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谥号文正(谥号文正的有哪些人)

谥号文正(谥号文正的有哪些人)

谥号文正(谥号文正的有哪些人)说到李昉,对宋史或中国文学史不感兴趣的朋友也许不大了解,此人对宋史和中国文学史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死后被皇帝亲赐臣子最高级别的谥号“文正”,足见其人之贡献。谥号文正(谥号文正的有哪些人)李昉出生于925年(后唐同光年间),《李昉传》说他家在河北深州(今天的饶阳),他的父亲出仕于后晋,当时流行荫蔽,李昉凭荫蔽也进入官场。但

说到李昉,对宋史或中国文学史不感兴趣的朋友也许不大了解,此人对宋史和中国文学史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死后被皇帝亲赐臣子最高级别的谥号“文正”,足见其人之贡献。

谥号文正(谥号文正的有哪些人)

谥号文正(谥号文正的有哪些人)

李昉出生于925年(后唐同光年间),《李昉传》说他家在河北深州(今天的饶阳),他的父亲出仕于后晋,当时流行荫蔽,李昉凭荫蔽也进入官场。但荫蔽可不是什么官都能荫的,只有高官才行,李昉之父李超名誉很高,是太子太师,但实权仅仅是个兵部郎中,所以荫蔽出身的李昉也就是个荣誉衔,“以荫补斋郎,选授太子校书”,太子校书大概就是太子府图书馆的管理员。

后唐

后汉代晋之后的948年,觉得无作为的李昉参加了科举,中了进士,入翰林院,后转去弘文馆,依旧和书本打交道。闲的没事干的李昉只能看书、学习。

到了后周显德年间,周世宗遴选人才,发现李昉文采不凡,马上提升主客员外郎、集贤阁直学士、史馆编撰。需要指明,五代两宋时期,官职逐渐啰嗦化。一个官僚分官(确定品级和工资)、职(荣誉)、差遣(实权)三种。按此,李昉是员外郎,品级是六品或七品,也就说他拿这等级的工资;荣誉是学士,表示有文化;实权是史馆编撰,负责编写史书。

五代虽然战乱频繁,但后朝代前朝,对待前朝官僚尤其是文士还不错,只要改过自新,一般都能继续享受优待。这也是李家能在晋汉周乱世中依旧活跃于官场的原因。

周世宗柴荣

通过以上介绍,大体来看,李昉的青年时期还算是一帆风顺。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官二代,不论朝代如何更替,自己也能在朝上混。但恰恰在一帆风顺中出现了血的教训,这件事让李昉对官场生态恍然大悟,自此改变了颓废的作风,开始谨言慎行。

李昉有一族叔叫李崧。李崧出生年份不可考,大概在后梁晚年出生,他从小就是神童,10岁能诗文,“家人奇之”。后唐时期,弱冠之年的李崧已经是后唐魏王的参军,唐亡之前做到了户部尚书;到了后晋时期,做到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这可是把政军一肩挑的绝对大权;后汉时代,转侍中,受封太子太傅,荣宠无以复加。但在这种地位崇高的情况下,因得罪奸相苏逢吉,李崧被诬告,全家被杀,“人士冤之”。此事对李昉影响极大,因为时人称李崧那一支为“东李”,称李昉这一支为“西李”,两家关系密切,现在李崧全家被杀,李昉家吓得不轻,生怕被牵连。

这事也刺激了李昉在官场更要谨小慎微、圆滑,不要太在乎名利。李崧招苏逢吉记恨是因为苏想要李崧的府邸,随后李崧入狱。后汉高祖当时并没有想杀他,但李崧太刚,在狱中居然骂道“自古未有不亡之国、不死之人”,这话传到后汉高祖耳朵里,直接“族崧家”。

960年正月,宋朝正式代周,这个月,开封亦恢复了平时管理,中央各机构一切照旧,仿佛什么也没发生。同样在这个月,李昉受宰相冯道推荐,升翰林学士,“依前充职”。

这年9月发生了改变李昉命运的一件事。当时控制淮南诸军事、镇扬州的后周太祖的外甥李重进返朝想和赵匡胤见面。李重进原先和赵匡胤同级,“分掌内外军事”。赵匡胤寻思现在见面太尴尬,怕李重进出言不逊,弄得自己下不来台,就让李昉想办法去拒绝。最后李昉大义凛然地写了一封诏书,“君为元首,臣作股肱,虽在远方,还同一体……修朝觐之仪,何须此日”,不卑不亢地拒绝了李重进想和皇帝见面的想法,化解了赵匡胤的危机。而李重进还找不到发作的理由。虽然这件事让赵匡胤记住了李昉,但政治局势总是飘忽不定、翻云覆雨的。

