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即唐太宗当政期间(公元627-649年),延续了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并增加了考试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等十多种。最受重视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
唐太宗
殿试制度(殿试制度是谁创立的)
明经要求熟记儒家经典,考试时从某一经书中摘出半句话,要能答出前言后语,叫做“帖经”。进士要求会写议论时事政务的文章和作诗赋。
考生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京师学校的生徒,一种是州县推荐的贡士,他们都是贵族、官僚和地主的子弟。考生要在本校或本地区考试合格才能参加中央的考试,朝廷选中后,由吏部授给官职。这种选官制度,一方面可以从地主阶级子弟中比较广泛的选拔统治人才,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思想控制。所以那时候,为了捞取官职,就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记诵儒家经典和作诗赋方面去了,也就不会对统治者有反抗的思想了。所以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行的行列,便得意洋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gou构)中矣!”,就是说:天下有为的青年都上了我的圈套了!
唐太宗还是非常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和隋朝灭亡的教训。他曾经问大臣魏征,皇帝用办法才能保持头脑清醒而不昏庸?魏征告诉他,“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听后觉得很有道理。有一年,有个宰相向太宗建议:不满十八岁的青年男子,只要身形高大,体格强壮,全部点为府兵。唐太宗批准了这个建议,可是这样的奏章有好几次都被魏征驳回了。唐太宗很生气,就召集大臣们,准备当面训斥魏征。魏征据理力争,他说:“如果把湖水淘干,可以把鱼逮得一干二净,但明年没有鱼;把森林烧光,林中的野兽当然没有地方藏身,但明年没有野兽。现在把不够十八岁的强壮男子全部点入军队,不留余地,那么以后的租调杂徭将从哪里去征取呢?”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接受了魏征的意见,并用很厚的赏赐奖励他的直言。
唐朝前期掌权时间最长的统治者是武则天。武则天名曌(zhao照),原是唐高宗李治的一个嫔妃,655年被立为皇后。从660年起,她先后以皇后、皇太后身份掌握朝政大树。690年,她把国号由唐改为“周”,做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705年武则天病死,就在那一年,她把皇位又传给了她的儿子李显,即唐中宗,恢复了唐朝国号。由于她曾被尊称为“则天大圣皇帝”和“则天皇后”,所以历史上称她为武则天。她做皇帝十五年,实际掌权前后达四十五年。
武则天当政时期,正是唐朝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时候,她曾以“田畴垦辟,家有余粮”有赏,“为政苛滥,户口流移“受罚为标准,以地方官吏进行考核,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她创立了皇帝亲自考试录取进士的殿试制度,加强了皇帝对选官用人的控制。但武则天也和其他皇帝一样,极为奢侈腐化,仅铸“九鼎”一项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筑“明堂”,每天要役使万人以上。她还笃信佛教,修建了大量庙宇。
所以,制度的发展和延续终归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