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宋绍兴(宋绍兴年间)

宋绍兴(宋绍兴年间)

宋绍兴(宋绍兴年间)文:林春荣图:木痴兴化古城门,资料图莆田的兴化府古城,是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由山区游洋县移治莆田县,兴化军知军筑军城、谯楼,军城以土墙为城。谯楼乃子城的城门与城楼,“初筑子城,以护官廨,周回二里三百一十步,拓土垣以环民居,版筑草创,上覆以茅而已。”这是清乾隆修撰的《兴化府莆田县志》建置志之城池,所记录的兴化军军城的原始版。宋绍兴(宋绍兴年间)古谯楼,从此在这里见证了一座

文:林春荣图:木痴

兴化古城门,资料图

莆田的兴化府古城,是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由山区游洋县移治莆田县,兴化军知军筑军城、谯楼,军城以土墙为城。谯楼乃子城的城门与城楼,“初筑子城,以护官廨,周回二里三百一十步,拓土垣以环民居,版筑草创,上覆以茅而已。”这是清乾隆修撰的《兴化府莆田县志》建置志之城池,所记录的兴化军军城的原始版。

宋绍兴(宋绍兴年间)

宋绍兴(宋绍兴年间)

古谯楼,从此在这里见证了一座城的崛起与繁华,也见证着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更替。

兴化古城墙,资料图

宋宣和三年(1121年),始筑城垣、城堞、城楼,城墙高一丈五尺,基厚为墙高的一半,“甃以砖甓,周回七里八十三步”,这个时候的兴化军城比较有气势,大致范围以护城河和城外沟濠为准。“引北涧水为濠”,即从洞桥下的兼济河,直至水关头,“缭城而达于东南,与西南沟堑合,西南沟堑在梅峰西”。

那时,兴化军城设有五个城门,东曰望海,西曰肃清,南曰望仙,北曰望京,东北曰宁真,即观桥头南。

经过了一百五十年的励精图治,宣和年间的社会经济或已达至整个宋王朝的巅峰,这个时候,南北洋平原的开垦耕种,春种秋收,莆田学士科甲蝉联,接踵而至,兴化军军城正当其时地筑建,还全体莆田人一座城的梦想。

兴化古城旧地图,资料图

历史上著名的靖康国难,京城开封沦陷,徽钦两帝被金兵北虏。宋室南渡,宋高宗定都临安,莆田人又开始宋朝高歌猛进的农耕文明。

宋绍兴六年(1136年),古谯楼骤然起火,烧毁了木柱与屋架,兴化军知军刘登重建古谯楼,并在古谯楼上放置更鼓刻漏,所以古谯楼故称鼓楼。

外城、兴化军城、子城、鼓楼,在宋一朝中构成了完整的城池体系,或许正是这么一个伟大的朝代,兴化军、兴化军城才这样出现在莆田,在所有莆田人的心中。

宋绍定元年(1228年),旧城墙倒塌,偷盗事件频频发生,兴化军城内居民感到很害怕,没有城垣的保护,失去安全感。邑人、龙图阁学士、著名思想家、朱子的弟子陈宓倡议重建兴化军城垣,知军王克恭、通判赵汝盥相继动工筑城。

绍定三年(1230年),兴化军知军赵汝固奏请朝廷,“赐祠牒五千助筑”,可惜,还没有竣工,赵汝固去职。知军曾用虎继续尚未完工的筑城行动。“乃益市木石,核工徒,于是城始告成,周回千二百九十八丈八尺,高一丈八尺,表里石砌,覆以砖,称完城。”

莆田县人,时任侍郎刘克庄为此写了一篇《兴化军城重修记》,详细地记录了修建兴化军城的历史事迹和用工用料的细节。

古谯楼的石阶

“石兴化”在福建八郡城池中享有坚固而又富有的称誉,但最终未能抵挡四十多年后蒙元军队的强攻硬打,兴化军城二次都轻易失陷,不知古谯楼在那战乱的烽火中是否安然无恙?

