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介绍过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出身不算高,但凭借着自己的经商才能和勤劳肯干,逐渐让毛家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裕之家。
在这一点上,林彪的父亲林明卿也跟毛贻昌很有相似之处,下面就来说说。
林明卿1877年出生于湖北黄冈县回龙山镇林家大湾,在林家五兄弟中排行老四,因此后来被大家称为“林四爷”。
林彪哪里人
林明卿的父亲名叫林时朗,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农民,没有多少财产,只有几亩薄田和一套老屋,所以林明卿小时候只读过几年私塾,就下来跟着父母劳动。
等到年岁稍长时,林明卿就开始闯荡江湖,做过店员、船员、账房先生,不仅赚到了点钱,还开阔了眼界和思维,后来回家后,开办了一家织布厂,生活渐渐好了起来。
开国少将童陆生后来回忆说,他跟林彪的堂哥林育英是同学,曾经去林家大湾玩过,看到林家有一座很大的工厂,还雇佣了很多工人。
林明卿深知,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要读书,因此,在对待子女教育这件事上,他非常重视,只要孩子爱读书,他就不惜花钱。
不过,他的二儿子林彪长大后,却让他有点失望,因为他知道这个儿子的性格,不擅交际,只知道埋头读书,所以他就想让儿子以后当个教书先生,安稳过一辈子,但是,林彪在18岁那年,却提出要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这让林明卿一时很难接受。
不过,林彪生性倔强,他决定了的事,是很难再改变的,再加上他的两个堂哥林育英、林育南的说情,林明卿最后不得不答应了。
在送林彪出发时,林明卿嘱咐他说:“打仗是要死人的,很凶险,你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据林彪的弟弟回忆,林彪走后,父亲一直站在村口,直到天快黑了才回去。
更难能可贵的是,林明卿还用实际行动表示了对儿子的支持,在1926年,他从黄冈只身来到汉口的三义里,接受组织的任务,为革命活动提供掩护。林明卿知道革命意味着什么,但他没有退缩,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给他的任务。
回到家后,林明卿把精力都放在了织布厂上,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成为当地有名的大户。
不过,林明卿还是有一个心结,就是林彪在大革命失败后,就再也没有给家里写过信,生死不知,让林明卿非常担心。
直到1936年底,林家突然收到了一封从延安发来的信,让林明卿喜极而泣。在信中林彪提到,自己一切都好,已经当了红军大学校长,请父母不用担心。
收到这封信后,不光是林明卿夫妇非常高兴,林氏家族的后辈们也深受鼓舞,纷纷要求去延安读书,参加红军。
经过林家长辈们的商议,最后派出了十几个人的队伍,一同结伴前往延安,其中包括林彪的四弟林向荣,后来也成为我军一名优秀的将领,可惜在1949年4月解放太原时不幸牺牲。
(图:前左为林向荣)
1937年9月,林彪率领八路军115师打响了平型关大捷,一时举国振奋,那年正好是林明卿的60岁大寿,湖北黄冈的国民党官员也都纷纷为他祝寿,林明卿第一次感受到了儿子带来的荣光!
不过,林明卿心里也有担忧,就是日寇很快就要打过来了,如果他们知道指挥平型关大捷的林彪就是黄冈人,肯定会来报复,于是,林明卿就拖家带口,离开家乡,辗转武汉、衡阳、柳州、独山等地。
在逃亡的路上,林彪的母亲陈氏还因病去世,让林明卿痛心不已。
1944年10月,林明卿等人逃难到贵州独山县时,实在无路可走了,就给林彪发去了一封电报。正是这封电报,使这家人从此脱离了苦海。
1944年初冬,林彪收到了这封电报,得知一家老小如此困顿,心急如焚,急忙请组织帮忙寻找。毛主席和朱老总亲自过问此事,嘱托身在重庆的周恩来负责此事。
在周恩来、冯玉祥等人的努力下,终于在独山县找到了林明卿一家,把他们接到了重庆,然后又被送往延安。
1945年6月,林明卿等人终于抵达延安,见到林彪后,抱头痛哭,说:“活着就好,活着就好啊!”林彪也是泣不成声,说:“爹爹,孩儿不孝,让您老受苦了。”
在谈话中,当林明卿提起妻子病故的事时,林彪又大哭了一场,让在场的人为之动容。
随后,毛主席、朱老总等人也亲自来看望林明卿,让林明卿受宠若惊,而且,朱老总还特地吩咐伙房,给林明卿安排吃“特灶”,这是延安最高级别的伙食待遇。
建国后,林明卿被接到了北京居住,因林彪公务繁忙,所以平时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在家,有点寂寞。林彪也知道父亲的寂寞,所以每次他在北京时,都会抽出时间去陪陪父亲。
1957年,林明卿80岁了,林彪特地为父亲办了一场寿宴。席间,林明卿非常高兴,拉着林彪的手说:“当年你去黄埔军校,我还拦着你,看来,今天是我错了啊!”
林彪说:“爹,话不能这么说,若没有你的支持,孩儿是不会有今天的。”
1962年1月,林明卿突然犯了脑溢血,转入医院后不久就去世了,享年85岁。
林彪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号啕大哭。
在林彪的安排下,林明卿的骨灰被安葬在北京福田公墓。后来,因林彪事件,林明卿的墓碑遭到了破坏,但后来又重新恢复了。
(参考资料:《林彪元帅年谱》《解读林彪》《文史博览》《人民文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