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优质文章、名老中医免费直播、中医临床验案、书方药学习库,尽在“甘草学园”——纯粹、专业、平等、开放的中医学习交流社区,与中医同道共成长。
文章来源:甘草学园
原文链接:
沈慧芬(沈慧芬个人简历)
作者:焦一鸣
论脾胃病的碎片化重组
焦一鸣,王放,蒋玲霞
任何学科的发展,其研究都不能脱离他系统的理论,尤其是不能将其已有的理论体系进行分裂化、碎片化后再来研究,其结果将影响学科的发展。目前中医界已经出现了为了迎合现代医学,将已有的系统化且完整的中医体系分折开来研究,以至形成了学术碎片,脾胃病就是一个例子。
1完整脾胃病的范畴
完整的脾胃病,是指脾胃脏腑的生理功能异常所导至的疾病,包括:①脾主运化、主升,胃主受纳、主降功能异常的疾病。脾胃脏腑间有经络相联,使其在功能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完成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脾或胃无论哪一方面功能失调,都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而产生相应的病证,这也就是现所指的消化系统疾病,即现在中医所指的脾胃病,这是狭义的脾胃病。因为脾胃关系极为密切,故脾胃常常同病,治疗时也多脾胃同治。这也是目前脾胃病科室立科的依据之一。对此种研究思路,我们是有异议的[1]。②脾主四肢、肌肉功能异常的疾病。《素问·太阴阳明论》谓:“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说明了人的肢体依赖胃中水谷之精气以濡养,但需要靠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脾脏功能失常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则四肢失去营养,导致四肢丧失正常的功能。《素问·痿论》:“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阳明即足阳明胃经,强调了脾胃在治疗痿证中的作用。《灵枢·根结》篇曰:“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合折则气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因此有“治痿独取阳明”的观点,其在痿证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后来发展为一种治疗原则。目前痿证多归属于神经内科(脑病科),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肌力下降,局部或全身出现肌收缩无力,严重者出现肌肉萎缩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脊髓空洞症、肌萎缩、脊髓炎、肌无力、侧索硬化、多发性肌炎、运动神经元病、皮肌炎、周期性麻痹、癔病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均属于“痿证”的范围。③脾主统血功能异常的疾病。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脾气充盛而固摄作用健全,血液则循脉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则固摄功能减弱,血液失去统摄而致出血性疾病。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具有生血功能,脾脏功能虚弱,则易导致血虚诸证的发生。目前此类病证多归属血液科。
综上所述,脾胃病顾名思义,应包括脾胃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所患有的全部疾病,即主受纳、主降,主运化、主升功能异常的病证和脾主统血,主肌肉,四肢的病证,这样才能完整的体现脾胃病的理论全貌。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有系统理论体系的学科,其名词概念一定要完整准确。
2碎片化的脾胃病
目前在中医脾胃病的临床研究中,尤其在各级中医院的脾胃病科,没有全面的将脾胃功能异常的病证都完整的纳入到脾胃病的范畴中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学者[2]在研究脾胃系统疾病时就明确说明“脾胃病(消化系统疾病)”。这种研究实际上只包括了脾胃的主受纳、主降,主运化、主升功能异常的病证,即狭义的脾胃病。对于脾胃功能的其他如:脾主统血,主肌肉四肢的病证却没有涉及。而是将四肢、肌肉及出血性疾病排除在脾胃病之外,如脾主统血功能异常的病证,归类于血液科;主肌肉、四肢功能异常的病证分别分折在神经内科、风湿病科等。因此实际上其脾胃病科也就成了单纯的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疾病,即狭义的脾胃病。导至中医脾胃病形成了碎片化。
3碎片化脾胃病存在的问题
3.1不科学现在临床中的脾胃病只体现了狭义的脾胃病,没有显示脾胃病的完整概念,他与脾胃病的实际概念不相符,使之中医脾胃病产生了学术碎片,不利于中医学术的系统及全面的发展。也就好比现代医学将消化道溃疡出血分折放在血液科来诊治研究一样,无道理,不科学。
3.2未体现整体观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脾胃的生理功能及功能异常所产生的病症时都完全包括了脾胃主受纳、主降,主运化、主升以及脾主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内容。但现在却将其完全割裂开来,这不相互矛盾吗?难道现在的中医研究脾胃病,只研究脾胃的主受纳、主降,主运化、主升功能异常的病证而不研究脾主统血,主肌肉,四肢的病证吗?尤其是中医强调整体观,而现在又要将脾胃的生理、病理现象分折开来研究,这符合中医理论的整体观思路吗?
