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南海老林
东岛位于西沙永兴岛东南约50公里,岛长约2.4公里,宽约1公里,面积1.7平方公里为西沙群岛第二大岛。岛的四周有沙堤围合,地势较高,中间有一凹地与水塘,岛上有近万只鲣鸟栖息,有茂密的麻疯桐纯林生长,繁衍有上百头野生黄牛,还有堆积地面的鸟粪砱肥资源。是我国最南部成立最早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不接待游客,只向科研机构人员开放。
岛上植被郁闭度达70%,主要由麻疯桐,海岸桐,银花树,草岸桐等组成,人工植被由椰子树、木麻黄、榄仁等。麻疯桐是热带海岛常绿林,为西沙所特有种,密集生长成乔木纯林。树干呈弯曲向上生长,如同麻疯病人的手指,树枝横生,粗大短壮,是白鲣鱼筑巢栖息场所。由于东岛植被繁茂,被称为林岛,林岛植被又为白鲣鸟繁育创造生存条件,故又被称为鸟岛;林岛与鸟岛共处一岛,生态系统共生互利,实现良性循环,各得其所,互为促进。目前岛上栖息鸟类有白鲣鸟、军舰鸟、海鸥等。白鲣鸟是留鸟,早出晚归,以捕小鱼为食。渔民根据白鲣鸟飞行方向可确定航行路线与岛屿位置,称之为“导航鸟”。军舰鸟生性凶猛,有时劫掠其他海鸟捕获物,也被称为“强盗鸟”。
南海岛屿(南海岛屿中国占了几个)
东岛上成千上万只海鸟排放的粪便,经过上千万年的地表堆积,形成了1—2米厚的鸟粪层。这些鸟粪本身就是生物有机肥,这种砱肥五氧化二砱品位可达30%,优于无机砱矿石。二战中日本侵占西沙掠夺这些砱肥运回日本本土达几十万吨之多。东岛地表沉机的砱肥为各种林木生长提供了充分的营养。植被繁盛了,又为野生黄牛提供树叶作饲料,而野牛排出的粪便落地又是一大肥源。由此构成生生不息的生态良性循环过程。
2003年驻岛官兵估算岛上栖息野生黄牛有400多头,到2013年3月只有三大群共计50多头了。为了保护海岛生态系统平衡,减少环境承载压力,有计划引进内陆优良种群,避免近亲繁殖,淘汰瘦弱病牛。现在牛群已受到严格保护,岛上生态系统向健康趋好发展,恢复生机。关于野生黄牛来源有种种传说。有科研部门对野牛上岛时间进行了研究,对东岛水塘沉积地层作了柱状取样,提取的植物种子进行碳—14年龄测定,得出年龄距今350±40年内。由此推断野牛登岛时间大约1653年前后40年间,为明末清初。那时正是中国改朝换代时期,社会动乱,灾害频发,外敌入侵,东南沿海(琼粤闽)农民大批移民下南洋,寻求生计,把一些生产资料也带上船,遇台风滞留西沙,造成牛落荒岛,自行觅食,野化成为野牛。据驻岛官兵反映,野牛肉质很粗糙,且海腥味很重。过去台风季节,西沙后勤补给船中断,副食品供应不上时,西沙部队只得宰杀野牛,解决一时之需。确切说野牛也为驻岛官兵守卫海防做出自己贡献。
东岛集林岛、鸟岛、野牛岛、砱肥岛于一身,其附近海域是2008年划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087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石斑鱼类、鲨鱼类、龙虾类、海参类、海胆类、篱风螺、砗磲、冠螺、红珊瑚、鹦鹉螺等热带海洋珍稀品种。这些资源都有其内在密切联系,是南海区域岛屿与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样本,是可持续增长的资源宝库,十分珍贵,十分难得,应予严格保护,深入研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