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
文物是历史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临夏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大放异彩的文化,更诞生了古动物化石这一奇崛的“地质文物”。今日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保护文物赓续文脉传承文明》,今天来看第一集《梦回马家窑》。
历史
马家窑(马家窑文化以经营原始的什么为主)
距今5300~4000年前,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境内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湟水流域诞生。马家窑文化先民种植粟、黍、大麻等作物,而陶器作为盛储器、礼器便应用而生,在这一时期也形成了发达的制陶业,令世人得以从一个个纹饰丰富多样的的彩陶文物中窥见历史遗韵。
马家窑文化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使用慢轮修胚工艺,器表打磨细腻,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风格,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器型丰富多姿,纹饰图案极富变化,形成了世界彩陶发展史上的奇观。而在马家窑文化发展的1000多年时间里,也经历了马家窑、边家林、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形成了相继发展的完整文化序列。
“马家窑类型是它的第一个类型,最早是由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这一时期的彩陶主要器型以壶、罐、瓶、盆为主,纹饰主要是以水波纹、同心圆纹、漩涡纹为主;边家林类型最早发现于我州康乐县边家林村而得名,这时期的彩陶主要出现了红彩,以及鸡冠的小腹耳,器型以壶、罐、瓶、盆、碗、钵为主。”州博物馆讲解员朱燕华介绍到。
除了马家窑和边家林类型外,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彩陶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半山类型以精美的纹饰取胜,也代表着马家窑文化的巅峰时期,更为随后出现的以“蛙纹”为代表的马厂类型奠定了基础。
而埋藏千年的陶器能以典雅、古朴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离不开文物修复员的一双巧手,杜马玉就用双手让一件件千年陶器焕发了新面貌。
“首先把彩陶清洗一下,然后粘接、加固,有些彩陶有裂缝,需要用胶粘一下进行加固,缺口较多的就要用石膏粘接,最后一步就是绘色,在石膏上绘出和原文物一模一样的纹饰,这五个流程需要细心、耐心。”州博物馆保管修复部主任杜马玉说。
因为酷爱历史,杜马玉选择就读历史专业,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州博物馆成为一名文物修复员,今年39岁的他依然觉得自己只是触摸到临夏灿烂文化的一小部分,他说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让更多的文化遗存与大家见面。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保护文物不仅是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时代交给我们的重大课题。近段时间以来,全州各地的民间收藏家响应号召,向州博物馆捐赠各类收藏品近6000件,多件捐赠批次和捐赠数量创历史新高。
“我收藏了一些马厂类型、马家窑类型、齐家类型的彩陶,能把收藏的一些东西捐献给博物馆保存起来,我觉得很荣幸,作为临夏人也为临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出了一份力。”积石山县银川乡捐赠者马全青说。
条条纹饰刻画千年遗风,件件陶器勾勒历史轨迹。而今,马家窑文化正在千年之路上重拾记忆,向世人诉说那段远古而优美的故事。
记者:景璐祁俊宏
来源:中国临夏新闻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