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和张茜
1974年陈毅的妻子张茜因肺癌久居北京一家医院的病榻之中,身旁除了儿孙外还有一对夫妇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她的丈夫陈毅生死之交的革命战友粟裕带着妻子来到了她的病床前。他向这位已经病入膏肓的战友妻子表达了希望再续两家情谊的态度。
当时陈毅之子陈小鲁与粟裕之女粟惠宁互生情愫,两家长辈早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趁着张茜弥留之际,粟裕悲痛之余,为了让张茜宽心,定下了儿女亲事,两家亲上加亲。张茜放下心头最后的牵挂,视线最后落在已故丈夫陈毅的诗集中。
粟寒生(粟寒生中国城建集团)
“小箭含胎初生岗,似是欲绽蕊吐黄。娇艳高雅世难受,万紫千红妒幽香。”这首当年陈毅在其婚前为她所赋的情诗仍然历历在目。最终张茜伴随着回忆病逝,追随着她的元帅而去。
陈毅和张茜
陈毅与张茜两人的相识是在1938年皖南战地服务团演出的话剧《魔窟》上,当时张茜正是在舞台上饰演小白菜一角。
陈毅被这位美丽动人的女子在舞台上传神的表演打动,在私下的相处中又被她的青春活力和坚毅勇敢所吸引。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勇敢直接地向外展示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那时候的陈毅已经经历了三段凄美的爱情,第一任妻子肖菊英因陈毅开会归家的途中遭遇敌袭,晚回家两小时误以为他已经遭难,便殉情投井。第二个妻子赖明月因革命工作在两人分别后,不幸被捕。
随后又遇上上海战地服务团的胡兰畦,两人互相爱慕订下婚约,可是胡兰畦却需要隐藏党员身份,以国名党部队少将身份继续做统战工作。两人的爱情只能为革命事业让步,无疾而终。
陈毅和张茜
在感情上饱受磨难的陈毅碰上张茜便如枯木逢春,他满怀希冀地向张茜表达了爱慕之意。没成想,张茜却拒绝了他。与历经沧桑的陈毅不同,那时候的张茜才刚刚19岁,陈毅却已经近40岁了。
张茜一方面担心两人年纪相差过大,不仅观念会有差异,生活的节奏也会不一样。她当时打算是在解放之后出国留学,将自己热爱的戏剧事业好好磨炼一番。
另外一方面是她也担心周遭的闲言碎语,既不想让人觉得自己是攀附陈司令的权贵,也不愿自己的做法显得过于草率。
陈毅
陈毅在了解到张茜的想法之后放缓了自己追求的步伐,他保持着平常心的姿态向她诉说着自己的身世和理想。
这个在20世纪初赴法国留学时,为了去巴黎歌剧院看歌剧会缩紧吃穿的浪漫诗人让张茜蓦然心动。当她读起陈毅的梅林诗章,又陶醉在这个诗人荡气回肠,英雄澎湃的胸怀之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人终于修成正果。张茜每每回想,总能记起他们在皖南时初恋的场景,月色朦胧的夜晚,两人促膝长谈,一聊便长达8个小时。
她还记得当时在江南水西中,陈毅怕夜露清寒,温柔地将自己的军大衣裹在她身上,依依不舍地将其送回部队。
陈毅和张茜
1940年2月,两人便在江苏省结婚,此后张茜还为陈毅生下三个儿子,夫妻琴瑟和鸣。陈毅更是在1951年写给父母的一封信中赞美自己的妻子,说她是自己的知己。就在陈毅喜得佳人之际,他的好搭档粟裕同样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而且在时间上高度一致。
仿佛这两位好战友除了在战场上勠力杀敌,在情感生活上也要共同进退一般。不过粟裕的追爱之旅却比陈毅要曲折得多,在艰难的时候粟裕还要向自己的老战友取取经。
粟裕认识楚青的时候是在1939年,当时的粟裕已经是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而楚青才刚刚参军入伍。那会身为副司令的粟裕想去教务总队处寻几名德才兼备的学员到部队里去,没成想这次公务却为自己的爱情埋下种子。
粟裕和陈毅
那天,粟裕秉着公务第一次见到楚青,当时楚青还未改名,叫詹永珠。他按照条例询问了楚青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参军动机等等,还问起楚青参军之后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楚青毫不犹豫地阐述了自己的志向:"我想上前线,当侦察员,消灭鬼子!"。