赵匡胤

962年,建隆新制,太祖要提高翰林学士的地位、权限和品级,此时的礼部尚书是陶榖,陶榖也参与过诬陷李崧事,陶李两家可谓世仇。现在陶榖瞄准了受太祖青睐的李昉,开始大肆攻击,说不能提升学士的品级,坚决不在改革书上签字。皇帝也无可奈何,此事最后以贬李昉为给事中、陶榖同意改革而结束。

964年,李昉被外放,知衡州。965年回朝,陶榖随即诬陷李昉卖官鬻爵,太祖不信,找人询问,别人虽然说李昉不会干这种事,但太祖仍把他外派到彰武军任司马。李昉一直被雪藏到969年,才重新回到朝廷任中书舍人。此后开始官运亨通。

宋代大臣

从以上实际看,李昉在宋初官运不算太好,磕磕绊绊,就是这么多教训让李昉对当官一事有了新看法。而太祖似乎也有意在锻炼李昉的心志。

969年李昉返朝,太祖问李昉什么感觉。李昉说:经历这些事,要以侍奉后周的忠心侍奉陛下。太祖听了很高兴。这句话表面看不出什么,但是联系历史,后周世宗可谓一代明君,最重要的是后周世宗还平反了李崧冤案,对李家恩情巨大。现在李家要用对待周朝的感恩和忠诚之心对待新朝,太祖能不高兴嘛!

赵匡胤

此后李昉长期主持贡举一事。到了976年太宗继位,李昉真正崛起,任参知政事,甚至在983、991年两次拜为宰相。其实你问李昉有多大贡献,在国家物质建设方面李昉也许不突出,但论文化建设,那他是王者荣耀。

李昉长期混迹在翰林文阁,参与编撰了《太祖实录》,此书已经失传,但据后人考证,此书将太祖、太宗的敏感历史处理得极好,什么陈桥兵变是被动的、是民心所向,太祖是为江山考虑才传给太宗,不是太宗斧声烛影夺权。凭此功绩,李昉成了太宗宠臣。宋代四大类书中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都是他主持编写的!!!

赵光义

991年,李昉还是宰相,但深感高处不胜寒,急于辞官。993年,他借家中亲人去世为由,正式上书请辞,但皇帝没答应。995年,元宵节开宴赏灯,太宗就让李昉坐在自己旁边,还时不时地亲自给他拿酒拿好吃的,恩宠无比。996年,皇帝还让李昉陪同祭祀南郊。此事可能累到了李昉,回去后没几天,李昉就病死了。死后太宗赐谥号“文正”。

宋代君臣元宵赏灯

李昉本人正直无私,又不驳人面子。当宰相的时候,很多人向他行贿,李昉对真正有才的人“必正色拒绝之”,但一定会提拔他;对才能不足的人“必和颜温语待之”,但不会提拔他。李昉真正做到了选贤任能,他相中的人,比如杨徽之、钱熙等人,都拜为宰相。

李昉对政务也是兢兢业业,直言敢谏。他曾直白上《谏太宗用兵北伐奏》,奏陈不能北伐,这和朝中一致热血扬言收复十六州的氛围背道而驰,放到今天那就是汉奸行为啊。但李昉说的有理有据,而且他说的是现在不宜,现在最好的决策是积粮养兵、励精图治,等富国强兵后再一举收复。结果太宗没听,而宋军遭遇了岐沟关大败,自此患上了恐辽症。

李昉当官之时对家人的家教极严,不忽视子女教育,同时绝不允许子女欺男霸女。到了真宗时代,真宗感叹李昉家教好,“不坠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如此“文正”二字可谓名副其实。

宋真宗

韩颖:《李昉研究》,河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孙新海:《<宋太祖实录>修撰考论》,《历史文献研究》2011年00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上一篇: 螽斯科(螽斯科昆虫)
下一篇: 孙嘉琪(孙嘉琪名字的含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