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面前这位两鬓白发,皮肤褶皱的年迈老人,记忆中那名用恶狠狠的眼神盯着自己的男人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莫言国籍(莫言国籍是哪里)
莫言下意识地就拽住了这名老人,“没错,就是你!就是你!”
年轻气盛的莫言无法忍下心中的怒火,眼看着就要背负上“欺辱老人”的罪名,而此时深知内幕的母亲却突然拉住了莫言颤抖的双手。
“孩子,不是的,你认错人了,这不是你要找的那个人,快松开手啊!”
母亲的语气里带着急迫与斥责,莫言一时之间也恍惚地摸不定主意,可眼前这人分明与记忆中很像!
母亲见莫言有所动容,便悄悄地将莫言的双手扒拉下来,并拉走了莫言。
走了几步后,莫言突然拽住了母亲,“您刚才看到那个人了吗?他真的很像…”
“住嘴,他不是那个人,不是的!好孩子,忘记这些吧。”
母亲恳求地看着莫言,而眼神却飘忽地在躲闪着,分明就是隐瞒了什么内容。
难道真的如她所说,莫言真的认错了人吗?还是说这位母亲在隐瞒着什么呢?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这是一个遥远且较为偏僻的村庄,对于许多人而言离开这个小村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少人的梦想也是离开这个受到束缚的小地方。
许多人认为,莫言就是这个村庄里最成功的“逃离者”。但是对于莫言来说,这个村庄却并不是束缚他的地方,而是他的启蒙之地。
1966年,年仅12岁的莫言辍学开始跟着母亲在农村劳动工作。在这样一个贪玩、青春洋溢的年纪里,这个农村里的劳作时光却整整占了莫言人生中的七年。
换作他人可能早已觉得乏味,甚至渴望逃离这个落后的村庄。然而对于莫言来说,这个村庄里的生活平静且快乐,而跟着母亲劳作的日子也都很幸福。
但是少年终究需要心怀大志,在母亲的劝说和教导下,莫言开始探寻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
1976年,21岁的莫言决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年轻的莫言对待生活满是热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的他总是积极地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块领域。
初生牛犊不怕虎,初来乍到的他毛遂自荐当上了班长,在当班长的过程中他恪守职责,关怀同班同学,学会了团结与友爱。
而在担任班长的同时,莫言还积极地找到了图书馆的负责人,希望能够给自己一个担任图书管理员的机会,并用自己的诚恳语言和实际行动说服了负责人。
当上图书管理员后的莫言整日就泡在了图书馆里,渐渐地,他逐渐发现了自己潜意识里最向往和喜爱的领域——书籍。
在部队的四年里,莫言没日没夜地泡在图书馆里阅读各种书籍,是部队里出了名的“书呆子”。
莫言阅读的书籍不会局限在一种类别,先后涉及到了文学、哲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这些都超乎了他这个年纪里爱思考和感兴趣的范围。
吸取了大量的知识后,颇有感言的莫言开始动起了笔。
1981年5月,莫言向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投稿,终于在《莲池》第5期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成功后的莫言受到了极大的激励,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也更加坚定地拿起了自己手上的笔。
1984年,一次偶然的机遇,莫言的作品《民间音乐》被著名作家徐怀中所发现,出于欣赏的他决定给莫言一次考试的机会。
这次机会难得,得知消息后的莫言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准备这场考试,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录取,而这也意味着莫言正式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被录取后的莫言习得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他的创作之路也从未停步,在学习的期间先后发表了多数优异作品,在国内外都逐渐有了知名度。
2012年10月11日,在这个不寻常的日子里,莫言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国籍的作家!
到此,许多人会不禁感慨道:莫言的人生真是开了挂啊!
是啊,辍学的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意外找到了自己的擅长领域,仿佛所有的运气都被他占了去。
然而,莫言的成功背后却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作品来源于经历,他的成功来源于努力,而他的人生品质又得益于母亲的教诲。
莫言自小就跟着母亲在农村里生活,有着至少二十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与乡间生活的朝夕相处让他不仅看到了农村社会的浮光掠影,也看到了农村里辛苦耕种后的喜悦与农民们的朴实。
农民们的淳朴和善良让莫言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种乡间的情怀,但是世界上永远都是有正义与邪恶两面,见过邪恶之后的莫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那是一个很普通的捡麦穗的日子,所谓捡麦穗正是农村里几乎约定俗成的事情,就是在麦田的主人收割完后,不少农民会在地里捡拾一些残留的麦穗。
那天,年幼的莫言跟着母亲一起去地里捡麦穗,同去的还有不少村里的农民,大家都乐呵呵地在地里挑拣着符合要求的麦穗。
然而此时,却有人突然惊呼到:“不好了!看管麦穗的人来了,大家快走!”