粟裕为这个青涩的女革命员的觉悟所打动,没想到她靓丽的外表下却有一颗坚毅的勇敢的心。随后他调出了楚青在教务处的学习情况,发现她才学兼优,在每一门功课上都非常的刻苦努力,是个踏实肯干的女青年。
楚青和粟裕
楚青便从此在粟裕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初时他还只是公事公办,随着分别后他在工作中才发现有个扬州姑娘的身影时不时地闯入自己的脑海中。在往后的时光中,他总是忍不住去打听这个姑娘的消息。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位年轻却有着高度革命觉悟的女子。但是在战场上善用奇兵屡建奇功的“诸葛”,在爱情上却没有多少经验。恰好自己的好战友、老搭档陈毅传来了好消息,粟裕便将这事告诉了陈毅,向他取取经。
当时陈毅是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早在1927年南昌起义时便与粟裕结下深厚的情谊。同时陈毅还是粟裕的伯乐,多次向毛泽东及中央军委提及粟裕,赞赏其在军事上的奇才。
陈毅对这个老朋友的秉性是十分了解的,他曾经笑着说过:"在作战地图前可以滔滔不绝,见了姑娘就不知说什么。"
于是陈毅便支起招来,鼓弄粟裕用亲书表达情感,成不成也得迈出第一步来,别整得自己胡思乱想半天人姑娘却什么也不知道。
粟裕一想,自己不习惯在姑娘面前表现,但是用书信却不会显得笨拙,而且也能展现出自己的重视。几经斟酌才将信写好,托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将信给楚青寄去,还在信中附上自己的一张近照。
信寄去后,粟裕满怀期盼地等待着女方的回应。那段时间对于粟裕而言十分的难熬,虽然不至于茶饭不思,但久久未见回音的情况仍然折磨着这位战场上的铁汉像热锅上的蚂蚁。情急之下他写下了第二封情书,唯恐上一封书信是遭到什么变故没跑到姑娘手里。
楚青和粟裕
这封书信结结实实地为粟裕带来了反馈,然而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楚青在接到信后当场将信给撕了。
据当时在场的传信人的描述,楚青一看到信封上的落款便大惊失色,连信里写的什么都不看。事后才知道楚青当时的想法,她觉得一个新四军高级将领只见过她一面就向她求爱,未免太过草率。
粟裕在失望过后渐渐理解了楚青的想法,楚青才是16岁的花季少女,与自己只有过一面之缘,骤然收到陌生的高级领导的求爱肯定会有些不适。他只好无奈地说:"爱情面前人人都是自由的,我尊重詹永珠的决定。"
粟裕
转眼到了冬季,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两个老战友又一次在一起共事,共襄义举。
巧合的是,楚青也被分配到了江南指挥部工作,她可觉得这事麻烦极了。自己刚决绝地拒绝了粟裕的求爱,手法还相当得不给他面子,这回又跑到他手下做事,可谓是冤家路窄。
楚青甚至觉得粟裕会乘机刁难她。粟裕却着实没有因私枉公,每每见到楚青都是泰然自若,既不过多关心,更不会给她找麻烦。
但粟裕仍然爱着这位年轻的姑娘,只不过前两次的碰壁,让他的举动更加小心翼翼。这让楚青渐渐放下心来,踏实地做事。
时间推移,粟裕慢慢获得楚青的信任,他也觉得是时候再次表明自己的爱慕。这回他不打算再用书信寄情思,而是直接将楚青叫到办公室中,郑重地表明自己心里的想法。楚青为这位将军的态度所感动,但她还是没有答应。
她对感情十分的冷静,只说:"首长,您的才能和为人我十分钦佩,但是我目前只想上前线杀敌打鬼子,不想考虑儿女私情。"粟裕坚定地回答了她:"你说得对,但是革命和爱情是可以兼顾的。我会等到你想考虑的时候再说。"
粟裕展现了自己的涵养,此后便没有过多的纠缠。陈毅为老战友的婚事感到十分着急,他追张茜的时候也碰过钉子,对于求不得的苦闷表示深有体会。
他也不着急粟裕放弃,为了不让粟裕打散忧愁,半开玩笑地说道“粟裕同志,我觉得你没必要担心,你这事等得不久。要是鬼子突然来‘扫荡’,你来个英雄救美,这婚事准成!”
