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贺拔岳大力发展扩充实力的过程中,宇文泰因为才能卓著,越来越受到贺拔岳的器重。
高欢刚刚到达晋阳的时候,贺拔岳和高欢的关系,也还处于友好状态之中,贺拔岳曾经派使者,行台郎冯景,到晋阳见高欢。高欢热情接待,并与冯景歃血为盟,和贺拔岳约为兄弟。可是回到长安之后,冯景却对贺拔岳表示,高欢为人奸诈,不可信任。
贺拔岳有些犹豫,不知道冯景的判断是否准确。这时,宇文泰自告奋勇,出使晋阳,准备观察一下高欢的为人到底如何。
武川镇(武川镇在哪里)
宇文泰到达晋阳之后,高欢也对宇文泰颇为赏识,想要将宇文泰留在自己身边。宇文泰当然不肯,坚决要求回长安复命。高欢同意了。
可是,宇文泰走后不久,高欢又后悔了,急忙派人快马追赶,由晋阳一直追到潼关,也没追上,高欢才悻悻然作罢。
返回长安之后,宇文泰向贺拔岳阐述自己的看法:“高欢早有篡逆之心,之所以没敢动作,只是忌惮将军您和您的哥哥贺拔胜。您只要暗中发展,积蓄力量,时机到来,图谋高欢并不难。”之后,宇文泰建议贺拔岳,借助北魏皇室的名义,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整合关陇之地各豪强的力量,建立齐桓、晋文之霸业。
贺拔岳非常高兴,全部采纳执行,实力迅速发展起来。
关陇各势力纷纷归附到贺拔岳麾下,贺拔岳控制的地域越来越大。这时,夏州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夏州处于边境,州内情况复杂,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因此必须任命一个本领出众又忠心可靠的人选做刺史。大家都推举宇文泰。
贺拔岳也知道宇文泰当然能胜任夏州刺史之职,但宇文泰却又是贺拔岳的左膀右臂,无人可以代替,贺拔岳舍不得将之派出去。可反复考虑了好几天,最终,贺拔岳也没找到其他合适人选,只得无奈上书孝武帝,任命宇文泰为夏州刺史。
贺拔岳死后,贺拔岳的部下将领虽然没有树倒猢狲散,但也是人心惶惶,乱作一团。好在侯莫陈悦无能,并没有趁机前来接收,总算是给这些人留下了缓冲的时间,贺拔岳所部主力也得以撤回平凉。
稍稍安稳之后,贺拔岳麾下主要将领聚集在一起,准备推举一位新主帅来接任。有人建议派使者去荆州,请贺拔胜来收拾残局,也有人建议向朝廷上表,请求朝廷任命新的主帅人选,也有人起哄,推举军中年龄最长的将领接任。
这时,贺拔岳麾下大将赵贵站出来,推举夏州刺史宇文泰接掌主帅之位。赵贵认为,宇文泰雄才伟略盖世,远近归心,而且赏罚严明,士卒用命,如果能以他为主帅,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另一员将领赫连达也站出来支持赵贵。赫连达认为,请贺拔胜也好,向朝廷上书也好,都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时间上根本来不及。为今之计,只有迅速请回宇文泰,才能稳定军心,维持住这支力量的独立性。之后,赫连达主动请求,由自己快马加鞭,去夏州请宇文泰。
众人认可。
宇文泰得知消息,知道事态紧急,更明白机不可失,在麾下心腹蔡祐的帮助下,迅速除掉自己麾下因为贺拔岳之死起了异心的将领,稳定好军队,然后,立刻赶往平凉城。路上,宇文泰还斥退了高欢派来接收军队的侯景。
到达平凉之后,宇文泰伤心痛哭,祭奠贺拔岳。贺拔岳麾下众将士又悲又喜,纷纷长出一口气:“宇文泰大人到了,我们再也不用发愁了。”
宇文泰顺利接掌贺拔岳旧部,形势也慢慢稳定下来。
赵贵,出身天水赵氏,传承久远的豪门之一,出生于六镇的武川镇。凭借第一个提议迎立宇文泰的拥立之功,之后被宇文泰视为心腹,予以重用,后来因功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
宇文泰也没亏待赫连达,虽然因为功劳、威望等原因,赫连达没有达到八柱国的高度,但宇文泰对其也非常看重,赫连达自身本领也颇为不凡,因而,官职也是越做越高,临终前,也升任柱国的高位。
当然,如此一股庞大的势力,不可能如此波澜不兴的就被宇文泰掌控,其他各势力,依然在虎视眈眈。
高欢派侯景接收不成,又派来使者,试图安抚、拉拢宇文泰,被宇文泰拒绝。
洛阳的孝武帝得知贺拔岳被杀的消息,也动了心思,想要将这股势力彻底掌控在自己手中,也派来使者,试图征召这些将士到洛阳。
宇文泰也是当世枭雄之一,对孝武帝也没什么效忠的心思,但宇文泰暂时还需要孝武帝正统的名义,同时,宇文泰刚刚掌握大军,也需要时间稳固,因而,对孝武帝的使者,没敢强硬拒绝,但也是以敷衍为主,名义上过得去就行。
鞭长莫及,眼见宇文泰已经实际上接掌了贺拔岳所部,孝武帝也只得顺水推舟,任命宇文泰为大都督,名正言顺的掌管原贺拔岳所属势力。
以这股势力为根基并得以迅猛发展的宇文泰,终于也具有了纵横天下,建立自己王霸之业的实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