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作为一种专业活动,人们认为它应该成为展示教师风采、进行教学交流、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的有效手段。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公开课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了呢?
我们知道,公开课有不同的类型。比如,依据不同的范围,有备课组内公开课、教研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校际公开课、市级公开课、省级公课等。往往高一级的公开课是以低一级的公开课为基础的:校内公开课优胜选手被推荐参加县区选拔,优胜者再被推荐参加市一级的公开课比赛。公开课非常讲究课堂整体的谋篇布局、过程的起承转合、气氛的淋漓酣畅、师生的配合默契等——由于公开课是展示给许多人看的,所以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少不了精心打磨。
实际中的公开课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一是公开课成了晋升的筹码——想职称晋级,你有公开课吗?有的话,是哪一级的?想加入名师工作室,你有公开课吗?如果没有,免谈!想获得教坛新秀荣誉称号,你有公开课吗?没有公开课还算什么“新秀”。二是公开课成了少数人的专利——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你周围经常参加公开课的是不是总是那几个同行?其实,这是管理者的一种“获奖情结”在作祟,害怕其他人上台讲课拿不了奖有失单位颜面。三是学生成了配角——学生本应是课堂的主人,而在公开课活动中,学生却成了课堂的配角……
洗尽铅华(洗尽铅华是什么意思)
公开课可以有一定的功利性,但这个功利性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偏离促进多数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优化发展的主旋律。
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笔者有一些建议。从县区层面来说,每学年每学科都应该进行适当数量的公开课,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公开课当中,哪怕在校内选拔中败北,这样也给了他/她锻炼的机会。此举可以扩大公开课的参与人数,带动更多教师成长。从上课的角度说,可以从两个途径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公开课中:一是当场上课,二是校内录像课。第二种只需一个信息化平台,就可以达到展示、交流、参与的目的;而第一种的上课地点,既可以放在县区,也可以放在县区以下的各学区,这样参与的人数就更多——理想的做法是县区与学区相结合,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再从学生的角度说,公开课不能仅作为教师展示水平的舞台,而让学生作“提线木偶”,它应该是师生教学相长、相互成就的舞台,最终受益的应该是学生。
可以准备,但不过度打磨;淡化评奖意识,强化参与意识;禁止公开课成为表演课、作秀课,让更多教师通过这种形式提升专业水平,使更多学生成为公开课活动的受益者……如果我们能让公开课洗尽铅华回归本色,那么,这种活动才有举办的意义。
编辑:关中小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