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的网络媒体有不少关于武汉大学的消息,让网友吃惊的同时也感觉新奇不已。
珞珈山在哪(珞珈山在哪里)
美丽的樱花
先是大学里樱花大道反季节开放的樱花。再有关于武汉大学力压人民大学一头,部分学科排名较去年又有提升的新闻。
武汉热干面
因为笔者有在武汉求学的经历,所以对武汉大学的樱花,还有武汉大学的校门劝业场外的热干面都有深刻的记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武汉大学,领略一下武汉大学那别样的美丽风情。
国立武汉大学牌楼
武汉大学的前身为1893年创建的“自强学堂”,1928年更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对于国立武汉大学的印象描述,最有趣的说法当数郭沫若老先生,“武昌城外的武汉大学区域,应该算得是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吧。宏敞的校舍在珞珈山上,全部是西式建筑的白垩宫殿。山上有葱茏的林木,遍地有畅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一个浩渺的东湖。湖水情深,山气凉爽,而临湖还有浴场设备。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是教书的人,是有福了。”
年轻时代的郭沫若
看看吧,郭沫若先生对武大的喜爱之情溢于纸张之外了,在他的眼里,就武汉三镇而言,无论商业中心汉口,工业重镇汉阳,还是科技大学城密布的武昌,都不能够与武大相提并论,美轮美奂、妙韵天成的武大是三镇的物外桃源。
胡适先生照片
有史料记载了当时武大校园的繁华盛况,因为当时并没有移植而来的樱花,所以满山绚烂缤纷的花木和古建筑群,构成了当时武大的一处胜景。这处胜景吸引了当时政治界、学术界、教育界的无数名人来此参观浏览,在珞珈山留下足迹和印痕,去过国立武汉大学的中外要人包括,蔡元培、胡适、李济、张伯苓、周恩来、董必武、陈独秀、蒋介石、司徒雷登等。
牌楼全景
关于武汉大学那厚重而古香古色的历史,可以从国立武汉大学的老牌楼讲起,建于1933年的老牌楼位于街道口劝业场的尽头,那里荟萃着无数的小吃,牌楼由四根八棱圆柱支起,表示喜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石刻寓意着深厚的文化气息。至于最初谁题写的“国立武汉大学”已经无法考证。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牌楼正面的“武汉大学”,毛体韵味十足,乃是毛泽东主席1951年给武大农学院学生私信笔迹。1983年武大校庆日,著名书法家曹立庵重新题写“国立武汉大学”,并一直沿用至今天。
一提起武大校园,在全国人民的看来,尤其是没有去过武汉大学的人,脑海无疑会浮现出漫天樱花的美景。当我们走进武大校园之后,沿着自强大道向前直行就会来到樱花大道,除了不少的樱花树,还有记录着无数历史风云的“绿帽子”老建筑。
为什么叫这个让人忍不住发笑的名字呢?原来,武大早期校园建筑,其设计图纸、施工理念、建筑选材等诸项事宜,无不要求做到同时代最好,正是基于这个的标准和要求,当时建筑的顶部覆盖物都统一为孔雀蓝琉璃瓦。但是后来历经战乱损毁后的武汉大学,在进行校舍建筑维修时,由于工艺和技术缺失,再也烧不出当年的那种孔雀蓝色,而仅能用“绿帽子”勉强代替。
郭沫若故居图片
抗战初期,武汉大学被迫西迁乐山后“几乎成为一座空城”。蒋介石关注到珞伽山优美的环境,以及高规格的建筑条件,决定在此外成立了一个专门培训高级军官的训练团。蒋介石等国民党军政要员纷纷入驻,直至武汉彻底沦陷。在国共合作时期,在蒋介石的安排下,郭沫若和周恩来先后入驻第12栋和19栋楼。这两栋建筑如今也分别成为两人故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予以保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