莫言还在愣神的时候,母亲就赶紧来着莫言准备离开这个田地,但是母亲终究还是一个弱女子,不及那些成年男子跑得快,眼看着一瞬间就被追了上来。
莫言的母亲眼疾手快地将莫言护在了身后,诚恳地向对面那位男子道歉。可那名“管麦穗”的人却不依不饶,明明是一个身高魁梧的大男人,此时此刻却对着一位手无寸铁的妇女破口大骂。
莫言被母亲牢牢地护在身后动弹不得,眼睛却恨恨地盯着那名男子,根本就没有什么“管麦穗”的人,这些人只不过是看不惯我们出来捡麦穗!
莫言觉得自己和母亲既不偷又不抢,分明就是捡了一些富有人家不要的麦穗,难不成还犯法了不成?!
莫言越想越气愤,而此时那名男子似乎也越说越气愤,竟然狠狠地给了母亲一巴掌!母亲被打得瘫倒在地,而莫言此时也顾不上其他,赶紧扶着自己的母亲。
这场闹剧的最后,是那“管麦穗”的人一番教育后理所当然地离去。
这些人似乎就是这样理所当然地多管闲事,明明未波及他们的利益,却看不得他们这些行为,蛮横且无理。
年幼的莫言看着母亲脸上红红的巴掌印,暗自发誓来日一定要报复回去。但是莫言却未曾想到,真正的那天来临时自己会受到母亲的阻拦。
世界上的作家千万名,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会互相影响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任何一位知名作家都会对其他作家产生影响。
正如莫言所言,一名作家之所以会受到另外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原因是二人在某个精神层面有着相同的想法和经历。
对于莫言个人而言,他的作品极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自己二十来年的亲身经历影响,很多作品里都涉及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自幼跟随父母生活在农村地区,莫言的作品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他甚至还自谦为“农村作家”。
而对于莫言本人来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接受采访时,他却表明自己的一生中最占有影响力的其实是自己的母亲。
不少人对此感到质疑,因为莫言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妇女,也并未接受什么教育,怎么能对这么著名的作家产生什么影响和启发呢?
莫言在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下终于长大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男子,在自己的领域也渐渐地小有成就。
那天,莫言正与母亲在一条热闹的街道上散步,恍惚中注意到了迎面而来的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
那名老人佝偻着身体,正步履蹒跚地正朝着莫言这边走来。莫言看着周围杂乱的人群以及乱窜的车子,便想拉着母亲往旁边靠靠给这位老人让让路。
然而,当莫言转头对上老人那双充满感激的眼睛时却突然愣住了。
眼前这位老人的眼神充满着慈祥与感激,面容慈善,满是皱纹,可纵然是这样,这位老人的脸庞却还是与莫言记忆中那名凶神恶煞的魁梧男人重叠了。
莫言此时既诧异又震惊,还未来得及反应,只见这位老人已经走到了他的身侧,即将离去。
这个面庞,这个眼睛,就是那个男人,就是他!
莫言的内心咆哮着,立马就上前抓住了这位老人的衣领,因为过于愤怒而颤抖的双手失去了轻重,勒得老人喘不过气来。
一如从前,莫言恨恨地盯着眼前这名“罪人”,而眼前这位老人却满脸地疑惑和害怕,这让莫言感到十分不爽。
莫言深知这个老人是多么罪恶的一代人,然而纵使他有千万张嘴也解释不清此时的情景,因为在外人看来都是他在欺辱一名老人。
莫言感受到了身边不少路人的驻足,众人停下脚步议论纷纷,无一不是在对莫言这种行为的谴责。
可那又如何,明明就是这个男人犯罪在先,即使他老了也并不能掩盖自己的罪恶。莫言越想越生气,而此时母亲却突然拦住了自己。
“孩子,认错人了,走吧走吧。”莫言看见母亲慌张地拽着自己,甚至转头朝着那位老人鞠了一躬。
等那老人走远之后,莫言依旧坚持认为自己没有认错人,而此时母亲却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还记得当年那位打我的男人是什么样子吗?”
莫言愤愤地说:“当然,他蛮不讲理地打了你,我一直都记得。”
“对,他蛮不讲理,但是你看刚才那位老人蛮不讲理吗?他会感激你让路,还会因为我的道歉而原谅你。”
莫言张了张口,却再也没说了什么,此时此刻他已经懂得了母亲的意思。这位老人可以是当年那名男人,也可以不是那名男人,而这取决于自己的判断。
是的,这位老人或许真的不再是当年那名蛮不讲理的男人了。此时的莫言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刚才众人对自己议论纷纷,因为当时自己在他们心中就像当年那个男人一样蛮不讲理。
而母亲之所以阻拦,也是因为此刻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当年那位凶狠的男人,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他并未对自己做出什么不当的行为。
母亲并非是没有认出这位老人,而是对于当年的遭遇,母亲选择了忘记,而对于面前这个老人,母亲选择了原谅与宽容。
想到这儿,莫言低头笑了笑,随即看向了自己的母亲,“我懂了,您的教诲我会一直记得。”
是的,就这样一名朴实的女子,却送给了莫言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那就是“爱”与“宽容”。
莫言的一生都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年幼的他或许还不太理解,但随着自己的年纪增长渐渐地释怀了。
时过境迁,善恶是非随着岁月也会发生改变,而许多曾经的不愉快的记忆也终究会被生活里的幸福所占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