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
人生上半场,拼的是出身,是天赋;但人生下半场,靠的是格局,是品行,是为人处世。
三宝是什么(三宝是什么意思)
行走世间,有人以财富为宝,追求家财万贯,有人以盛名为宝,追求扬名天下。
殊不知,身外之宝,随时可能失去,内化于心的宝藏,才能长久。
对做人而言,真正难得的宝贝,都藏在这三件事里。
心理学家戈尔曼说过:“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
生活中,不乏暴躁毛糙的人,他们到哪里,冲突就到哪里。
这种“不和”,既伤害了他人,也是一种不值得的内耗。
事实上,待人戾气横生,言行张牙舞爪,也许能一时占了上风,却终究无法令人心悦诚服。
相比之下,为人和气友善,令人如沐春风,再大的困难往往也能在不经意间迎刃而解。
前几天去银行办事,一个老婆婆大概是等待的时间久了些,在大厅里直接和人吵了起来。
她一边嚷嚷着“明明比我来得晚,为什么她能先办事”,一边不依不饶地想往办公室冲。
一旁的保安看着她年事已高,拦也不是,不拦也不是,一筹莫展。
正在此时,一位女经理迎上前,满脸笑容地把老婆婆带到了一旁休息区。
她先是给老人端上了一杯茶,又很是耐心地解释了办事流程,全程都保持微笑,和颜悦色,丝毫没受老人激动情绪的影响。
老婆婆一开始还爱答不理,没过多久,显然是把经理的解释与安抚听进去了。
不一会儿,老婆婆原本的办事次序恰好也轮到了。
她在经理的安抚和陪同下,顺顺利利地办好了事,临走还乐呵呵地和经理挥手道了别。
围观的人纷纷感叹经理脾气好,她笑着对大家说:
“都说和气生财,大家到这里来办事也是缘分,没什么事是笑一笑解决不了的。”
和气,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面对怒气和冲动,以暴制暴绝非好办法,以柔克刚才是关键。
所谓和气之道,是用尊重、理解与和善,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难。
上善若水,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这就是和气的力量。
有人说,人生赢在和气,败在脾气。
以和为贵,万事皆可期。
蔡康永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把话说好,是人生最划算的事情。”
人们常把“能言善辩”作为会说话的标准,殊不知,口若悬河,往往是低层次的表达。
把握好闭口不言的时间点,往往比滔滔不绝更难。
朋友小英刚和老公大吵一架,说起缘由,她既难过又不解。
她和闺蜜们抱怨说:“我明明掏心掏肺地给他出主意,想法子,他不仅不领情,还几次三番说我太强势。”
原来,小英老公最近工作不太顺利,和她提起后,本身做人事工作的小英随即来了兴致,给他细细地分析了个遍。
又是找原因,又是想对策,一刻不停地说了一个多小时。
结果老公一点不感激,反而很不耐烦地说了句“好了,睡觉了。”
眼看着小英闷闷不乐,另一个朋友倒是对她一语道破真相:“你的问题,就是你说得太多了。”
面对工作不顺的另一半,妻子的表达虽然是好意,却也抢夺了对方原本抒发不快的渠道。
小英老公当时需要的,未必是出谋划策,而是倾听、理解和无声的支持。
越是亲密关系,越要在表达时学会克制。留有余地的表达,反而是一种温柔。
还听过演员葛优的一则逸闻。
他和人打交道,总是不多说,把话茬留给别人。
朋友们一同聚会,难免有人谈起自己的见闻,比起其他人毫不留情的“这我早听过了”,葛优总是用另一句话回应: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得听您细说。”
从不拆台,从不夸夸其谈,却比过度的表达更能赢得别人尊重。
有人说:人的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到了人生的最后,牙齿都掉光了,舌头却不会掉,所以要柔软,人生才能长久。
言语的克制,恰恰就是一种柔软。
人们往往推崇聪明的头脑,但有一种品质,比聪明更难得,那就是善良。
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拥有一颗良善的心,是尽己所能伸出援手,是风雨之中扶助弱者,也是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晦暗的生活。
听过一个故事。
一个女工不小心被关在了工厂冷库里,没有手机,无人知晓,眼看就要因为失温而丢了性命。
恍惚之间,她听到了冷库大门外的呼喊,她拼尽全力回应了一声,终于体力不支晕倒。
醒来后,她才发现自己得救了,而救人的并非别人,是工厂的门卫大叔。
别人问门卫大叔,为什么会注意到女工的失踪。
门卫大叔笑着说,自己看了几十年大门,只有这个姑娘从上班那天开始,永远会在上下班时笑着和他打招呼。
平时遇到,也从不颐指气使,还会帮他顺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女工被困那天,他记着早晨她还和自己打招呼,下班时却不见人影。
巡查时恰好听到冷库有动静,这才险之又险地救了人。
与其说,门卫大叔的善良和责任感救了一条性命,不如说,两个善良灵魂的相遇,真正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只有善良的人,才会把生命中每一次遇到的善意都积攒在心;也只有善良的人,才会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要记得那些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哭过的人,说想念你的人。
拥有一颗良善之心,才能让你的人生中充满环环相扣的美好。
地球是圆的,世界是联系的,你送出去的糖都去了该去的地方,你不经意间行的善,最终都会回到你的身边。
什么是衡量一个“文化”人的标准?作家梁晓声曾给出这样的判断: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与“人生三宝”几乎不谋而合。
和气的脸,是修养;克制的嘴,是自觉;良善的心,是道德。
人生海海,我们无从知晓自己的际遇,但我们能做的,是带着这“三宝”上路。
愿每个人都能拥有和善的教养,懂得克制的表达,保有内心的善意,从容地度过这一生。
作者|居潇潇
图片|视觉中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