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宋朝,来说说元明。
元朝的特点是:尽管占领了中原,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但是并没有完全脱离游牧部落的习性。
贵由汗印文(贵由汗政绩其一是)
没有稳定的传承法则,崇拜强者,谁拳头大谁当老大。
怎么判断谁强?打一架就知道了,于是陷入内耗。
中原民族,历来是立嫡立长占据主流,立嫡立贤的,反而让某些野心之辈想入非非。
正所谓:立嫡立长,长幼有序,一目了然;贤与不贤,没有固定标准,难说的紧。
匈奴冒顿单于率领大军将汉高祖围于白登山,后来依靠陈平献计贿赂单于的妃子,才得空仓惶出逃。
这么强大的匈奴,在冒顿死后,立刻四分五裂,陷入内战,汉朝休养生息之后,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杀得匈奴丢盔弃甲,一路西迁,在蒙古高原的土地上,匈奴再也没有掀起什么大的风浪。
想起来卢纶的一首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游牧部落纯粹的战力,无需后勤,以战养战,一般都在秋天出动,劫掠中原民族。
秋天,马匹经过了春天生育,夏天生长,秋天到来,马匹牛羊都是膘肥体壮,而农耕民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正式需要劳动力的时候,而刚收完粮食,游牧部落就来劫掠了。
而这种劫掠是民族之间的对抗,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每一个牧民都是为了抢劫更多的生存物资,在中原民族的城镇烧杀抢掠,而中原民族百姓,则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劳动果实,保卫自己的家园。
而中原民族出征草原,大部分都会选择春天,经过一个冬天的消耗,游牧民族的马匹基本掉膘掉的厉害,基本缺失长时间的奔跑能力。
马牛羊,马是战略资源,战备物资,牛羊只是粮食。
平时马牛羊都是吃青草,但是这样养出来的马是没有力气的,无法长途奔袭。战马是需要吃粮食的,马无夜草不肥,夜草多数是掺了燕麦、黑豆、干草的,要保证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为了保证战力,还要加上食盐混在饮水中饮马。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马牛羊会在春天产仔,在遇上战斗,需要转移的时候,刚出生的幼崽存活率直线下降。要不就是大着肚子跟随大部队转移,运气不好的会是一尸两命。
而草原上冬天,没啥娱乐活动,人也一样,那就造小人玩呗,来年春天,大肚子的不只是马牛羊,还有人。
依靠抢劫,从来不是长久之计,没有稳定的发展,持续不断的造血,再强大的帝国都会一夜间轰然倒塌。
游牧部落由于生存资料有限,所以一直没有较为长期的强大的统一的王朝。
建立王朝的,契丹辽国,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也是参照汉族文明的制度,基本放弃了游牧,变成了农耕文明,后面的金朝,西夏基本也是如此。
强大蒙古民族崛起,横扫欧亚大陆,成吉思汗死后,蒙古汗国四分五裂,死前指定的窝阔台继承汗位,但是也是经过一系列斗争,拖雷监国两年后,窝阔台才登上汗位。
窝阔台死后,中间经过五年的汗位虚悬(由乃马真后监国,1241-1246)和三年的贵由汗的统治(1246—1248年)。贵由汗死后,术赤、拖雷后裔宗王与窝阔台、察合台后裔宗王间发生汗位纷争,在钦察汗拔都(术赤之子,1227年术赤病逝,其主要封地钦察草原指定由其次子拔都继承)的支持下,拖雷的长子蒙哥于1251年即蒙古帝国大汗位,汗权由窝阔台后裔(贵由)转至拖雷后裔(蒙哥)。蒙哥死在进攻四川的战场上,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自立为汗,最后忽必烈技高一筹,灭掉南宋,完成了最后的统一。
从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定国号“大元”到1368年元顺帝被赶出北京,前后共经历了98年。而在这不到一百年时间里,元朝共出现过11位皇帝。除了第一位皇帝元世祖当政24年,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当政36年外,中间这38年共更换了9位皇帝,更夸张的是从元仁宗病逝到元顺帝登基只相隔了13年,皇帝却换了7个人。
基本每一次皇位的更迭,都伴随着流血战争,这个游牧民族的习惯,是无法长期保持统一稳定的。
明太祖朱元璋的印迹一直影响着整个明朝的命运,明太宗朱棣开创了天子守国门,却没料到后世子孙这么难堪,自挂东南枝,当了亡国之君。
明朝我们写了很多次,这是最后一个汉民族一统天下的封建王朝,所以很多人都非常喜欢明朝,称为明粉。
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基因,明朝也不例外。
朱元璋朱棣两父子,为明朝建立的基因是啥?