3.3曲解了脾胃病概念
如果依现在脾胃病的分类,将主受纳、主降,主运化、主升功能异常的病证,归纳为脾胃病(消化系疾病),将脾主统血功能异常的病证,归类于血液科;主肌肉、四肢功能异常的病证分别分折在神经科、风湿病科等,这虽然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的分类方法,但是却将自己的学术分裂化和碎片化了,可是这种分类研究法与中医的传统理论不符,而是被异化了或曲解了脾胃病。难道为了迎合现代医学的分科就要将传统中医的脾胃病碎片化吗?而将中医脾胃病整体归纳一临床科室就不行吗?
3.4基础与临床脱节我们在学习基础理论脾胃功能章节时,脾胃的主受纳、主降,主运化、主升功能和脾主统血,主肌肉,四肢的理论是在一个章节,进行系统的学习,但进入临床后却分属于不同的科室,导致理论与临床脱节。
4脾胃学说和脾胃病关系
脾胃病是指脾胃脏腑功能异常所至的病证,上已述明。脾胃学说就是用脾胃理论指导在临床治疗其他各科的病证,是研究人体各脏腑之间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如: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凡见有气血亏虚者,皆可调治脾脏;脾和肺,有相生的关系,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肺金亏虚者,临床上以培土生金,通过补益脾土,达到强壮肺脏。临床中有脏器下垂者(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如果辨证为“中气下陷”,常用补中益气法进行治疗。
5碎片化脾胃病的重组
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是中医界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人体的一个功能单位,相互之间是不能分隔的,更不应该将其人为的分折研究。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完整而有系统理论体系的学科来讲,其理论和实践应该是严密统一的,不允许理论和实践分离,因为理论要指导实践,实践经验要总结上升于理论。如果理论和实践分离,其学科就无法发展,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其理论和实践是相互分离的,从而形成学术知识碎片。我们要研究脾胃病就要将脾胃脏腑功能异常所产生的病证综合起来研究,不能将其功能分割开来,否则就将使脾胃病理论产生碎片化。如果将主受纳、主降,主运化、主升功能异常的及主肌肉、四肢功能异常的病证统一归纳在传统脾胃病概念中,虽然与现代医学分类不符,但完全符合传统中医理论。没有理由为了迎合现代医学的分类从而将中医的学术进行碎片化。因此建议将中医脾胃脏腑功能异常的病证全部完整的纳入中医脾胃病科来研究。公司企业有资产重组,按经济规律的资产重组后,常暴发互大的生产力。中医的脾胃病,按传统中医理论进行学术重组后,有可能出现质的飞跃,因为这样的重组符合中医学的理论和规律。
6碎片化脾胃病的重组条件
重组脾胃病是有其理论及实践依据的。有研究[3]认为:“脾主运化”不可仅局限于已有的消化吸收功能的认识,除消化系疾病外,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的病机多与脾胃气化功能失调有关。临床文献研究[4]也认为,脾胃病虽然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相关,但也涉及免疫系统、血液系统、肌肉组织及运动功能的部分疾病。
脾胃运化功能,在其生血的过程中,就包括了脾胃的受纳、腐熟,并经作用化生为精微,和脾的升清、转输、散精的系列过程。有研究指出[5]脾脏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三大生理功能并非独立存在,他们是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性,在发挥生理效应时往往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如在主统血的功能中,运化是升清的前提,升清是统血的基础,统血是升清运化的结局。因此将部分血液病纳入脾胃病是有科学根据的。
补土派代表李东垣,对皮、肉、筋、脉、骨的病变,即“五体病”,从外感内伤分论,尤为重视脾胃,治疗外感以祛除外邪为要,内伤论治从脾入手,补中升阳泻火,为其治疗五体病之大法[6]。还有文献研究[7]从理论探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证实了中医的脾胃理论与免疫机制的相关性。有学者[8]在总结邓铁涛教授治疗脾胃肌肉疾病用药特点得出:脾胃肌肉疾病,脾胃虚损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调理脾胃是治疗的关键。有学者[9]认为风湿病与脾胃关系密切,湿邪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其根源在脾,脾胃功能强弱与其发生发展,转归预后有密切关系,治疗重视顾护脾胃,是风湿病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学者研究认为[10]:从脾胃论治膝关节炎有现代研究依据和理论依据。还有研究认为[11]重症肌无力,类似中医的痿证,结合“脾主肌肉”理论,认为其发病与脾胃功能失常有关,研究认为脾胃失调与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有一定关系。因此将部分骨关节、肌肉、神经系统、风湿免疫病等,纳入脾胃病研究是有其理论及临床依据的。
