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一部接一部得出,从早年的《还珠格格》,后来的《宫》、《步步惊心》、《甄嬛传》、《如懿传》、《延禧攻略》等等,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剧中的细节把控、史实的严谨性也越来越重视。
和硕和婉公主墓(和硕和婉公主是小燕子)
从这里其实也体现出观众们越来越有思想,《甄嬛传》的播出一度让大家以为这就是巅峰了,此后的清宫剧,很难再超越了。但是《如懿传》以更加精致的服装细节和更符合历史的生活细节硬生生打开了局面,可以和《甄嬛传》相提并论。看了这么多年清宫剧,自然就能发现清朝跟别的朝代都不一样的地方。清朝是满人入关,满人的朝廷,之前的历朝历代,除元朝外,都是汉人的朝廷。清朝的服装、发饰、礼仪、官职等等,都和前朝有比较大的区别。皇帝的女儿是格格还是公主?格格到底是什么?
从清宫剧来看,最直观的就是对皇帝的女儿儿子的称呼。清明之前,女儿称公主,儿子称皇子或者殿下;清朝,电视剧中女儿称格格,儿子称阿哥。但是从近期的《甄嬛传》和《如懿传》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对皇帝的女儿称呼改了,改成公主了。比如《甄嬛传》中的温宜公主、胧月公主,《如懿传》中富察皇后的女儿景璱公主、如懿的女儿景兕公主,景璱公主自己也说,她是大清的嫡长公主。
毕竟是后宫戏,主要剧情围绕在后妃的宫斗上。在《如懿传》中公主出现最多的是和亲那一段,富察皇后这个时候连失两子,不想让景璱公主去和亲。这样能去和亲的公主满朝就只剩下上一届宫斗冠军,也就是《甄嬛传》里的甄嬛的二女儿柔淑公主,而此前,甄嬛的大女儿端淑长公主已经远嫁和亲。但是在之前的清宫剧中,往往称呼皇帝的女儿们为格格。“格格”在满语中是小姐的意思,清朝建立之初,不论是皇帝的女儿,还是王公大臣家的,都能叫格格。还有一些身份卑微的小妾,也叫格格。总之在那个时候,在哪家权贵人家府里看到一个穿着华丽丽的的小姑娘,叫格格总是没错的。
但是皇太极继位后,就把这项规定改了。宫里的格格们沿用前朝称呼,都称公主。其中皇后生的女儿封“固伦公主”,后妃生的女儿封“和硕公主”,当然,如果皇帝极度宠爱哪个女儿,也可以破格提拔成“固伦公主”。乾隆帝65岁上得了一个公主,非常高兴,本来她是后妃所生,应封和硕公主的,但是乾隆帝一高兴,就封了个固伦和孝公主。此外,不是皇帝的女儿,但是如果能得到皇家的喜爱,或者是家族有功于社稷,也会被封为公主。
比如乾隆帝收养了一个亲王的女儿,封和硕和婉公主;慈禧特别喜欢奕欣长女,特封固伦公主。当然奕欣也是皇家血脉,咸丰帝的亲弟弟,清朝的铁帽子王之一。从皇太极开始,他的女儿就被封为公主了。所以《还珠格格》中,小燕子不是皇帝亲生女儿叫格格没问题,但是紫薇就应该称为公主了。而格格也不是能随便乱叫的了,对格格的称呼也有规定。
相对应于以前的“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自皇帝以下的亲王、贝勒、贝子等,按地位高低,家里的女儿分别封“和硕格格、多罗格格、固山格格、格格”。简而言之,皇室血脉中,亲王的女儿封和硕格格,地位等同郡主;亲王的下一辈的生的女儿,就叫多罗格格;亲王的下一辈的下一辈,这已经跟皇室的关系够远了,封固山格格;再往下血缘关系挺远的、有功之臣、辅政大臣等等这样的权贵之家,生的女儿就可以称格格。剩下的小官家里生的女儿,就只能叫小姐了。清朝公主的地位有多高固伦公主,不是皇后生的,就是皇帝非常宠爱的,在宫里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固伦公主见到皇后,只需要行“万福礼”,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矮矮身子半蹲着说个“什么什么万福金安”。而面对其它后妃的时候,不管对方是不是协理六宫,是不是皇贵妃,是不是皇帝的宠妃,点点头就行了。遇上了自己不喜欢的妃子或者地位低下的妃子,不搭理她也没人敢说什么。而这些后妃,见到固伦公主还要行“万福礼”,贵人及以下的妃子,见到固伦公主要下跪行“叩首礼”。除皇后外,不管你是不是宠妃,你见到固伦公主不行礼,就能扣上一个“不敬”的罪名。
