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郭氏满族是怎么来的?
郭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郭姓的来源和历史)
有人说,承德地处塞外,历来就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满族人几千年以来就居住在这里。也有人说,承德的满族都是修避暑山庄那时候才来的,主要是给皇帝看场的。更有人说,承德的满族是闯关东而来的。
这些观点,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即使是设想再符合逻辑,没有史料的支撑也是无稽之谈。根据赵艳玲等人所著的《清代承德社会经济变迁》及相关资料,大致能揭示承德地区有300多年的移民史。
康熙9年,清宫廷下令允许口外圈地,并先后在热河建立了138所黄庄和若干官庄。康熙42年,口外始建行宫并设兵驻防。官方在移入八旗移民的同时,也开放了对内地汉民的禁令。从此,承德人口开始迅速增加。他们或是因为看宫、狩猎、驻防和圈地耕种等任务迁来承德,或是因为内务府和退役将士聚居此地。
乾隆初年,口外热河共有庄头136个,管理庄丁12000多人。每个庄头拥有耕地约40顷,纳粮250石。庄头则由王宫贵族的亲信们出任,但也有许多是由满洲旗下(镶旗)汉人充任。如:
承德计姓庄头,祖籍山西榆次。后被编入镶黄旗,后在承德头沟建庄,现分居承德地区各地,至今约有12代之多。
承德的郭氏满族的原籍系山东省莱阳县郭家庄。明代崇祯年间,郭氏在这个庄居住有亲弟兄十个。除了最小的老十外,其余弟兄九个
一起逃荒来到承德地区现在的隆化县、承德县和平泉县等地,后被编入镶黄旗。
郭氏家谱论字排辈的顺序是;一辈俩字,一辈仨字。本人只能追溯到俩字下来是“广”字,然后,俩字,“祥”字,此后是俊、秀、
清、玉、明、庆、福、天、希、增十个字。
据说,原郭家庄的郭氏十兄弟出来九个,二老双亲尚在山东老家,虽说不能保障温饱,多少还会有点财产。所以才留下老在十原籍照顾
二老。
郭氏老哥九个具体分布情况说不太清楚,只知道后来发展到承德县的兴隆山、二块地、岗子、高寺台、岔沟、三沟、六沟、范杖子河邓上小西沟;隆化县的中关和平泉县等地都有郭氏满族居住。
如今郭氏家族辈份排列,好多是“各自为政”了,没有完全按照郭氏家谱的排列为子女取名。其原由:一是孙中山领导革命“驱除鞑虏”;二是“土改”运动,由于郭氏满族清代系皇粮庄头,阶级成有不少是中农、富农和地主;三是“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一些人不但不能按字排名,甚至就连满族这个民族成份都悄悄地改为汉族了。
满族的发源地是“黑山白水”,绝大部分是来自东北,郭氏却是来自山东,怎么会是满族呢?据说是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爷”将这一地区的郭氏封为“皇粮庄头”,负责为朝廷种地、纳粮、供奉。相当于现在的粮食系统。
当地的尹氏满族、何氏满族负责为朝廷奉供山禽野味,相当于现在的副食品公司。清朝的八旗制度,有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镶旗都是其他民族,后来被编入八旗的。郭氏就是镶黄旗的一部分,与满八旗的郭——郭尔佳、郭布罗等姓氏无关。这就是郭氏满族的来历。
不少郭氏传人都能证实,皇宫原颁给郭氏家族的书证、物证一直由郭氏“大枝”珍藏着,由于清朝的灭亡、国民政府和满洲国“拉抽屉”式的战乱和洗劫,加之“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立四新”,也就全部荡然无存了。
不过,从承德县兴隆山处郭氏祖坟墓地的石桌、石凳,和上马石,拴马桩等设施来看,郭氏先辈也曾显赫一时。可惜的是,那些很有价值的墓碑于“文革”期间全被红卫兵全给砸了,现已无据可查。
康熙年间,在这一地区生活的何姓、尹姓、辛姓均为满八旗,未被封为“皇粮庄头”。是因为他们善于骑射,不善农业生产。加之当时郭氏、丁氏家族的农田耕作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当时朝廷需要这部分人供给而促成的。
承德县头沟北台子、砂金沟的陈氏【满族】与这里的郭氏“一坟祭祖”。这种说法不是民间传说,而是当时官方裁定的。当年郭氏与陈氏通婚,郭氏两子,其内弟陈氏有女无儿,即将郭子过继一予陈。后郭丧子,欲要回其子。争执不下,诉至承德府。府裁定;郭氏再为其子娶一妻,其子可郭、陈两地居住,郭家生子姓郭,陈家育子姓陈。寅,百年之后,一坟祭祖。此后,郭、陈两大姓氏和睦相处至今。
满族郭氏来到承德地区至今也不过三百几十年,人口尚未准确统计数字,大约在万人左右。但在郭氏家族繁衍过程中,却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奇人异事。笔者知道的仅是鳯毛麟角,却想抛砖引玉。希望知情朋友支持一下,让我们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将郭氏家史整理成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