者对伊斯兰教不再如元朝那般宽松。

在统治者眼中,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异域文化,它的存在和发展不利于专制统治。

于是对伊斯兰教的态度,转变为采取时而利用,时而限制,时而打压的政策。

宁夏明朝古兰经手抄本

元末明初,如常遇春、胡大海等明朝开国著名将领都是穆斯林,因此明朝统治者对穆斯林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对甘肃部分地区的穆斯林免税,准许西北贫瘠地区的穆斯林迁移到相对富庶的华北、江南地区。

同时汲取元朝经验,在全国各地敕修清真寺,笼络人心,吸收一批有才干的穆斯林到朝廷任职,如七下西洋的郑和。

另外采取民族同化政策,对非主体民族的异族加以戒备限制,明朝皇帝朱元璋于公元1372年下诏明令禁止色目人(主要是回回人)和蒙古人不许同族嫁娶,强迫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通婚。

不过结果却适得其反,与穆斯林通婚的非穆斯林通常改信伊斯兰教,穆斯林非但没有被同化,反而人数得到增加。

从另一方面看,长此以往的强制同化政策对穆斯林传承也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他们居住分散,长期处于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氛围中,不乏有新一代的穆斯林因为耳濡目染汉文化,并且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能继续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胡登洲太师墓园

面对这种困境,为了使伊斯兰教在中国能够继续传承,一种伊斯兰清真寺教育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中国西北地区诞生了。

这便是清初时期,穆斯林教育大师胡登洲开办的伊斯兰教在中国新的传承方式——经堂教育。

顾名思义,经堂教育就是在清真寺的讲经堂里开办的一种宗教教育,一般阿訇由清真寺的教长担任,办学的经费由寺下穆斯林群众捐赠。

经堂教育作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宗教教育方式,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宁夏回族儿童手持刻有经文的牛肩胛骨

它不仅弘扬了伊斯兰教文化,还起到了维系了穆斯林群体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穆斯林群众的文化素养以及道德水平。

康乾盛世的一百多年里,清政府实施儒释道三教并重的宗教政策,对穆斯林的政策则是前期安抚,后期打击,但也被当成旁门左道看待。

清政府在西北的穆斯林聚集区推行乡约制度,也就是以回治回,命令各地清真寺阿訇充当乡约,协助官府治理穆斯林聚集区,阿訇要向官府担保所辖的穆斯林不再发生违法的事情。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承发展阻碍重重。

这时生活在江南地区的一些穆斯林知识分子,受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其他宗教,用汉文译著教义传播的启发,也开始尝试用汉文译著阐述伊斯兰教义,并与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思想相协调,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伊斯兰教。

历史上称之为汉文译著活动,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明清时期,虽然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尽挫折,但是在一代又一代穆斯林的共同努力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得以生存延续。

如今,伊斯兰教已成为中国五大宗教信仰之一,信徒约有三千万人。

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族、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塔塔尔等。

伊斯兰自从传入中国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唐宋元时期称为大食法,明朝称回回教,清朝称清真教,民国称回教,自1956年起开始统称伊斯兰教。

中国穆斯林在信仰上属于逊尼派,在教法上遵从哈乃斐学派,另外随着清初苏菲主义教义传入我国西北地区,后来形成了门宦教派。

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和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伊斯兰信仰体系,是整个伊斯兰教教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伊斯兰教,还是其他宗教,都应该正确认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促进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多元和谐化发展。

广大穆斯林应当既做一个信仰虔诚的教徒,又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题外:写这篇文章花费的时间比较久,定稿五千余字,如有不足之处,希望包涵,也欢迎大家评论指正,感谢您的阅读!】

上一篇: 当垆卖酒(当垆卖酒典故寓意)
下一篇: 智多星是谁的绰号(智多星是谁的绰号)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