所以《如懿传》中,景璱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才敢说出这样的话:历史上的景佩,非常受宠。她被派去和亲不假,但是皇帝特意在京城给她置办了宅子,让她和额驸住在京城里。而且给她每年的俸禄远远超过了固伦公主位分正常的俸禄。《如懿传》中景璱自诩“嫡公主”不是没有道理的,她受尽千宠万宠长大,身份无比尊贵。
而和硕公主就没有这么高的地位了,和硕公主对自己亲生母亲的位分以上的后妃都要行“下跪礼”,而且每年的俸禄、朝服、冠冕、侍从的规格,也都比固伦公主档次低不少。清朝公主地位这样高,但生活还是不能如意清朝的公主,不是像《甄嬛传》中那样,可以养在生母身边的。不是说生母地位低下,即便尊贵如皇后,也不能养在身边。这一点可以参照《如懿传》。富察皇后的儿子还在生病,也只能住在阿哥所在,富察皇后日夜忧心,可依然不能日日去探望。清朝的阿哥、公主生下来就和母亲分开了。阿哥统一住在阿哥所,公主另有宫殿居住,但是不能和母亲住在一起,就连皇后也不能例外。
所以你会看到清朝怎么有那么多皇子公主,而且要下毒暗害还一害一个准。亲娘没在身边,伺候的人如果是见风使舵的,如果被收买了,如果本来就是安插进去的死对头的人,那岂不是很好下手。而且这一项规定,一方面是淡化皇子和母亲之间的联系,以防后宫干政、外戚干政;另一方面也是让后妃把心思都放在皇上身上,才能接着生孩子,为皇家开枝散叶。所以清朝的公主,一般一辈子也就能见到自己母亲几十次。到她们十六七岁出嫁之前,16年,一年365天,她们只能见母亲几十次。而且清朝公主最大的用处,不是联络朝臣,而是维系和蒙古的感情。基本上每位清朝公主,结局都是去蒙古联姻,余下的也是要联络朝廷重臣。可是这两种婚姻都是不幸福的。
蒙古人心里清楚这是中原来的公主,所以不会让公主生下孩子的,因为这样蒙古族的血脉就不纯正。所以蒙古人会想方设法让公主失去生育能力,而且蒙古的婚嫁习俗,有父死子继一说,尤其是各部落间争斗,妻子通常是牺牲品。所以一女侍二夫,三夫甚至四夫的都很常见。丈夫死了嫁给儿子,或者嫁给兄弟,这样的情况也非常常见。这在那个时候的蒙古人心里没什么,毕竟习俗就是这样,但是在从小生长在宫里受礼仪教导的公主而言,这是耻辱。
再加上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等问题,和亲的公主一般都在二十几岁就去世了。能留在京城的公主,没有这种性命和折辱之忧,但是她们有可能一辈子见不到她们的丈夫。出嫁在京城的公主,皇帝会赐给她们一座宅子,她们住在宅子里,额驸住在宅子外边。你想想小两口见一面还得穿越一座宅子,就走路够累了。
这还不算什么,公主身边还有一个教养嬷嬷。公主必须听教养嬷嬷的,教养嬷嬷统管公主的所有事情,包括什么时候跟额驸见面,这是皇帝给教养嬷嬷的权利。如果公主和额驸见面次数频繁,教养嬷嬷就会说公主没有礼仪,不知廉耻。就说说也没什么,主要是,公主不能出这个宅子,得让人请额驸过来。而这个事也是教养嬷嬷管的。所以每次公主想见额驸还得给教养嬷嬷送礼,要是不送礼教养嬷嬷就不让你们见面。
咸丰帝的一个女儿,就是被教养嬷嬷横加阻拦,一年都没见过额驸一面,结果导致公主都不知道自己额驸长什么样子。好不容易能回宫了就跟咸丰帝哭诉,问他究竟把自己嫁给了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