老战友的话把粟裕逗乐了,转念一想也品出了门道。楚青之前对他了解有限,随着共事,她以后会见识到自己的优点,早晚能打动她。之后粟裕在战场中雄姿英发,横渡长江、决战黄桥、开辟苏中等等丰功伟绩彰显出他智勇双全的一面。
楚青被他深深地打动了,她眼里充满了崇拜,女子总是爱英雄的,何况这位英雄对她的爱慕满是尊重和真诚。在后来粟裕的一次求婚中,楚青欣然地答应了下来。
楚青和粟裕
1941年12月26日,两人在新四军的司令部里完婚。陈毅和粟裕这两个老搭档在1940年与1941年先后组建了各自的家庭,他们各自为对方的幸福感到高兴。巧合的是两个老战友的婚恋对象都是年龄相仿的花季少女,且都是才女。两家人在往后的革命工作中也多有来往。
但当时战事紧要,他们同各自的爱人往往聚少离多,只能用书信聊表达相思之情。1949年4月5日,陈毅指挥着华东野战军南下,在安徽时忙里偷闲写信给张茜:
粟裕一家
楚青在和粟裕完婚后,因怕政局牵连到家里人,将原名詹永珠改去,在粟裕的建议下改名为楚青。两人在解放战争结束前亦是聚少离多的状态。不过楚青的志向便是上前线杀敌,丈夫在战场上驰骋,她便觉得自己也实现了志向。
而“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搭档也在后来的抗战中屡建奇功。这对老搭档早在南昌起义后便结识,当时的陈毅还是一个团指导员,比他小6岁的粟裕仅仅是一个警卫班长。
入伍时间尚短的陈毅还是军校出身的模样,被麾下的“铁”战士看不起,对他厌恶的人私下都叫其为“5皮教官”。而粟裕还要为警卫班如何负重前行而烦恼。
左起粟裕、朱德、陈毅
两人正是在那样的局面下艰难地带领部队躲过了人数在他们十倍以上的敌军的包围,完成天心圩整编,为后来的"朱毛会师"提供革命生力军。也正是那次邂逅为两人跨越半个世纪的交往打下了基石。
后来往往是陈毅到新四军军部担任代军长、军长,粟裕又是新四军的一名师长。陈毅担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粟裕当副指挥;陈毅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粟裕当副指挥。
解放战争,党成立了华东野战军,司令、政委由陈毅一人兼,战役指挥由粟裕副司令负责。在陈毅的全力支持下,粟裕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往往是陈毅统抓全局,粟裕奇招不断。在这之中即使出过相左的意见,在事后意识到错误之后,出错的一方也能坦率地承认错误及时纠正,并全力支持另外一方。
粟裕和陈毅
战后陈毅和粟裕终于能和自己的妻儿相聚在一块。陈毅和张茜生有三个儿子一女,陈昊苏、陈丹准、陈小鲁、陈珊珊。
陈小鲁生于1946年,早在年少时他便时常陪同父母来到粟裕家中玩耍,那时他便与粟裕的子女粟戎生、粟寒生及粟惠宁相交甚欢。
然而那会陈小鲁和粟惠宁还未有相互爱慕之心。粟惠宁后来在文章中描述过,两人的约会是“父母之命”。在那之前,陈小鲁在她的脑海中只是一位常在她家与自己二哥粟寒生下围棋的青涩兄长。
粟裕、楚青的“父母之命”确有和陈家故交之谊,想要照顾陈小鲁的意思。当时的陈小鲁经历十分坎坷,受政局影响处境十分艰难。
严重的时候他被父亲告知:“做好永远不要再回这个家的准备。”陈小鲁便从校园走向了部队,在部队中磨炼,三年中都不能向家里寄去一封信。
1971年,陈毅诊断出患有直肠癌,动了手术,对儿子的思念难以克制,陈小鲁才得以回家探亲。1972,他再次回家,已经是陈毅弥留之际。陈毅去世后,夫人张茜伤心欲绝,时常拿着丈夫的诗集睹物思人,但她仍然要打起精神来,还有儿子陈小鲁的事情让她倍感牵挂。
陈毅一家
粟家便开始有意让自己的女儿粟惠宁与陈小鲁约会,当然他们父母辈的想法总归只是自己的设想,儿女们的喜爱也是非常重要的。楚青细心地问起粟惠宁对陈小鲁的想法,发现她并不排斥,甚至粟惠宁还觉得自己配不上陈小鲁。
粟惠宁还记得有位老妈妈对她的母亲楚青说过:“小鲁是个有外交官气质的大度青年,你女儿能跟他在一起吗?”后来粟惠宁还谦虚地说,幸亏小鲁宽宏大度,阅历深博,容得下我这微末之芥。可见这“父母之命”不仅没有让粟惠宁感觉到有压力,反而有些期待。
在粟惠宁心中,她是隐隐有些崇拜这个自少年时就经常来她家的青年才俊。她时常觉得小鲁身上有一颗崇尚自由,厌倦官场沉浮的高洁灵魂。
于是,两人便在父母的撮合下进行了约会。陈小鲁对粟惠宁本就不陌生,在用男女的眼光看待相互之间的关系之后,他蓦然发现这个大将女儿的飒爽英姿。很快陈小鲁便对粟惠宁心生爱慕之意。
因为工作的繁忙,他们往往每年仅有一个月相聚,那段时光他总是那般的期待。最终他向粟惠宁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意,温柔地对她说:“你我都是军人,身各一方。人生苦短,为欢几何?你愿意与我假期里探访九州吗?”
粟惠宁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她亦毫不掩饰自己的心境,没有故作矜持,坚定地回答道:“我愿意。”
陈小鲁和妻子
1975年,两人在亲人的见证下成婚。完婚后陈小鲁一方面为了和妻子生活在一起,另外一方面他对自己的志向了解得越发清楚,便向岳父写信阐明了自己的态度,不愿为了升迁委曲求全,要求调回总参二部。
粟裕非常理解他的选择,认为他到哪里都是干实事的,哪怕以后改行换业也能为家国做贡献。
此后两人过起了神仙眷侣一般的生活,在家庭生活中总是琴瑟和鸣,相濡以沫。后来夫妻二人便定居在粟裕的故居当中,携手度过了43年的风风雨雨,其中还有15年周游世界。
陈小鲁和粟惠宁婚后生活的美满让粟裕夫妇二人感到十分的欣慰,他们觉得九泉之下的老战友看到这一幕也会倍感宽心,没有辜负张茜临终所托。陈粟两家的情谊在数十载风风雨雨过后仍然坚韧真挚,成为一方美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