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盛戎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天津净出好花脸!
从中国大戏院、天津一宫二宫,到新华戏院、共和戏院、天华景、民主戏院、新中央这些为戏迷们熟悉的戏园子,到谦德庄、三不管、鸟市那些最小的清音桌,百多年来,多少名角来此献艺,梅尚程荀马谭张裘,这些顶尖级的艺术家都把天津当做自己的最好的码头,把天津卫的戏迷当做自己的知音。天津的观众们没有对京派的偏爱,也没有对海派的排斥。
裘盛戎与马连良《赵氏孤儿》
天津名人(天津名人墓)
戏迷们在天津能看到的什么流派什么风格都有,什么好角儿都能看得到。来的角儿多,红起来的角儿也多,天津还有自己的科班稽古社,也培养出一大批好演员。著名的花脸有贺永华、张德华。培养了多少天津的名家名角儿。
师父们来了,唱红了,走了,徒弟们接着唱。你要是真有好玩意,台底下的观众们就真的捧你。 你要是砸了锅出了错,台底下可一点也不客气。 细说说北京来的好角儿,哪一个没挨过倒好? 叫倒好,正是说明天津的观众们懂戏。却并不是排斥你、第二天,照样买票看你的戏,好了,一样给你鼓掌。 有了这样南北融合的生存环境,就是“天津净出好花脸”的社会基础。
天津,还真的出了好多的好花脸。
先说几位天津唱花脸的老先生: 庄梓良——当年在天津卫可是大名鼎鼎的花脸名票,金派铜锤花脸。侯喜瑞裘盛戎尊重的津门花脸名家,他们也是要好的朋友。 娄廷玉——尚和玉弟子,稽古社科班教师。天津戏校老教师。
朱玉良——天津市京剧团主演,铜锤花脸。(五十年代,天津京剧团的主演排名是厉慧良、张世麟、周啸天、丁至云四位名角儿,那时候就知道他们的工资很高:950、850、750、650;这在50年代可算是高工资高待遇了。唱花脸的要数朱玉良了,听说他的工资是300多。)
费玉策——天津建华京剧团,架子花脸,钱宝森弟子。费玉策先生在梨园内外人称“活李良”,又称“费一口”,在念白上有他的独到之处。后离开天津建华京剧团后到了江苏省京剧院。 还有一位丁承戎先生,丁至云的公子,姓赵,他当时在建华京剧团,以一出打龙袍唱红了。1959年,费玉策先生请来裘盛戎大师到南市共和戏院看了他的戏,好机会,他就拜在了裘师门下,师父为他改名为丁承戎,当时轰动一时。
塘沽京剧团的杨荣楼先生是著名的武花脸,拿手戏是文武《锁五龙》,从头扎大靠大战罗成开始,一直唱到法场斩雄信止,前面是大武戏,后面满宫满调地唱“号令一声绑帐外”大段西皮。好!真的好。 再看东北陕西等其他地方京剧团的花脸还有很多,如王继奎、于金奎、张啸宇、姬少戎、张洪山、穆祥斌等等,他们都来自于天津。
再说眼前全国当红的花脸,前四名——无论怎么排名:康邓孟安四个人,都是咱们天津培养出来的好花脸。
还有天津京剧院的花脸名家王嘉庆于高航。
邓沐玮先生
天津还出优秀的女花脸,著名的有齐啸云、刘嘉欣、左红莲等。
天津出好花脸:包括专业、业余、女花脸、少年花脸。
齐啸云
有一位票友,铜锤花脸周春选,有时去票房唱,有时去老年大学唱,还经常去公园、特别是红桥西沽公园唱。他有一副气大声宏的好嗓子,而且发音部位准确嘴里吐字干净地道。他的成名作是《五台会兄》,参加全国票友大奖赛,得了金奖。
海河水真的养嗓子! 您看这花脸演员名单,可不是应了裘先生的那句话:天津净出好花脸。裘先生几十年前说的,真是准确。 天津的这块土壤吸纳了戏曲——包括京戏、梆子、落子、越剧;曲艺、相声、京韵、梅花、乐亭、京东大鼓、单弦、时调,甚至连变戏法的来到天津卫都有他的落脚之地,有他的一口饭吃。 可以说天津卫的乡亲们豪爽直率热情好客包容四海,使天津这块宝地成为戏剧之乡曲艺之乡,一百多年来他哺育了多少名演员好角儿,养活了多少来自四面八方的艺人们,造就了许多优秀人才,出了这么多好花脸,绝非偶然。
刘嘉欣的《铡判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