没有一点文字记载兴化军城或古谯楼在1276—1277年的境况。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兴化路同知官保,或在一些旧城址重修墙石墙砖。后来,发生了著名的泉州亦思法杭兵之乱,波及兴化路,时间长达十年,兴化路城多次失陷于不同的队伍,兴化路城和古谯楼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一定伤痕累累。

一个新的王朝又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古谯楼又见证一次改朝换代的历史记忆。

明洪武三年(1370年),兴化卫指挥李春复对兴化府城城垣、城楼进行修葺。洪武十三年(1380年),兴化卫指挥程昇因为整个卫增加6612名将士,左右前后中千户所,旧城狭小难以容纳如此巨大的人口扩容,向朝廷奏请扩城,朝廷准许。

从元末起,倭寇侵扰沿海府县,大明王朝开国伊始,就在沿海设置了四十五个卫,数百个千户所,巡检司寨城。兴化府城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城建设。

曾经古谯楼前的“大宗伯”坊,资料图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沙县、尤溪这样的山区县,居然有倭寇深入侵扰,延平府七县深受其祸。明朝福建巡抚、都御史张瑄来兴化府城考察,命令兴化府、兴化卫共同修缮城墙,清理沟壕,重建门楼。

明嘉靖三十七年(1548年),数千倭寇潜入莆田,欲攻打兴化府城,守城兵士用利箭射击,倭寇死伤近百人,撤退。于是,兴化府分守万衣命将军命军民增城埂腰墙高三尺,城垛全部砌阔,“增九百有十”。筑二大敌台于城西北界。

倭寇抢杀的画面(明仇英《倭寇图卷》

明嘉靖年间,倭寇十次大规模进攻兴化府,三、五次欲陷兴化府城。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十一月初,近万倭寇云集在兴化府城下,疯狂进攻,连续围攻三旬,守卫伤亡甚多,且援兵久久没有到来。十一月二十九日夜,八名狡倭竟伪装成刘显将军的卫兵,骗开了城门,半夜引倭贼入城,倭兵在城内大肆抢劫、放火、杀人,城内军民死者达二万多人,文庙、寺院、宫庙、观殿、城楼、古谯楼都遭到烧毁,兴化府城三五天内大火绵延,久久不息。

平定倭寇之后,莆田人忙碌地重整山河,重建兴化府城,重建文庙、书院、书堂、书社。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府易道谈修葺了四个城门的门楼,修复城墙、城垛、敌台。明隆庆五年(1571年),重建了古谯楼,分守阴武卿题书匾“壶兰雄镇”。

保存在三清殿内的四个城门的石门额

郡人、御史林润奏请朝廷下拨资金,抗倭名将巡抚谭纶根据总兵戚继光的建议,“行令城外西北高筑墙,高七尺,北门至西水关,筑土墙四百五十丈,西水关至西门,筑石墙六百三十四丈五尺,添设敌台六座”。

明隆庆五年(1571年),分守阴武卿命兴化府同知钱谷重新筑东门楼和北门楼,改东门曰镇海、西来凤、南迎和、北仍拱辰。这四个城门的石门额仍保存在三清殿内。

1989年改造前的古谯楼街区,图:网络

明清之际,又一场风云际会,该有多大多长的血雨腥风,兴化府城、古谯楼也逃不过这样改朝换代的历史浩劫。

图:网络

古谯楼,为三层楼阁建筑,平面长方形,底层基台为石砌,坚固无比,保持宋代城阙形制,中开门洞,门上所嵌“古谯楼”石额,为嘉庆八年兴化府知府马夔陛所书,基台东西墙突出了“凹”字形。

图:阿钵

二层楼阁为木质结构,重檐歇山造,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斗拱宏大,木柱浑大,三层周围四廊,外置砖石围栏。整个建筑形体,高大、坚固、雄伟,是福建省仅存的一座古楼。

古谯楼的形状犹如天安门城楼,在莆田人记忆中有着神圣而又神秘的心灵暗示。

她是兴化府古城的象征,也是百万远离莆田的故人魂牵梦绕的乡关。千年古谯楼是千年兴化府城的浩繁历史,也是莆田士子走遍天下时常常回首的故乡。

上一篇: 名犬大全(名犬大全 品种)
下一篇: 曾子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翻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