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长青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清明节介子推的故事简介(介子推的故事简介50字)
烟雨暗千家。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来源|网络图片)
这是苏轼的词《望江南》,是苏轼作于熙宁九年(1076)暮春,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他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词中提到的“寒食”指“寒食节”,何谓“寒食节”?原来“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其实,如今的清明节由“寒食节”而来,缘于介子推,缘于他大腿上的一块肉。
(来源|网络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有个妃子叫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即位,她贿赂晋献公宠信的大夫梁五和东关嬖五,使他们说服晋献公让申生、重耳和夷吾离开京城,并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骊姬为了让儿子登上王位,不择手段,又设法陷害太子的弟弟重耳和夷吾。自此,重耳开始流浪奔逃的生活。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屈辱。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的迫害,过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外出逃亡期间,有一帮文武豪杰曾不离不弃地辅助他,介子推就是其中较著名的一位。有一次,他们逃亡到卫国,向田夫乞讨,结果不但没有要来饭食,反而被农夫们用土块当饭食戏谑了一番。这时,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汤喂给重耳吃,这才救了他一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
介子推影视形象(来源|网络图片)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晋文公论功封赏群臣时,作为忠臣之一的介子推不愿意与那帮曾经追随晋文公且自恃功高的臣子们为伍,就有了功成名就归隐山林的想法。他每天拖病在家,不去上朝,而晋文公也就渐渐地把他忘记了。介子推有个邻居叫解张,多次劝说介子推请功封赏,介子推不以为然。解张一直为介子推抱不平,于是有一天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书信的大意是“龙失其所,周游天下,众蛇从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一蛇于野。”看到这封书信后,晋文公猛然想起,这个曾经为他而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块肉的介子推,心中顿感有愧。于是赶忙派人请他上朝封官。
晋文公雕像(来源|今日头条)
可是,介子推不愿意涉及朝政,就紧闭大门。无奈之下,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同样连续多次邀请都没有请到。最后介子推为了躲避这件事情,就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然而,晋文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让御林军搜遍整个绵山,结果却没有找到介子推。后来,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延绵数里,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渐渐熄灭。待火熄灭后,人们上山一看,只见介子推母子两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把介子推和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他叹到:“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后来,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冷食。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后来,人们由一个月吃冷食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
介子推救母(来源|网络图片)
唐代以前,人们重视“寒食节”而非清明,只是由于清明和寒食节较为接近,后来渐渐地,人们把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了,寒食则成为清明的别称,清明节又可称之为“寒食节”。清明节,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了,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为人们所重视仅次于冬至。
清明(来源|图虫创意)
至于介子推躲避功名,隐居绵山,最终抱树而亡的故事,在历史上添上了浓重的色彩。他临死时,写下了一首血诗:
绵山风光(摄影|太行之风)
这正是在告诉晋文公,他并不是因为国君忘记给自己封赏功名而隐居,而是不愿再踏上政治的道路,想清静过日子让心灵自由,并告诫晋文公要勤政清明。我们从介子推的身上可以看到,他既不是从政心态,也不是弃世心态,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结合体,是一种隐士情怀,隐逸是古代文人胸口的朱砂痣。而恰恰是这种隐士情怀,最终害了介子推的命。关于他的选择是否正确,后人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已经超越了时空局限,深深影响着后世人们。
▼欢迎读者粉丝加入头条圈子「庐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话题交流和线上下活动等着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