更有学者根据中医理论提出了构建“大脾胃”的概念,他包括以消化为主,涉及免疫、神经、内分泌、血液等多系统[12]。
将所有中医脾胃(西医的消化、部分神经、血液类疾病)的疾病都归纳为一个科室,从技术也是完全可行的[13]。因为临床实践中,这就要求中医临床医师具有西医全科医生的水平,能基本处理西医常见病的诊治和预后,这一点也是可行的,如各级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病房(中西医结合科病房)现已完全能做到,在中医医院也同样是可以做到的,但会加重临床中医师对现代医学知识的负荷,即增加现代医学神经病、血液病及风湿免疫学知识。
对于病友的不理解,在进入中医院后可能会出现认识的误解,血液、部分神经类疾病怎么在脾胃病科,我们可以通过中医科普知识宣传来解决。门诊可以通过[13]在大内科初诊后,分流到各专科诊治,所以从临床实践来看也是可行的。
7结语
作为一个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不能将其已有的理论体系为了迎合其他学科而将自己分裂化和碎片化,因此我们要探讨一种遵循中医脏腑功能理论进行分类,使中医学真正回归自我,从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脾胃病的学术重组,虽然现在实行还有一些困难,但我们可从学术上先行探讨,至少可以在学术组织的重组中先行实践,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逐步在临床展开。综上所述,脾胃病学术重组的意义我们归结为:①完善了脾胃病的概念;②可以系统、完整地研究中医的脾胃病,避免产生学术碎片;③充分体现中医学术的整体观;④完整的继承了中医学术理论(脾胃病理论);⑤也可为其他专科分类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焦一鸣,王放.中医研究“病”的反思[J].医学争鸣,2014,5(3):16-18.
[2]王健,任剑锋,刘竺华,等.名老中医脾胃系统常见病医案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16(1):37-38,40
[3]纪云西,黄贵华,蒋历,等.脾之“运与化”浅析[J].时珍国医药,2013;24(2):454-455
[4]谭静,常小荣.艾炙治疗脾胃病研究近况[J].实用中医杂志,2011,27(8):575-576.
[5]李天天,褚雨霆,扬璐,等.脾主统血理论的内涵与拓展[J].中医药信息,2015;32(6):99-102
[6]沈慧芬,周郁鸿.李东垣对五体病的治疗经验浅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2):27-29.
[7]王洪儒,李培训.脾胃理论与免疫学说关系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5,28(3):164-165.
[8]李郡,汪双双,杨晓军,等.从86例处方浅谈邓铁涛教授治疗脾胃肌肉疾病用药规律特点[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7):1742—1743.
[9]孙素平,赵垣立.风湿病治疗应重视顾护脾胃[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8):509-510、536
[10]刘明伟.从脾胃论治膝骨关节炎理论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2):90-91.
[11]文颖娟,周永学,王江.基于“线粒体—肌肉—脾”探讨脾胃失调与重症肌无力发病的关系[J].现代中医药,2013,33(5):25-27.
[12]唐元瑜,梁海凌,纪立金.从气血生化之源谈中医藏象“大脾胃”的构建[J].中华中医杂志,2013,28(2):309-311.
[13]焦一鸣,王放,付小红.以证分科可行性探讨[J].新中医,2012,44(6):3-5.
注本文已在《医学争鸣》杂志2017年第4期发表
I原创声明
本文为甘草学园论坛医生原创,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授权后转载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
?
??I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