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一直以来都被称之为,东汉末期最优秀的“以南克北”的战略部署,诸葛亮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隆中对》所实施的战略思想,是完全可以形成天下三分的大局势;然而,诸葛亮的《隆中对》依旧存在着许多战略失误,而恰恰是这些战略失误最终导致了蜀汉政权出现了走不出去、发展不起来的窘态。那么这部策略文究竟失误在哪些地方呢?
《隆中对》的战略思想支点在于联孙抗曹,但却高估了孙氏的大局观,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他对于刘备的军事设想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这一点,其实是诸葛亮很隐晦的说出,目前为止刘备最好的战略部署,少数民族其实威胁不大,但他们对刘备的伐曹大业却会造成一些麻烦和影响,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只能以“先打后安抚”策略为主。
但天下的形势已经看得十分清楚,曹操占据了大半个中原,而江东的孙权也占据了长江以南大片地区,如此看来,剩下的土地就只有益州和荆州,刘备已经变得没有选择余地,就只有这两块地方可供刘备当作根据地。
隆中在哪里(诸葛亮住的隆中在哪里)
如若打下这两块地方作为根据地,那么靠着这里,刘备是可以做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目的;不过诸葛亮在后面提到了,如果占有荆、益,东部可以从宛、洛阳进发;北部可以从秦川出发的军事战略思想。
其实这种想法是比较理想主义,因为这种战略思想就必须得一个人的配合,那个人就是孙权。如果,没有孙权共同发兵,那么,本身就匮乏的军队以及后勤供应的刘备,根本无力进行大规模持续战争。
《隆中对》对结盟的意味表达的并不明显,但是处处都彰显着刘备必须要结盟孙权的必要性,刘氏与孙氏的结盟关系到伐曹的成功率;但诸葛亮却高估了孙氏的大局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点,孙氏会轻而易举地让出荆州给刘备发展吗?刘备发展起来对孙氏而言,利大于弊吗?
孙氏集团有他们的发展目标,有自己的战略考量,他们认为刘备和曹操的作战地域最好就在秦川地区,而南北一线就由自己政权来把握,并不需要刘备的加入,这又是为何呢?孙权从南攻入北,需要经过的就是合“肥”一带,再往上就是徐州和汝南地区。
但是刘备出宛、洛,他所攻伐的就是京洛一带,并且还可以直插许昌,换句话说,刘备如果和孙权一起北伐,那么一旦成功后,刘备将占据天下人口和经济最多的地区,而孙权占据的都是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那么,北伐灭掉了曹氏养肥了刘备,这无疑是赶走了狼,又引来的虎,这并不是孙权想看到的,所以他更希望刘备能从雍凉一带发兵。
也因此,诸葛亮的《隆中对》事实上是高估了孙氏的大局观,他们的大局都是为自己本国考虑,根本不考虑天下的局势发展,这也是孙氏偏安思想的一种演化,自身利益,安身立命才是他们最大的利益,对天下统一大局并不感兴趣。
并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吴蜀联合,在更多的情形之下,更像是蜀对吴的一厢情愿,如果不是曹操势大,那么吴蜀联盟事实上是难以联合的,但是吴蜀联合,吴更关注于蜀能够为本国带来多大的利益,对本国的威胁又有多少?
从孙权在与刘备联盟期间,派兵偷袭荆州就可看出,孙权对于结盟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在乎的就是利益。三足鼎立的局面对于刘备而言,他的各项基础都处于弱势,而荆、益相结合可进行战略互补,但是却缺乏可行性。
刘备相比较曹操和孙权,他的民心基础和军队实力、经济基础都十分的薄弱,他当初一直在失败,也一直在南逃,而曹操和孙权本身就拥有一块基业稳定发展,所以,刘备的各项基础数据的匮乏就成为他最大的弊端。
而《隆中对》中,诸葛亮很精明的分析出刘备所缺乏的基业特点,所以他提出荆、益相结合的思想,凭借益州的富庶加上荆州的地广人多的特点,既能够有钱,也能够有人;但是诸葛亮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刘备能否压得住荆州和益州本土势力的影响吗?刘皇叔的名头的确受人尊重,但刘备一穷二白,又不是当地本土人士,如何能够得到士族们的支持。
这还不算完,刘备又该如何化解荆州士族和益州士族之间相处的矛盾?如果两股势力出现争斗,刘备又该如何处置?占据荆州和益州,虽然对三方势力的均衡发展有着很好的支持作用,但是弊端就在“人”,我们需要“人”,同样的我们也会因为“人”而使得国家出现很多隐患,这就是“人”的独立思想导致的结果。
再加上东汉末年天下一直处于战争和分裂状态,荆州和益州一直以来就井水不犯河水,而两个地方的士族也同样不可能友好相处。假如,刘备在这里成为皇帝,那么朝中的大臣名额又该怎么分配,荆州多还是益州多?
