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秋雨愁煞人,?
千古传奇,秋瑾女士
王沅德(王沅德简历)
1907年7月15日凌晨三时(光绪33年),山阴县衙门大堂中,县令李钟岳正襟危坐,役卒位立在两侧。秋瑾则坐在李钟岳旁边(这是特例,清朝犯人临刑前是要跪在堂下的)。李钟岳缓缓地对秋瑾说道:“尔之委屈,汝深知之。鄙人位卑言轻,愧无力解救。杀你非汝意。幸谅之。”话毕,放声大哭。旁边吏役莫不恻然相顾。秋瑾则从容回应李钟岳:“我是个读书的女人,名节至上。我死后不要脱掉我的衣服。请为我备口薄棺,不要将我暴尸于荒野。让我留下最后几个字。”李钟岳听后全部答应。旁边人立刻拿来纸笔,秋瑾沾墨挥毫写下了卷首堪称千古绝笔的句子。然后役吏押秋瑾至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年仅32岁。
秋瑾于1875年11月8日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紫阳书院。秋家自曾祖起为仕途之家。父亲秋寿昌,曾经官至湖南郴州知州。嫡母单氏,为萧山望族之后。秋瑾幼年随兄读书于家塾。好文史、善诗词。15岁跟表兄学习骑马击剑。1894年,其父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時,将秋瑾许配与双峰县苻叶镇神冲王廷钧为妻。自从北宋朝程朱倡建理学之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女子亳无自主性。婚姻全凭父母作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王延钧在湘潭开设玉源当铺,秋瑾住在湘潭,但是经常回到绍兴婆家。期间,生下一儿一女,王沅德和王灿芝。丈夫是个商人,性格保守而且迂腐。秋瑾喜欢舞文骑射,两人个性完成相背。这为两者今后的感情不和埋下了伏笔。
1904年和1905年,秋瑾不顾丈夫的反对,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两次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结交了宋教仁,阵天华、鲁迅、陶成章,黄兴等一批革命党人。积极参加在日学生推反清廷的革命活动。创办白话文月刊。发布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书,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击封建制度的腐朽。宣传女权主义,反对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封建思想。号召有良心的中国人拯救于水火之中的中华民族。为推翻没落的清皇朝在舆论上造就了很大的影响。
1906年因为抗议日本政府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在上海创办上海公学。参加了以蔡元培先生为首的光复会。徐锡麟途径上海,得以和秋瑾相识。自此于锡麟相识相知。由于既是同乡,又有共同的革命志向。更重要的是个性相当,两人的沟通甚是契合。经过几次交流,双方都引对方为知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锡麟离沪后,两者之间书信不断,继续保持着联系。
有专家考证,徐锡麟和秋瑾并无儿女私情。儿女情长之事,焉是史料能够考证的吗!男才女貌、日久生情。产生了某种关系不是很正常吗!秋瑾两度留学的日本,正值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之后。那些倒幕的浪人武士,经常在艺妓馆中进出,谋划倒幕大事。开风气之先。当时国内革命党人,依此仿效,回国闹革命。也是经常在青楼内商量反清大事。最典型的就是蒋中正和陈其美。蒋介石曾经的第二位夫人姚冶诚,就是被丈夫卖给青楼的。
况且时值清朝未期,各种海外开放思想进入国内。新学林立。朱熹所推崇的三从四德之封建礼教,面临着行将崩溃的态势?发生如此之事基本是可能的?
秋瑾虽然是女性,却性格外向。熟读诗史。抚琴弹奏、骑马舞剑、无一不精。以天下为己任,实属女中豪杰。这和沉默内敛的王延钧,只顾经商赚钱不问世事的性格相背,两人之间的感情渐行渐远。
危局如斯敢惜身
愿将生命作牺牲
拼将头颅十万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上面这首七绝诗作,表达了秋瑾和锡麟同样的决心。为推翻满清腐朽皇朝,即使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秋瑾和女友徐自华同游上海张园。见到一名曾经留学日本的留学生,挟一个雏妓乘车而来。一副轻狂放浪之态。秋瑾忍无可忍,上去用日语狠狠地教训了此人。他不敢与秋瑾顶撞,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1906年12月初,徐锡麟和秋瑾秘密在西湖白云庵见面,商量起事计划。两人约定于1907年7月6日在淅晥同时起事。后改为19日。7月6日徐锡麒安庆起义失败后,事情败露。7月10日,秋瑾已知徐锡麟起义己败,被剖腹挖心而惨死。她拒绝了王金发等人要她逃离绍兴的劝告,当时革命党人为了起事,普遍利用各地会党。国内的会党和青红帮在全国各地有着很大的势力。王金发本身就是会党重要人士,在会党内有着众多的人脉。秋瑾如果想出走,是可以有生存机会的。从徐锡麟安庆失败至山阴秋瑾得知。期间有数天的时间足够利用于出走。
笔者认为:“徐锡麟和秋瑾在杭州西湖边的白云庵商议造反大事,已经考虑到各种后果。特别是起事失败的后果。毕竟在封建皇朝時代,造皇帝的反是要杀头的。清朝未期虽然奄奄一息,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还是有力量镇压反叛的。况且这時两地起义,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成少败多。一人死了,另外一人就决不会独活。两人相约一起同赴国难!这是锡麟和秋瑾除了淅皖同时起事后,另外一个重要的生死约定。也就是秋瑾能够出走脱离死亡,但是坚决不走的真正的原因。
重要的是山阴县令李钟岳。虽然是清朝地方官员,但是内心却同情革命党人。他极其仰慕秋瑾的出众才华。对于秋瑾的革命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作任何干预。秋瑾事发,不顾绍兴知府贵福的一再逼迫,虚与委蛇,一拖再拖。后来在绍兴府知府贵福拿着淅江巡抚张曾扬的手谕,严令李钟岳捉拿秋瑾。并威胁李钟岳,要告他私通反党之罪。在此情况下,李钟岳只好带兵卒在13日包围大通学堂,将秋瑾被捕入狱。
秋瑾女士遇难后。生前好友吴芝瑛,吕碧城想方设法将其遗棺掩埋。1908年,又将其葬于西湖西冷桥畔。因朝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沅德于1909年的秋天,将墓迁移至湘潭韶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祠。又经淅湘两省商定,迎送秋瑾的遗骨葬于西湖原墓地。
题外话
在秋瑾案例中,绍兴知府贵福电奏淅江巡抚李曾扬,历数李钟岳在秋瑾案中的种种消极表现。未过三日,李钟岳因庇护“谋反罪”被革职。离任之日,绍兴绅民数百人,乘船数十艘,送别他距城30里外的柯桥。仍恋恋不舍。李钟岳愧疚对送行人们说:“去留何足计,未能保全大局,是人生一大憾事也。”
李钟岳离任后寄住杭州,他经常独自一人面对秋瑾的遗墨“秋风秋雨愁煞人”注视默诵,并涕泪俱下。嘴中反复令叨“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闻者皆前往李家慰藉李钟岳。但是李钟岳终久不能释怀。他几次自杀末遂。1907年10月29日,李钟岳乘家人不备,在家中悬梁自缢。時年53岁,距秋瑾女士谍血绍兴轩亭口仅百余日。
秋?瑾?女?士?永?垂?不朽
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读此篇文章的姐妹篇《为了打到腐朽的满清皇朝,慷慨赴死的徐锡麟烈士》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