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登飞来峰主旨(登飞来峰主旨句是哪一句)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释义:
切莫笑话农村人家腊月里自酿的米酒浑浊啊,在丰收的年景里,他们杀猪宰鸡,招待客人的菜肴非常丰盛。在去的路上,翻过了一道山又是一道山,重峦叠嶂,流水潺潺,曲折蜿蜒,走着走着发现已无路可走,正在疑惑之时,忽然柳烟深处,百花明艳之间,又隐隐出现一个小村落。春社祭祀的日子已经临近,为了迎接农事土地神,祈求来年丰收,村民们吹着箫、打起鼓,正在热闹非凡地庆祝,他们衣冠简朴、古风犹存,到处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古时候的遗风依然很好地保留着。以后,说不定哪天,我一时兴起,还会趁着这优美的月色出来游玩,到时候,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随地去敲你家的柴门。
陆游的这首诗,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寓含哲理的句子而蜚声古今,使得这首《游山西村》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他告诉人们一条真理,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在困顿中坚持,前途定会一片光明。从古至今,这句诗,不知道唤醒激励了多少人,重新燃起了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火种。我们感谢陆游,他以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感悟总结出来的哲理,为后人追求梦想而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这首诗是一首游记抒情诗,全诗用白描的手法,不着痕迹地述说了山村富足热闹的生活场景。诗词一开始第一句,就叙说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丰年留客足鸡豚”。而后,话锋一转,说一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接着又刻画村中淳朴民风和春社祭神的热闹场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其乐融融的生活气息感染着陆游,他当即许下心愿“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叩门”。
〈二〉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
在飞来山上有座高耸入云的塔,我在山顶四处寻找。据说登上塔顶,就可以在鸡鸣时分看到旭日初升。于是,我登上高高的塔顶,放眼望去,心胸开阔。不惧怕浮云缭绕、层层云雾,会遮住我的眺望远方的视线,只因为如今的我,身处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这首诗的灵魂所在,喻示着打破传统禁锢,创新改革的决心,以及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壮志豪情。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第一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采用写实的手法,意在写飞来峰的景;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是讲述一个关于飞来峰美丽的传说,是写虚,通过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交代了登飞来峰的缘由,描述了一幅登上飞来峰的塔顶观日出的画卷。“千寻”,寻找千万遍,证明了飞来峰广阔无边的雄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本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志存高远,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万丈豪情和不畏艰险、立志革新的伟大政治抱负。今天,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那就是:高瞻远瞩,常怀凌云之志,抱有一颗无畏无惧的雄心,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勇往直前。
(三)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释义:
华山的山峦从四面八方会聚而来,凶险的黄河像发怒似的波涛汹涌着。潼关古道,关外有黄河滔滔,内有华山耸立,大好山河,雄伟壮阔,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无边的感慨之中。从秦皇汉武的宫殿遗址经过的时候,引发了作者无限感伤之情。当年,鼎盛时期,那万间宏伟壮丽的宫殿,也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的时候,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的时候,百姓依旧受苦。
这是一首元曲,作者通过怀古,揭示出在朝代更迭的历史进程中,对国家由盛而衰的感慨愤懑之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这首元曲的主旨思想,反映出封建统治者与人民对立的阶级立场,无论哪个朝代,兴起的初期,一定要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苛捐杂税压得老百姓透不过气来。等到衰落的时候,战火纷飞,狼烟四起,饱受战乱之苦的依然是老百姓。
作者由写景而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从视觉和听觉不同角度,反映出潼关地势险要的地理特征,所以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揭示历史朝代更替,由盛而衰的无奈和遗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统治者与人民对立的痛斥。
(本人声明原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