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东征军,在海达佩斯战役中完败了抵抗他们的印度军队。马其顿帝国的疆域也从巴尔干半岛绵延至印度河流域。然而,浩大的远征终于还是在印度戛然而止。马其顿军队上下一致决定不再前进,并拒绝了亚历山大的鼓动演说。
尼罗河的发源地(尼罗河的发源地和流向)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上至贵族军官-下到平民大头兵的整支马其顿军队,都拒绝追随自己的领袖继续前进呢?
一副近代的画作亚历山大在向他的军队发表演讲
在亚历山大东征的多年里,虽然马其顿人在不断的获得胜利,但本身也承受着重大的伤亡。尽管在留下的大规模战役记录中,马其顿军队的阵亡数字看似非常轻微。但很多伤员可能会在之后的几周内因为各种病发症而死。一些外伤患者则可能因此而终身残疾。再加上日常的远距离行军消耗、疾病摧残和各种不见于史料记载的小规模战斗,都在大量剥夺马其顿士兵的健康与生命。
漫长的征战让很多马其顿老兵都身心俱疲
马其顿王国的政治体制设计,长期受到希腊文化影响与部落旧习俗的传承。能参加正规军作战的士兵,往往是具有一定财产和身份地位的公民。这批人也是王国政治力量的底层与社会中坚,是具有一定发言权的群体。
当他们意识到亚历山大的野心已经漫无边际,自己的征程似乎看不到尽头,就以集体罢工的“温和兵变”模式,在印度向亚历山大发难。这也是亚历山大政治生涯中,遭遇到最严重的一次叛乱。虽然他有志于成为亚洲式的集权君主,而非代表贵族和公民利益团体的国王。却不可能无视这批铁杆老兵的情绪。因为这些人是他真正的有力支持者,已经追随他在亚洲吃了很多年的苦。失去他们的信任,会对自己的权力造成极大的不稳定。
每一名马其顿方阵步兵都是具有财产和社会地位的公民
至于军队中的贵族军官,对于士兵的呼声也是非常支持的。尽管不少人在东征途中获得了远多于士兵的战利品和赏赐,但也担心继续东征会影响自己的利益与社会地位。因为亚历山大自登陆亚洲开始,已经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表现出自己趋于独霸的一面。所以,早在东征半途,贵族集团内部就已经发生过针对亚历山大本人的暗杀事件。
在亚历山大逐步清洗掉了父亲给自己留下的帕曼尼奥家族与悍将克拉特斯后,贵族们对于亚历山大基本上已经处于被迫的敬畏之中。
在埃及神庙中接受顶礼膜拜的亚历山大
更让他们担心的事情,恰恰在于亚历山大本人并不是一个只知道打仗的武夫。对于政治架构的安排与上层斗争都很有心得。所以他同样已经感觉到不同贵族集团对自己的成见。作为补充平衡手段,亚历山大开始从征服地区笼络和扶持一些原本的波斯与亚洲贵族,作为自己宫廷内的第二股势力。
亚历山大曾经强制让一些马其顿贵族迎娶波斯人做妻子
这个做法原本既是统战征服区精英的必须,也是独裁君主所必不能少的集权手腕。但对于习惯了旧式贵族议会政体的马其顿精英来说,这就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们不仅将失去对国王的制衡,还随时可能成为过去手下败将的刀下亡魂。只要东征继续下去,亚历山大军队里的亚洲籍军队数量就会越多。他们的处境也就越威胁。只有见好就收的停止东征,才能做到初步的止损。
最后,亚历山大自己也觉得是时候停一停战争,稳固下自己的后方了。
亚历山大在印度的征程并为帮助他找到世界的尽头
他在成年之前曾接受过大哲学家阿里士多德的教育,认为世界的最东方就是印度和阿富汗一带。站在高耸的兴都库什山上,就能望见东方的大洋。马其顿远征军如果从印度河流域深入,可能会迂回找到尼罗河的发源地。这样就能顺着尼罗河进入地中海,轻松的回到马其顿和希腊。结果,印度的地缘辽阔还是超出了他的预计。这就让他放弃了寻找尼罗河发源地的计划。
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死后亚历山大实际上以帝国继承者自居
其次就是他注意到了士兵与贵族两个阶层,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着几大怨气。所以他手里的这支军队已经不再可靠。他要征服更多地方,或者仅仅是巩固个人权威,都需要重组自己的军事力量。但这需要他回到自己设立在亚洲的核心基地--巴比伦。在那里有波斯帝国留下的整套权力、税收和征兵机构。巴比伦城本身也是半个亚洲人心目中的权威所在。所以,东征只能暂时停一停了。
亚历山大自己也在印度身负重伤
最后,亚历山大自己也在东征的途中过度折损了身体。这既包括超过常人忍受度的身体疲劳、精神紧张和缺乏休息,也有几次生病与受伤带来的病痛。尤其是在印度,一支重型箭矢打穿了他的胸甲,穿透了他的肩膀。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重创。他自己也真的需要机会去休息一下。
所以,当士兵和一半的军官开始严重抵触继续东征后,亚历山大也顺水推舟的宣布返回巴比伦。但他并没有要回到马其顿本土的意思,可见自己还是希望继续其他征服活动的。流传至今的一些记录也显示,他会继续对阿拉伯半岛、西西里和意大利的征服,当然也可能在日后返回印度。只是因为早早的病逝,才将他的传奇做了彻底定格。(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