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谋士贾诩。他已经不是第一谋士的问题了,只要他一张嘴基本上,不成功便成仁。不过好像每次都是他成功,别人成仁……
成功者:李傕、郭汜、张济、贾诩
曹彪简历(曹彪是曹操第几个儿子)
成仁:王允、长安百姓、朝廷百官
本来李傕、郭汜都准备洗洗睡了,他来一句“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完了,被他这么一鼓动,李傕、郭汜率军打进长安城,王允被杀,留下一个侄子王凌(之后跟着曹操成为曹魏的四朝元老,后来因为拥立楚王曹彪事泄,被司马懿诛杀三族。)汉献帝又被绑票了,又过上了饥一顿、渴一顿,啃臭牛骨头的生活……“挟天子”容易,“令诸侯”和“讨不臣”是要有手段的……
成功者:贾诩、张绣
成仁者:曹军士兵
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张绣第一次追击,被伏兵大败;第二次追击,曹操被杀得大败。张绣还蒙在鼓里搞不清楚,贾诩直接告诉他,“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可见贾诩在军事谋略和揣测人心上不亚于曹操。
成功者:贾诩、曹操
成仁者:这次好像没有……张绣可以算半个(被曹丕逼死)
袁绍、曹操要争当中原霸主,让天下割据势力站队。轮到张绣了,这个杀了曹操侄子、儿子、爱将典韦的少年又抓瞎了,来找贾诩了,结果贾诩劝他归顺曹操。于是,张绣以后怎么样他不管了,也管不了了(张绣后来据说被曹丕逼死,曹丕是贾诩的学生……)。反正他从此从良了。
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
成功者:曹操、贾诩
成仁者:袁绍
曹、袁河北大战的时候。曹操有些动摇,贾诩给他来了一阵强心针。其实没什么作用,那个烧了差一点就成为鸟巢的乌巢的计策是许攸献的,和贾诩关系不大。贾诩就像是领导找你谈话,哎呀,现在市场不好做呀。贾诩回答,老板你是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我们心中最白最白的白月亮。
袁绍围太祖於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馀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
曹操收拾完了袁绍,目光对准了荆州和江南,贾诩知道他飘了,告诉他你稳着点,别乱来。曹操不当回事,于是出事了……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成功者:曹操、贾诩
成仁者:马超、马岱、庞德、韩遂、西凉军
贾诩曹操征战西凉马超的时候。贾诩献反间计,万试万灵。马超和韩遂自相残杀,西凉马氏从此一蹶不振。马超亡走汉中,最后归了刘备,抑郁而终。
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一介降臣,不适合参与储位之争。偏偏曹丕那个不省心的心机男找上门来了,于是贾诩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徒儿,为师教你一招,装怂……
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
于是,当曹操问他的时候也只是借古讽今,我什么都没说~我给你讲故事~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成功者:曹丕、贾诩
成仁者:曹植(躺枪啊!!!)
贾诩操劳了一辈子,因为自己一张嘴害得无数人流离失所,天子蒙尘,百官罹难。所以他“从良”以后已经尽可能地少献言献策了。曹丕也很看重这位帮助自己上位的老臣,按照离休干部标准开出了丰厚的待遇条件。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访为列侯。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
成功者:孙权
成仁者:曹丕
虽说贾诩低调行事,但是还是不想看着皇帝办傻事。然而现在的年轻皇帝似乎不喜欢再听这个糟老头子的话了……所以,曹丕毫无意外地吃亏了……
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第一猛将是谁,这个问题好像有点难判断。如果按照斩将记录来看,只有关羽一个人了。不要说三国,整个二十四史加在一起也没几个人有这个记录。中国最后一个将VS将的记录是常遇春,而且明太祖还觉得他太跌价,一个大将上去跟人家拼命你觉得合适吗?没有说什么两军对峙,双方武将阵前pk,“一骑打”那是评书演义常用套路。
猛将的话,蜀汉肯定是关羽,唯一名将(by刘晔)。曹魏大概典韦、许褚、曹彰、张辽可以算猛将,后期的文鸯可以算猛将,可惜投降东吴了。东吴的猛将……大概周泰可以算?
关羽的战绩:策马刺颜良(偷袭成分比较大)、水淹七军,被程昱、吕蒙称为“熊虎”,没了……
“刺”作动词,适合这里的解释如下:
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说文》 刺,杀也。——《尔雅》 形声。从刀,朿(cì)声。本义: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考虑关羽使用环首刀/长矟的可能性比较高(东汉末年没有青龙偃月刀,只有北宋的《武经总要》中出现过“掩月刀”的记载,而且也不是作为制式兵器使用的。),作为一个连偏将军都不是的关羽,正面突袭敌军主将……自己脑补一下。
西汉错银青铜环首刀(扬州博物馆收藏)
“刀八色”
“古之恶来”典韦:单从“猛”这个角度出发,典韦的成绩比关羽好太多了,而且都是“不敢”、“莫敢”的居多,
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去。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 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 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 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馀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馀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馀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典韦的双戟有多重这个不太清楚,反正汉代的斤两和现在也不是一个概念,就不换算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汉戟的形象和演义中“方天画戟”的形象相去甚远,汉戟是枪和戈的集合体,考虑典韦以护驾为主要职责,手戟应该是短兵器。最接近典韦形象的应该是:
“操之樊哙”许褚:典韦飞戟,他飞石头。战绩比起典韦而言稍逊一点,但是总体还是很出色。
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馀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杅斗者置四隅。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陈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馀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 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 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 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馀人,皆剑客也。
“百计”、“古之召虎”张辽:更多以智将的形象出现,但是勇冠三军这四个字还是配得上他的。谁让孙权给他送去了十万人头作为个人秀捧场呢……闻张辽之名,小儿不敢夜啼。一次就把孙权打出张辽情结了,跟着曹丕伐吴的时候张辽已经病重,孙权依旧通知手下:都给我当心点啊,张辽不好惹的哦!
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 《水经注·卷三十二》: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桥不撤者两版。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自且著鞭助势,遂得渡梁。凌统被铠落水,后到追及,流涕津渚。 《魏略》: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 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 从征袁尚於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
“黄须儿”曹彰:从小就不好好读书,他哥哥弟弟爸爸都是文人雅士,偏偏这小子是满下巴长黄毛的彪悍猛将。别人招猫逗狗,他直接和猛兽搏斗,因此获得被动技能:驯兽;还被曹操拿来说要用他去搞死刘封那个假货。
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遂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以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近,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柯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 《魏略》: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於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 王善左右射,学击剑,百步中髭发。时乐浪献虎,文如锦斑,以鉄为槛,枭殷之徒,莫敢轻视。彰曳虎尾以绕臂,虎弭耳无声。莫不服其神勇。时南越献白象子在帝前,彰手顿其鼻,象伏不动。文帝鋳万斤钟,置崇华殿,欲徙之,力士百人不能动,彰乃负之而趋。四方闻其神勇,皆寝兵自固。帝曰:“以王之雄武,吞并巴蜀,如鸱衔腐鼠耳!”
周泰……算了,估计也没他什么事了。光看“猛”这一个特点,个人认为典韦应该排第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