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亭之战取胜前后,孙权书诸葛亮,希望出兵,害怕曹魏报复,原本魏也准备了,诸葛亮传清楚地记载了此战实际就是策应扰乱而已,而且退兵的目的是二十日粮尽而退,而不是魏略和曹真传里的攻不下而退。
卤城之战谁赢了(卤城之战双方兵力对比)
前后诸葛亮就带一个月的粮,诸葛亮无论打不打下小小的陈仓,都是退,摆明了就是围,故意让魏来援军,张合,曹真援军到,诸葛亮就退了,魏大军退,诸葛亮次年又出,魏果然没有再打吴的心思,孙权称帝。曹真还自以为是提前预料诸葛亮会攻陈仓,实不知诸葛亮故意而为,曹真援军被诸葛亮伏击,王双等被杀都证明诸葛亮早就预料了曹真的想法。
诸葛亮被郝昭搞出阴影是错误印象,因为攻城战有像诸葛亮攻陈仓这样强攻,也有通过长期围城的围攻,诸葛亮强攻陈仓是因为他要速战速决,然而诸葛亮没有攻下陈仓是因为他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了,费曜的援军已经赶到,继续攻城没有意义。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卤城之战得胜后乘势围住了上邽,可见只要有优势兵力围城战是想打就打的,不存在什么心理阴影。
攻城难度大,所以攻城方需要确保自己有绝对优势,因而诸葛亮在武功水以西安营扎寨寻求一击攻破魏军主力。守城意味着把军队关进笼子,将主动权交给对手,所以守城永远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而司马懿在武功水以东安营扎寨而非守城,阻止了诸葛亮断绝陇西与关中联系的计划。换言之,战术上双方其实是对等的,隔着武功水对峙罢了。
最后粮草问题确实是北伐的心头之患,第二、四次北伐都是“粮尽而退”,但这并不完全适用于第五次北伐。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占据了渭南平原屯田,而从记录上看司马懿并没有针对这一行为进行阻碍,因而正常来看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时不存在粮草问题,司马懿也该清楚没法通过消耗逼退蜀汉军队(除非他根本不知道此事)。
司马懿这次作战表现很奇怪,几乎全是在诸葛亮行动后追击或者预测诸葛亮行动方向后进行阻击,就没做出主动逼退诸葛亮的行动。不说和其他将领相比,就连和他上一次和诸葛亮对峙相比都消极很多。诸葛亮肯定不能说天下无敌,但和司马懿相比应该还是手有余力的。
魏国一贯的国策是西守东战,因蜀道崎岖,诸葛亮用兵稳重,加蜀国国力有限,所以西线战场战斗一直是胜无法进攻,败则失地亡军,防守是最优解,但是这不是恒定的。当蜀军暂时解决粮草问题,全军出动时,歼灭其一部,消灭蜀汉政权的有生力量,可以极大地延缓蜀国下一次北伐,打击蜀汉政权的统治,甚至为彻底击败蜀国做准备。蜀国后期姜维的那次大败,直接让晋国改变攻击方向,由东攻西守变为西攻东守,后面蜀汉灭亡,其间未尝不无关系。
司马懿战略上的胜利源于国力的碾压,战术上的退缩源于军事上失败,这并不冲突。魏国如果能漂亮地击败诸葛亮,那么吴国在当年的进攻就未必会发生,甚至公孙渊也未必会反叛。魏国如果能以1:1甚至2:1左右的战损击败诸葛亮,那么此后蜀国每次的北伐都不得不准备的旷日持久。战略上压制包围绝对好于固守包围,战术上“兵贵速不贵久”,政治上一次击溃有利于安稳魏国内外的统治,也能更好的维护发展国力碾压对手的国策,民生上有利于关中陇右的人口恢复农业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