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李贺的资料简介50字(李贺的资料简介20字)

李贺的资料简介50字(李贺的资料简介20字)

李贺的资料简介50字(李贺的资料简介20字)大唐—诗坛鬼才“李贺”文图:网络‖编辑:荒村l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大唐—诗坛鬼才“李贺”

文图:网络‖编辑:荒村l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253篇诗文?584条名句

李贺的资料简介50字(李贺的资料简介20字)

李贺的资料简介50字(李贺的资料简介20字)

全国小学生语文课本《马诗》——李贺

(一)宗室王孙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二)仕途失意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三)晚年漂泊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诗人李贺一生从未到过边疆大漠,却写出堪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佳作。

李贺凭借着自身丰富的想象力与诗才,被后人誉为“诗鬼”,世间更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旧唐书》中有言:“(贺)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然无能仿佛者。”

李贺的诗想象新颖奇特,传承创新了汉代以来的乐府诗体,常写出匪夷所思的奇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贺之才,万里无一,若长久下去,他的声名堪比李白、杜甫,然而天妒英才,他的生命在27岁时,戛然而止。

1.年少成名动京师!

公元790年,李贺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取字长吉。

李贺自幼家境贫寒,体弱消瘦,但他却不以为意。

他常常骑着小毛驴,带着小书囊,四处游走,寻找写诗的灵感。

一旦想到好的字句他就赶紧记录下来,放入书囊,待到回家再慢慢推敲润色,经常琢磨到深夜才睡去。

他发奋读书,希望能够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实现自己的一腔抱负。

李贺的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勤奋,既欣慰又心疼。

不止一次对李贺说:“我儿这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而这便是成语“呕心沥血”的由来。李贺的努力,由此可见一斑。

《唐摭言》记载,李贺七岁便能作诗辞,15、16岁时,他的乐府诗甚至能与先辈李益齐名。

而远在京城的韩愈听说了李贺的才名,便决定与门生皇甫湜去李贺家中拜访。

到了李贺家中后,韩愈准备考考他,让他就眼前的景物即兴赋诗一首。

李贺不慌不忙,向二位大人行礼过后,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韩愈和皇甫湜看后直呼天才,因受到当时大文豪的夸赞与推崇,李贺风头一时无俩,更加声名远播。

807年,李贺进京赶考,这年他17岁。

在考试前,按照唐朝的习俗,他写诗拜谒韩愈,以期得到赏识与重视。

韩愈那时刚被朝廷任命为河南府试的主考官,在看到名篇《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陵开”后,感叹李贺才情可敌白居易。

李贺的前17年,虽日子清贫,但却过得鲜活有盼头。

他不仅有天赋,还肯下苦功夫,这让他的实力远远超过许多同龄人,当时的他胸怀大志,十分笃定自己将会有一个光明前程。

然而,世间恩怨皆无常,李贺怎么也想不到,他之后的命运会如此坎坷。

2.入仕无门空饮恨!

俗话说:“度大能至千里,量小寸步难行。”

李贺虽还未步入官场,却因为自己的傲慢,得罪了元稹。

据传元稹以前曾拜访过李贺,因李贺的诗名在外,元稹十分仰慕他的才华,想要与他一起探讨一番。

于是在拜贴上写着:“明经元稹”。但李贺却没有见他,还叫书童传话说:“明经擢第,何事来见李贺?”

在唐朝,进士是通过努力考上的,而明经则是多年未曾考上进士破格录取的,因此李贺此言,明晃晃地有看不上元稹的意味。

元稹感觉受到了侮辱,因此当他发现了进士报考名单上有李贺的名字后,便向宪宗皇帝上奏:“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而晋肃与进士谐音,如果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就是犯了父亲的名讳,为避父亲名讳,李贺不应参加考试。”

此话一出,震惊朝野。

按照李贺此前表现出来的成绩,他本可以顺利参加进士考试,考取功名,但因为元稹的报复,他永远失去了进士考试的资格。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

为了打击李贺,让自己科考能多一线机会,与李贺一同参加考试的举人纷纷响应元稹。

宪宗听后,觉得“避讳”一说有道理,于是取消了李贺的考试资格。

即使韩愈力挺李贺,写下《讳辩》反驳这一言论。提出:“父名‘晋肃’,子便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还不得为‘人’乎?”的质疑,结果也无法改变。

李贺科考之路被彻底堵死,他写下“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的诗句后,便黯然神伤地离开了京城。

此后,李贺的诗词,多以抒发感叹生不逢时,命运不济为主题。

从满怀希望到梦想破碎,其中的烦闷与打击,非个中人无法感同身受。

3.二十七载若惊鸿

李贺的一生十分悲惨,韩愈可能是照进他灰暗生命中唯一的一束光。

李贺离京后,韩愈一直记得他,经韩愈的极力举荐,李贺出任朝廷的太常寺奉礼郎。虽是入仕了,但却升迁无望,只得磋磨度日。

奉礼郎这个工作对于李贺来说,是一种折磨,与他的远大抱负大相庭径,终于在做了三年的奉礼郎后,23岁的李贺称病辞官,离开了太常寺。

814年,眼见仕途无望,李贺想投笔从戎。

他写下《南园十三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将一腔报国热忱表达的淋漓尽致。

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已经成为社会毒瘤,在韩愈侄女婿张彻的举荐下,他在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做了幕僚,替军队帮公办文。

本以为此次投军可以有一番作为,但昭义军不过是一支牵制北地藩镇的力量,兵卒不过两万,根本不是藩镇的对手。

世事无常,朝廷对昭义军的态度忽冷忽热,摇摆不定,让郗士美的军队倍受冷落与排挤。

最终,昭义军因讨伐无功,将帅请辞,军队解散,李贺失去了最后一次翻身的机会。

因郁郁不得志,加上本身体弱,不久撒手人寰,这一年李贺年仅27岁。

李商隐在《李贺小传》中写到:“李贺死前看到一个穿着绯红色衣服的神人,骑着龙,手上拿着太古篆字的笏板,对李贺说,天帝想邀请他为新建城的白玉楼写一篇赞文,而且天上的日子,没有人间疾苦,要李贺跟他一起走。”

这短短的二十七年,李贺走得极其辛苦,处处彰显着此路不通,但他的诗作却翩若惊鸿,惊艳了中唐,在浩如繁星的唐代诗坛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独留诗情向后人

《道德经》中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是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在的,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李贺虽已故去,但是他的很多诗词被后人引用到自己的诗词中:“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等等。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更被称为千古绝句,唐朝时期一直无人能对得上,直到200多年后的大宋时期,才有人接出来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

生活几多坎坷几多磨,四处碰壁的李贺,即使心下再多不甘,他依然挺直瘦弱的身躯,勇敢地去寻找出路。

生如夏花,玻璃虽碎,但却美丽过。向逼仄的命途说不,或许就是李贺为自己的生命交出的最好的答卷。

世间再无李贺人,却一直流传着李贺名,他的诗词与故事,仍在继续。

(综合王伯见文及网络资料2022-08-21)

上一篇: 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签署了什么条约)
下一篇: 魏姓的来源和历史(魏姓的来源和历史简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