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题西施石(题西施石唐王轩)

题西施石(题西施石唐王轩)

题西施石(题西施石唐王轩)文|清风位于嘉兴市区环城南路区城的范蠡湖,是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与西施隐居之地。相传,范蠡助越灭吴后,为避越王迫害,偕西施重来槜李(嘉兴),在湖边隐居。后范蠡、西施由此发棹,泛游五湖。后人为寄托思念,将此湖叫做范蠡湖,

文|清风

位于嘉兴市区环城南路区城的范蠡湖,是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与西施隐居之地。

相传,范蠡助越灭吴后,为避越王迫害,偕西施重来槜李(嘉兴),在湖边隐居。后范蠡、西施由此发棹,泛游五湖。后人为寄托思念,将此湖叫做范蠡湖,又在湖边建起西施妆台。

题西施石(题西施石唐王轩)

题西施石(题西施石唐王轩)

范蠡湖又名:彪湖、鸳鸯湖,原为南湖的一角,唐代筑城而被隔成独立的小湖泊。

西施妆台位于湖的西北侧,属歇山顶抬梁式水阁建筑,三开间木质结构。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建于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

妆台半兀于湖面,三面临水,灵秀简约。临水南向一侧有木窗、走廊、护栏,临窗、凭栏可眺湖面亭景及水中鱼植。妆台内设有范蠡、西施塑像,栩栩如生,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的悲壮故事。妆台正面(南面)悬挂“西子妆台”匾额,字体清秀飘逸,北面墙中有“少伯祠”白玉石匾一块(西施妆台与范蠡祠为同一建筑),妆台东侧湖上有西施石雕像及“沉鱼”二字,雕像东一座九曲亭桥贯穿南北。

范蠡与西施曾隐居生活于此,西施每天早晨对着青铜镜梳妆打扮,用胭脂饰脸,妆后将洗脸水倒入湖中,湖水染为胭脂色,湖中螺蛳浸染西施的胭脂水,接了灵气,久而久之,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彩螺,似乎要与西施的“沉鱼”之美一争高下。故在嘉禾一带,自古流传着范蠡湖有五色螺之说。

清代张尧同: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清代朱彝尊: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耦范蠡祠。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两诗叙述的就是范蠡湖五色螺的美丽传说。

范蠡湖还有西施冢之说,相传西施死于此,墓葬湖中。

西施,本名施夷光,有西子尊称,为越国句无苎萝村人(今浙江诸暨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其天生丽质、倾国倾城。当年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采用文种“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之术,在苎萝山下觅得西施、郑旦二人,派范蠡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从会稽西行,于今杭州附近渡钱塘江,然后逶迤北上,经水河转槜李,并在槜李弃舟登岸,改乘吴国迎候车马,直抵姑苏吴宫,终成惑其心、乱其谋、兴越灭吴之愿。

嘉兴是春秋吴越交界之地,有吴根越角之称,是吴越两国争霸的主战场。当年范蠡将西施送别于槜李望吴桥头,西施被接入吴宫,忍辱负重,以身救国。吴灭后西施返回越国,为避越王迫害,范蠡、西施又匆匆离开越国。那么何处是最好的归宿呢?处于吴根越角的槜李(嘉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就如当年从槜李进入吴宫一样。

范蠡、西施隐居槜李,泛舟五湖,从而造就了范蠡湖、西施妆台(范蠡祠)等逾越千年的古痕名胜,为嘉兴留下了英雄美人、五色螺、胭脂落秀水、寄情莲心羹、梦生女儿亭、槜李西施痕(指甲印)、辞别望吴桥等众多美丽传说,极大地丰厚了嘉兴的历史文化底蕴,浓浓的吴风越韵。

西施作为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有着“沉鱼落雁”、“羞花闭月”之美。其在家乡苎萝浣纱,留得“沉鱼”之美。其在槜李范蠡湖,妆后脂水倾入湖中,使螺纹变成五彩,把河水变秀,留下“五色螺”之说,槜李也冠有“秀水”之名。范蠡湖因范蠡而名扬天下,槜李因西施而更为秀美。

西施脂倾范蠡湖,湖中尽是五色螺。在将要离开范蠡湖时,在湖东南侧的西施塑像边,正好看到一条大红金鱼,对着西施塑像探了下头,就迅速下沉。

“沉鱼”!莫非范蠡湖中的那西施塑像也有“沉鱼”之美!

--END

上一篇: 罗家伦(罗家伦简介)
下一篇: 文成天顶湖(文成天顶湖生态农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