穷。
虽然说很多王朝是穷死的,但是像明朝穷的这么惨的,还是极少的。
老朱算是出身最低的皇帝了,这也有可能是制定的田亩赋税较低的原因,如果体恤农民,那么商人自古挣钱比较多,商业税在唐宋朝时期已经成为重要的税收来源,但在明朝工商税制定的也是非常低的。
农业税在明朝中前期,很多是实物税收,这就增加了收税成本,复杂了收税程序,同时也对后续的存储、运输、使用,都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明初期,朱元璋对官员天然不信任,定的薪俸都非常低,如果只靠薪水过日子,那就是海瑞海清天这样的,但是整个明朝也就出了一个海瑞。明朝官员要么贪污,或者有各种名目的灰色收入。
老朱为了解决军队的军费开支问题,实行军屯制度,早期军屯制度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时间一长,弊病就出现了。
明朝的权贵随意侵占国家土地,兵部尚书王骥曾在西南地区带兵,他向朝廷上书说到:贵州20卫所,屯田池塘共957600余亩,所收子粒本足给官军,而屯田之法久废,徒具虚名,良田为官豪所占,子粒所收,百不及一,贫穷军士无寸地可耕,妻子冻馁,人不聊生!”宦官王贵镇守陕西期间,霸占军队屯田100余顷,近千名明军卫所士兵被逼给其种田。
这些军官变成了地主,军户家的人都成了地主家的佃户,还保不住能不能拿到自己的那一份。
最重要的是,这些镇守边疆的军头,一边从军屯获取金钱,另一边向朝廷要军饷,有了金钱,不断扩大自己的私兵,时间长了,这就是军阀,唐末的藩镇割据将要重现。
为什么辽东几十万大军,连总共人口十几万的女真打不过?
辽东的关宁铁骑没有保存实力的想法?没有养寇自重的想法?
老朱对宗室封赏过度。老朱幼年家贫,遇上灾荒,家破人亡,后来建立自己的队伍之后,对自己的子女和亲戚非常慷慨,所有的儿子全部封王,哥哥姐姐和他们的子女全部有封地,真正做到了子孙遍布全国。
这些王爷,地方政府根本管不着,而且还得出钱供养他们,这些皇亲国戚不仅占有大量的土地,而且还不用交税,随着王朝后期的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各种苛捐杂税,逼得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揭竿而起。
明朝二百年的时间,老朱家人口大爆炸,政府已经养不起宗室了,宗室已经成了政府沉重的负担。
以下这些数字看起来非常无聊,但数字之大之多,让人触目惊心。
1、明代藩王,合计亲王、郡王,超过1000人,明朝奉养宗室,是导致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亲王:有八十七亲王(含靖江王)。其中明太祖封二十五王(一王后为帝系,七王被废或自尽、两王绝嗣),明兴宗封四王(一王为追封,三王被废),明惠宗封一王(南明追封),明成祖封二王(废一王),明仁宗封九王(追封一王,绝嗣四王,废一王),明宣宗封一王(后即位为明代宗),明英宗封七王(废一王、绝嗣三王),明宪宗封九王(绝嗣六王),明孝宗封一王(追封),明睿宗封一王(追封),明世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穆宗,追封四王),明穆宗封二王(追封一王),明神宗封七王(追封三王),明光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思宗,追封五王),明思宗封六王(追封四王)
3、郡王:先后封924位郡王,其中秦府封15郡王(南明另封1郡王),晋府封28郡王,燕府封1郡王(后升为亲王),周府封75郡王,楚府封20郡王(南明封1王),齐府封3郡王(后均废为庶人),鲁府封23郡王,蜀府封21郡王,代府封29郡王,肃府封10郡王,辽府封24郡王,庆府封20郡王,宁府封11郡王,岷府封27郡王,谷府封1郡王(后废为庶人),韩府封36郡王,沈府封28郡王,唐府封19郡王,伊府封8郡王,汉府封8郡王(后均废为庶人),赵府封17郡王,郑府封15郡王,襄府封13郡王,荆府封14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德府封19郡王,崇府封7郡王,吉府封7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徽府封24郡王,益府封40郡王,衡府封14郡王,荣府封8郡王,潞府封1郡王,福府封2郡王,桂府封2郡王。潭、湘、安、郢、梁、秀、兴、岐、雍、寿、汝、泾、景、瑞、惠等府仅传一世,未分封郡王。
一直都在说,明亡于党争。明朝中后期,从明世宗朱厚熜开始,初登大宝的少年皇帝,被下面的一群官员折腾的够呛,聪明的皇帝,开始对下面的官员拉拢分化,党争开始了,嘉靖皇帝中后期,利用严嵩,满足自己修道的私欲,一边是严党,一边是清流党。后来变成了东林党,再往后是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到崇祯时期阉党被打倒,各种地方党齐党、楚党、浙党又开始掐。而这些官员在家里占据大量的土地,又不用交税。
明末时期的各种剿饷,这些东林党大佬不愿自己承担,则是分担给了河南、陕西等地的农民,最后官逼民反,高迎祥李自成的闯王军队,一呼百应,为啥?因为闯王来了不纳粮。
而这些江南地主,明朝灭亡后,异族统治下,被屠刀反复收割,钱是一点没少出。
下篇说说清朝是啥基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