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文成天顶湖(文成天顶湖生态农庄)

文成天顶湖(文成天顶湖生态农庄)

文成天顶湖(文成天顶湖生态农庄)文图:大田文成天顶湖(文成天顶湖生态农庄)今年又是个暖冬。真使人意想不到,临近冬至节气的时候,太阳,还是暖洋洋的,风,还是软绵绵的。终于,一场骤然而至的冷空气带来了浓浓的寒意,同时也从山中捎来姗姗迟来消息—

文图:大田

文成天顶湖(文成天顶湖生态农庄)

文成天顶湖(文成天顶湖生态农庄)

今年又是个暖冬。真使人意想不到,临近冬至节气的时候,太阳,还是暖洋洋的,风,还是软绵绵的。终于,一场骤然而至的冷空气带来了浓浓的寒意,同时也从山中捎来姗姗迟来消息——大会岭枫红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急切切地赶往地处浙南大山深处的大会岭。穿过文成县城河谷之后,只见一山拔地而起,迎面而来。远远望去,山像一个巨人,伟岸的躯体上,一条枫林编就的绶带飘逸在胸间,绿得浓郁,红得艳丽。今天,要去的大会岭古道和红枫林就在那里,我们来得正当时节。

大会岭真是太漂亮了。凝神间,只觉得身佩绶带的巨人已经踱步来到了跟前,那是拔城略地顾盼自雄的将军,是连中三元意气奋发的状元,还是手携美人兴高采烈的新郎……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个形象更为恰当,更为逼真,更为贴切。

正在反复斟酌的时候,一行人已经来到两条溪流交汇的大会岭脚。右边发源于山顶天顶湖的干流,如一条不羁的长龙咆哮奔腾,循百丈漈峡谷飞流直下,只是到了山下洄流处,呈现出潦水尽寒潭清的平和。左边的垟条溪,则文静地依偎在大会岭身边,热恋中儿女情长,潺潺的水声正在喃喃私语。山因水而开颜,水因山而作态。由此,山水的情怀就可圈可点了。

踅进左侧小路,路边高高的石拱桥跨溪而立。桥身爬满了薜荔,桥拱上的字刻,经过岁月侵蚀已模糊不清了,只是从桥头的碑刻上知道,此桥叫“会吉桥”,重建于民国十三年,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新辟道路的取代,行人稀少的桥拱仍然保持完好,从中可隐隐地体察到,这座桥风致的造型和考究的做工。

穿过桥旁的小亭,就踏上了上山的古道,回望桥边的数椽农舍,炊烟袅袅,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此情此景,虽无西风古道瘦马那样浓烈,可细细品来,柔美的意境不绝如缕,隽永绵长另具一番风情。

从地质学角度来看,大会岭是百丈漈断裂带的一面,在突然拔高五六百米的条件下,上大会岭必然是山高路陡。

石径盘升而起,拾级古道,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真想坐下来歇息一下再走。可是,山路笔直陡然,竟然找不出一处平坦的地方,只好硬着头皮再往上走,期待能够找到一个安稳处,落落脚喘口气。

路是从山腰上剖出来的,山体连绵,长路如线,峰回路转时,隐隐约约通往山顶。岭头有一名叫大会村的村落,古道在这里分叉,西去的经西坑到景宁,北往的过南田通青田。我们空手上山尚感吃力,可以想见,当年山民的祖祖辈辈们,为了生活,日夜穿梭在这条崎岖的小路之间,肩挑背扛,把山里出产的竹木柴炭运到山外,换回油盐酱醋等日用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该有多少的辛苦,多少的劳累!

因为路陡,往返的人们只好选择在这岔路口歇歇脚打打尖,养好气力再走山路,久而久之,大会村渐成规模,久而久之,大会岭便以此得名了。五十年代末,这里修筑了一条盘山公路,取代了古道。现在除了山居的几家农户之外,岭上行人稀少。山,反而显得更加清幽和深远了。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钟情于寒山的枫林,其实在我们眼里,这里的枫林也毫不逊色。据路旁的古树保护标识记载,林林总总集于古道两旁的几千棵枫树中,百年以上的古木就有八十三棵。林枫裹着古道,大的数围,小的合拱,或伟岸或古拙,形态各具,参差错杂,绵绵数里。满树的霜叶,熔成了一片红云,山风拂过时,彩云飘飘欲起。此时此刻,这里虽然没有《山行》中夕阳晚霞点染的斑斓和灿烂,但昨晚些许小雨,却带来了无比的清润和澄明,更使人觉得美不胜收。

激动之余,是难得的从容和淡定。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新雨滤去了浮尘,展现了深秋的空旷,时空仿佛凝成明镜一般,心也觉得透亮了。漫步穿行在湿漉漉的林荫道上,日光从枝桠间洒落下来,满地的落叶斑斑驳驳的,轻轻地落脚,腻腻的感觉就传到了心底,深深地吸上一口气,从百汇贯涌泉,直透四肢百骸,腋生凉风,胸荡层云,使人飘然欲仙,想必这就是庄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之意了。

没有喧嚣和躁动,清与静是这里的主题。随着“啪嗒”声响,像一只盘旋翻飞的彩蝶,又一柄落叶离开了枝头。叶落恰好到了跟前,随手捡起来,不看则已,一看之后,不由得不惊诧于它的美了。尖尖的三角叶片,手掌大小,左右对称,脉络分明,艳丽的红从叶尖漾开,红里透着橙的,慢慢过渡到叶柄时,又带着些许的黄,擎在手里分明是熊熊燃烧的火焰。它的美,既时尚又古典,既优雅又庄重。正因为如此,难怪有人把它印在国旗上,作为国家意义的象征。其实,就像美是没有国界的一样,审美也是多样性的,枫叶就一直是汉传统文化里吟哦描绘的重要意象。直到今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仍然抑扬顿挫,依稀耳边……

落木萧萧。据说,当最早一片落叶化作春泥,最后一片树叶飘零的时候,枝头便绽开了新芽。生命就是这样的相续轮回。不要说草木无情。那只不过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生命体的探索尚未企及罢了。这里,我们明明白白地看到这样景象:两棵枫树相去数米,下者挺拔,上者绰约,绵密的枝叶恋人般相拥一起。最令人惊讶的是,长在坎下的那一棵树的根,顽强地穿过石径,同另一棵长在坎上裸露在地表的树根相互缠绕,最后融为一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这也许就是生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

山行渐高,气温渐降,枫林也被松杉之类的针叶树种所替代了,惟有山道如故。

山道旁边,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叫“会云禅寺”的古庙。由于地势逼仄,寺院只有侧门供出入,走进门台,是一方小小的天井,大殿正对着天井,边上的偏轩是僧房。这里地方虽小,但布局精巧,加上周围草木掩映,曲径通幽的感觉油然而生,特别使人惊异是,这里还有一尘不染的清净。这种清净,不仅仅是环境的洁净和静谧,还有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来体会的安宁。

走出寺院,已近山顶,肃肃霜林,悠悠白云,群峰迭次而来,一派豁然开朗。蓦然回首,眺望河谷里的市井,熙熙攘攘的景象历历在目,“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相顾”,宋人程灏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

这时,天风吹起,送来了清脆的童谣声和夹杂在童谣里面似有似无的犬吠声,当转过身来循声找寻时,只见这条古道顽强地穿出林间,通向茫茫的天际。

上一篇: 题西施石(题西施石唐王轩)
下一篇: 意大利在哪里(意大利在哪里世界地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