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县,古称钜鹿郡,是河北省邢台市下辖的县。钜鹿郡,或为钜鹿国是中国古代郡、国名,秦朝郡县制三十六郡之一。
陈宝光(陈宝光妻)
江河滔滔,帆樯林立。战云阴沉呼号,笼罩在项羽的面孔上。麾下楚军,悉数渡河,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与秦军决一死战。杀苏角、虏王离、雄冠诸侯,这一仗,西楚霸王的威名传遍神州。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让中国版图上的一个地点名垂青史,这就是巨鹿。
历史
巨鹿所处的华北平原是中国四大平原之一,这个面积巨大的平原在亿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地壳隆起、大海退去,黄河、海河等众多河流带来的泥沙逐渐冲积形成了广阔的平原地貌,其中残留的洼地又演化为星罗棋布的湖盆。
在靠近太行山东麓的地方,一个曾经广阔的湖泊诞生了,这就是中国上古九泽之一大麓泽。大麓泽又叫大鹿泽或叫大阿泽、广阿泽。古时候,“大”、“巨”二字相通,“麓”、“鹿”二字意近,而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把“大麓”写作“钜鹿”,巨鹿之名就此流传下来。
这个曾经面积巨大的湖泊,在后来的地质变迁中不断缩小。今天的巨鹿县就处在大麓泽干涸之后形成的土地上。地处漳河边的巨鹿,曾因水草丰美,林木茂盛,被称为“沃州”。
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巨鹿就是其中的一郡。长久以来,巨鹿平坦的地势,便利的交通使这里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8年,项羽在当时的巨鹿郡率军渡河,下令“皆沉船、破釜瓶”,断退路、断补给、置之死地而后生,坚定了所有将士拼死一战的决心。就这样,5万楚军打破40万秦军。这场战争因发生在当时的巨鹿郡,被后世称为巨鹿之战,它留下了两个家喻户晓的成语,“破斧沉舟”和“以一当十”。
由于县域变迁,巨鹿之战并不发生在现在的巨鹿县境内。但是今天生活在这一带的人,无不被前人的精神所感染。长久以来,巨鹿县虽饱经战乱,却始终在烽烟之中屹立不倒。
千百年来,黄河与漳河见证着巨鹿的风云变幻。河流曾为这片土地带来繁荣富庶却也一度造成巨大的灾难。北宋大观二年,黄河的一次决口让巨鹿在滔天的洪流中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
早在西汉年间,汉高祖刘邦就在这里设置了南滦县。此后它的辖区不断变化,最终在北魏被设为巨鹿县。历经一千余年,曾经的中国北方第一大湖大麓泽也随着水资源的匮乏和泥沙的沉积,最终消失在了华北平原上。
考古
在巨鹿这片土地的地下埋藏着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宝藏,考古学家们将其称为巨鹿宋城。这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原封不动保留下来的宋代城池。它是历史的磨难留给巨鹿、中国乃至世界一份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公元1918年,巨鹿县爆发了罕见的旱灾,几位农民在挖井抗旱的过程中发现了深藏于土层的大量瓷器。很快,当时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开始进行考古发掘,一座沉睡了八百多年的宋代古城随之醒来,它一经出世,便震惊了世人。
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史上最早的田野发掘之一。当一件件瓷器破土而出,一座座院落重现人间,一幅北宋末年繁华县城的生活图景生动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百姓人家的用餐,店铺开张营业的场面依稀可辨,社会的繁华、生活的富庶仿佛被定格在了时间里。巨鹿宋城保存的文化信息是如此丰富和完整,以至于学者们惊喜地将巨鹿宋城称为“东方庞贝”。
《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农历八月初四),大宋河北路邢州段的黄河突然决口,巨鹿县城在一瞬间被洪水吞没。
据史料记载,河水退去之后,“退淤之地高余二丈”。这次决口的洪水来势之凶猛,泥沙掩藏之深,让巨鹿宋城瞬间消失在超过6米的泥沙之下。
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城市,在此后的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之中,仿佛凭空消失在了世人眼前。直到八百多年以后,人们才通过考古发掘与之重新谋面。
从高空俯看巨鹿,黄河与漳河的多次改道造就了沙化严重的土质,连片的房屋鳞次栉比,高层建筑并不多见。这片土地埋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也见证着当地人对于家乡历史的追溯。
古人
《魏徵梦斩小白龙》这个故事在巨鹿妇孺皆知,讲的是小白龙水淹人间,魏徵要斩而唐太宗却要救,君臣你来我往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智斗,剧中的魏徵对于大多数巨鹿人来说极其熟悉。
据唐代《贞观政要》记载,“魏徵,巨鹿人也”。巨鹿人对于魏徵的喜爱仿佛超越了时间。
一本民国时期的日记记录了当年巨鹿宋城被发掘后的一件事。巨鹿县城南门内路东靠北,有一处唐代建筑物魏徵祠堂,有人要挖掘该祠堂,因南门外有一小村,村民皆姓魏,前来阻止挖掘,所以保存未毁。大麓泽的消失,黄河的改道,让大多数巨鹿人心中魏徵出生之地的院落早已不见了踪迹。
魏徵从小父母双忙,家境贫寒,而那些年他在离家游历的过程中,深知民间疾苦,参政之后便树立了勤俭治国、善待百姓的理念,并在多年后确立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并不是每一次进谏,唐太宗都能接受,但魏徵依然敢于犯龙鳞、触忌讳。
在他眼中国家利益永远高于皇帝的一己之私,臣下就应该敢于直言,不谄媚逢迎,终其一生,魏征都保持着刚正不阿的风骨和气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中国政治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比喻之一。人们熟悉它是因为魏徵对唐太宗说过,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在巨鹿,这位千古贤相带给人们的是永远留存在血脉中的精神力量。
丝织
巨鹿的丝织业始于春秋,鼎盛于汉代,曾经温暖湿润的大麓泽,成就了人们种桑养蚕的传统。据说,东汉时期巨鹿人陈宝光的妻子发明了中国最早的提花丝织机,汉代就盛行于此地的手工丝巾,被人们广泛称为“汉织锦”。
今天的巨鹿手工粗布就继承发扬了汉织锦的传统技艺。宋元以后,原先的大麓泽逐渐干涸,巨鹿的盐碱土壤不断扩张。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下令推广种植适宜在干旱气候下生长的棉花。自此巨鹿的棉纺行业和原先的丝织业并行前进。
唧唧复唧唧,曾经在中国纺织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巨鹿织锦在两千多年以后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回荡在村野深处的机杼声声,成为了无数乡里人家的寄托和希望。跟随传统手工业的复兴,生活正变得更加富有活力。
今天的巨鹿春有繁花遍野,秋有果实累累。这座城市生于布满盐碱的荒地,却在代代延续永不言弃的治理下改变着自己的命运。绿意盎然的原野,脱贫致富的人们是巨鹿今天的风采,也是它明天的梦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