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的诗意(静夜思的诗意和注释)
现在读着李白的这首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这首诗的情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生活学习过的那个遥远的地方,让我想起了亲爱的外公外婆。
此刻,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借着诗中的月光和眼前的灯光,脑海里浮现了去世多年的外公外婆。从记事起,是他们拉扯我长大的,而我长大成人后并没能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每每想起都会感到深深的愧疚。平时面对别人可以很虚伪,此时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掩饰呢!
现实是如此的残酷,那么就到诗里去寻找片刻的温存和寄托吧。
这时,有人就说了,从一首将近一千三百年前的小诗里去寻找安慰,你是不是很幼稚还未成年?而且这首诗语言那么浅白,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它有什么好?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实惠?
我说,对,读这首小诗,并不能为我变现半毛钱。但是,我能说太白的这首《静夜思》和孟浩然的《春晓》、骆宾王的《咏鹅》,是我记忆最深刻,刻进骨子里的三首诗吗?我能说这三首小诗是我曾经幼小心灵的三剑客吗?我能说《静夜思》和另外两首诗,一起开启了我诗意人生的大门吗?从而成为我的文化内核的初始部分吗?
生活是很操蛋,但是我要从生活的操蛋里开出诗意的花朵来,借《静夜思》发端而已。
静夜思,思的是什么?思故乡,思亲人,思爱人。思亲人爱人,太白没有明说。但是读者可以想见,因着床前明月光。这个床,可以是井栏,也可是睡榻,诗无达诂,读诗的人没必要固守己见。
哦,对了,我还没有爱人呢。所以我要在诗中无中生有,进而必须在生活中无中生有。
为什么要思故乡,故乡有什么呢?故乡什么都有,它包罗一切。如果你在此地的他乡,生活困顿,混不下去了,那么你可以回故乡啊。毕竟那是你来时的窝,遮风挡雨,总是可以的。如果故乡什么都没有,那么在此地的他乡,你就要进取了。诗言志嘛,不然你读什么诗!
那人又说,你和很多人都推崇这首诗,它真的高吗?高!真的美吗?美!那高在哪,又美在哪?
首先说高在哪里,高在诗意的首创性。因明月光而思故乡,李白是第一人。后人跟风的,就太多了。前辈张若虚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句,没说思故乡。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句,也没明说思故乡。至于是不是首创,文学史家可以去质疑,我等小白就不持怀疑态度了,毕竟从小读的第一首明月思乡诗就是它。
那美在哪里?从美学方面的审美看,苏东坡有句话叫,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太白有很多游仙诗,语言瑰丽,意境雄奇,很是绚烂。这首诗整体是平淡的,思想、意境、语言各方面都是。绚烂是一种美,平淡也是一种美,这不分优劣,至于你欣赏哪一种美,要具体到你当时的情境。就像你是欣赏素面朝天的天然美女呢,还是看好高科技整容的人造美女呢,或者你是女性,是欣赏没雕饰的帅哥呢,还是喜欢涂脂抹粉化妆的帅哥呢?就见仁见智了。
为什么从小就读它?就是因为这首诗的启蒙性高。不管你在国内的什么地方,都要思乡啊,进而不管你在天下的什么地方,都要爱国啊。能思乡的人,他会不爱国吗?语言浅显,利于孩子学习,被编进了教科书。
为什么能选进教科书?还不是因为它的知名度高吗!这是大佬写的诗,从盛唐到今天,各种文学作品里出现的频率太高了。就跟在央视里天天露脸的人,肯定比在地方电视台出现的人有名气一样。诗以人贵,人以诗贵,就像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一样,是要继承大统的。因此,诗,成了帝诗,人,成了诗仙。互相影响,相得益彰,一统江湖,称霸诗坛,后人赶紧膜拜吧。
还记得小时候读诗的情景,咿咿呀呀的,无知,懵懂,朦胧,背了忘,忘了背。现在看来,再不堪回首的当时,也是想回也回不去的曾经。曾经回不去,只能直面将来,去走一条不归路了。
当时不求甚解,那是诗意的开始。现在想回回不去,想抓抓不着的美,是诗意的延续。将来的不归路,是诗意的终结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