因此,荆、益结合的战略互补,其实缺乏可行性,除非刘备用几十年的时间来慢慢缓和两地士族的关系。但刘备那时面对的已经是一统北方的曹操,他根本没有时间在慢慢缓和,时间上的紧迫导致了《隆中对》中“荆、益”相结合的问题颇多。
《隆中对》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联吴抗曹,万万不可主动攻吴,但是人性是无法预测的,整篇的《隆中对》其实更多的都是说抗曹,而当时的曹操势力极为庞大,人口、面积、经济、农业都占据了天下大部分的份额,所以与曹操的战争就得和孙权联合着来,两家联合在一起才有希望对抗曹操。
不过吴蜀之间是坚决不可以进行战争,诸葛亮其实很重要的阐述这一点。他甚至还用“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说得很透彻,你不能打孙权,人家已经三代治理了,并且具有长江天险和百姓的信任,这一点是刘备缺乏的地方,所以对待孙权只可以援助,但是绝对不可以想着攻打人家。
诸葛亮这一点非常的高明,如果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这个想法来做,那么至少而言,刘备是完全有实力可以打出去,但人性却往往是无法预测的,诸葛亮不让刘备去攻打孙权,但是孙权可没有那么多制约,他反而派军队去偷袭荆州,还把刘备的把兄弟关羽给弄死了。
原本刘备就对孙权印象就不咋地,如今孙权主动撕破脸,那么刘备就不再客气了,他就直接把益州的大部分男丁都拉上战场,开启了浩浩荡荡的夷陵之战。而夷陵之战的结果是刘备被一把火给烧掉了复仇欲望,也烧掉了刘备一生的念想,逃回白帝城后就一命呜呼了。
《隆中对》许多战略思想就彻底流产了,但是战略思想毕竟无法得知人性的想法,诸葛亮希望刘备联合孙权,但孙权真的把刘备当盟友了吗?这其实也并不清楚,这就是人性的不确定性,也因为人性的差异导致了《隆中对》中战略失误是较多的。
当年的益州可不像如今的四川那么四通八达,当时的益州周边都是崇山峻岭,并且基本上很难进来,也很难出去;其实如果没有荆州这个中转站的话,那么单靠益州发展,刘备最终还是难逃被覆灭的命运,这就是益州的战略缺陷。
然而这个中转站荆州却被孙权吃到嘴里,直接导致了《隆中对》的军事设想倒塌一半,而且诸葛亮还不能拿回荆州;最终只剩下益州的蜀汉政权,几十年的北伐都无法走出雍凉之地,而孙权同样也无法走出自己的荆扬之地,可以说孙权不仅把盟友带到了绝望的境地,也把自己带到了孤军奋战的境地。
益州的确能够称得上是天府之土,但天府却成为了刘备和诸葛亮的遗憾;诸葛亮的后半辈子一直在为蜀国而北伐,但一直被敌人阻绝着,魏国后方有便利的交通枢纽,可以最快速度运兵、运粮。而蜀汉背后一片大山,人马和粮食根本达不到快速运输的效果,所以说蜀汉一旦只拥有益州,那么他们就再也难以走出去。
不过,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战略分析和战略制定,是非常到位的,但由这两方面所组成的战略实施却充满着未知,理论上的分析可行性较大,但往往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特别是策略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特别多的问题。
而人的因素是导致《隆中对》战略思想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的因素也分为内部和外部,外部因素就是孙权不可完全信任,内部因素就是荆州和益州本土派系的争斗,会导致国内持续陷入内耗。刘备遇到诸葛亮时候已经是天下初定的时期,那么留给刘备的就只有荆、益,刘备也没得选,而最终的结果也是让人万分感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