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阅秦汉史料时,我们会看到“昌亭之客”这个词语典故,这个词语典故中提到一个“南昌亭长”,对我们江西人来说,南昌这个词着实让人一头雾水,难道那个时候就已经有南昌了?和现在的南昌有关吗?谁先谁后?我们先从“昌亭之客”这个成语说起。
韩信始为布衣时(布衣韩信文言文)
韩信
韩信可谓是中国最有故事的人,在他一生中,有60多个成语典故和他有关,而昌亭之客就是其中一个。
意思就是:韩信少年时虽有才能,却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做生意又不善于谋划,所以只好寄人篱下,常在熟人家吃闲饭,所以很多人都讨厌他。有一次韩信在南昌亭长家白吃白住了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非常讨厌他,于是每天就早早做好了饭,躲在房间里吃,等韩信来了之后,也不请他坐下吃饭。韩信察觉到他们不礼貌的举动,就调头而去。
昌亭之客,意思是下乡南昌亭长的食客,最开始指汉淮阴侯韩信,后以借指怀才未遇而暂寄人篱下者。
而韩信替刘邦打了天下,被封为楚王,衣锦还乡之时,他找到了这位南昌亭长,当众赐给他百钱,并且羞辱他说:“公,小人也,为德不卒。”意思是南昌亭长实在是一个不把好事做到底的小人。
韩信,一生名片上的头衔太多了,比如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兵仙”、“神帅”,然而在他回到家乡的时候,他已经是拥有89个县的楚王,却只赏给南昌亭长百钱,在羞辱他人为小人形象的时候,也暴露了他的小人得志的面目。
确实让人叹息。
韩信
再回到成语中提到的“下乡南昌亭长”,这里所说的下乡,不是现在所说的下乡到农村去。按照史书集解“下乡”是属淮阴县的一个乡名,类似现在的一个乡镇,是一个名词。据《汉书》说:古代乡是指民户编制,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洲。”
至于具体范围,虽史无明证,但大致方位亦可得出!小编特意找到《江苏省淮阴县县志办》相关论文,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下乡必定在县城的东南一带不远处。
韩信雕像
再说说亭,在秦汉时,县道每十里设一所,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按《史记》说,南昌亭就是下乡的一个亭,类似现在的一个村委会,位于淮阴故城东南三里石工头处,即现在的淮阴县码头镇太山村。
看到这或许你明白了,“下乡南昌亭长”用现在的意思翻译就是:江苏省淮阴县下乡乡南昌村委会治保小组组长,也有史料书籍说亭长相当派出所所长,是一个人,韩信之前的一个朋友。
南昌亭长的南昌,在这里是一个类似现在村委会级别的一个地名。
韩信是公元前231元左右出生,昌亭之客的典故应该发生在他年轻时期,约摸公元前211年左右。
再来说说另外一个南昌——江西省的省会。
南昌
汉元年十月(前207年十月),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史家一般以此月为汉元年开始。
据《汉书》记载,前202年(汉高祖5年),颖阴侯灌婴奉命驻军当地,修筑“灌城”,次年修筑城池,称为“灌婴城”,开创南昌建城史,并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
说到这,大家都明白了,原来两个南昌,都和刘邦的将领有关,一个是韩信,一个是灌婴。前一个“南昌”是在韩信参军之前就有;后一个南昌,韩信协助刘邦统一天下才有,所以前一个南昌比后一个南昌要早很多年。至于前一个南昌,为什么叫南昌,历史真的没有记载。
韩信和灌婴都在刘邦团队,不排除在征战期间,某一次韩信喝酒对灌婴吐露过他之前的昌亭之客囧事,因而让灌婴记住南昌的可能性,这个就让各位看官去想象了。
总之,南昌亭长的南昌和省会城市的南昌无关。
【吴聊先生:与历史同行,和时光对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