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末年,大厦将倾,人心失尽,无人再愿为她而战。尽忠守节,成为笑谈。但偏有一位名将,逆向而行,矢志报唐。以他的忠心和战功,完全有资格配享后世武庙,但被后世史官刻意淡化遗忘,只因为他是个太监。他就是大太监杨复光。
杨复光是福建人,本姓乔,自小就当了太监(闽人有当太监谋富贵的传统)。他“有武力”“有筹略”,善战,善指挥,是掌权大太监杨玄价的养子。与传统印象中的太监不同,杨复光是个有理想有气节的太监。他“颇以节义自奋,玄价奇之。”他崇尚儒家的节义理念,常以忠贞报国自许,养父杨玄价对他十分看重。他本可以依仗太监二代的身份,直接在宫里当个掌权太监。但他却选择了另一条路,深入地方,“累监诸镇军”,即到各个藩镇军区当政委。大唐监军的名声一向不好,典型代表是唐玄宗时的监军边令诚,对敌胆小如鼠,对军中将领却是飞扬跋扈、阴狠毒辣。在安禄山大军逼近潼关的生死关头,他因索贿不得,直接逼死潼关主帅高仙芝、封常清二将;当安禄山兵临长安城时,他率先开门迎接;卑鄙之至,为万世唾弃。而杨复光这个监军,不贪财,不恋权,只对作战指挥感兴趣。他经常直接参与军事行动,得到军中将领们的认可和拥戴。
杨复光一生的最大战绩,就是灭王仙芝,败黄巢、收复长安。
庞勋起义(庞勋兵变)
灭王仙芝
从公元874年12月王仙芝率先聚众起义,到公元884年6月黄巢身死狼虎谷,10年起义给了腐朽大唐政权致命一击。虽然历史上黄巢名气更大,但前期,大唐的心头大患是大当家王仙芝。当时朝堂上,太监与宰相,南衙北司,共执权柄,却势若水火。为灭王仙芝,宰相们力荐平卢节度使宋威任地方剿匪总司令(招讨使)。宋威虽是沙场老将,但却对朝廷腐败寒了心。5年前,康承训成功剿灭庞勋起义,有功难赏,反被贬职,当时宋威就在军中。因此,他选择了养寇自重。于是,王、黄义军得以向西蓬勃发展,一路逼近东都洛阳。宰相们剿匪无功,太监们当然要插手。公元876年7月,追加任命曾元裕为地方剿匪副总司令(招讨副使),驻防洛阳,而杨复光则任总政委(都监军)。对比宰相们信任的宋威主力军,这支偏师则得到太监们的支持。杨、曾二人的兵力有限,也不敢贸然出击。
5个月后,机会来了。公元876年12月,王仙芝、黄巢因为一纸招降书而分道扬镳。杨复光决定要各个击破:匪首王仙芝势力强劲,但野心小,要招降;二当家黄巢势力较弱,却野心大,要镇压。第二年,公元877年10月,杨、曾率偏师在蕲州、黄州,即今湖北黄冈一带,击溃黄巢,斩首四千级;11月,杨复光向王仙芝伸出了橄榄枝。王仙芝当年若不是因为黄巢,早已归降。现在接到掌权大太监的招降书,立即派出亲信使者前去表达诚意。这是一个双赢方案:王仙芝想当官,朝廷缺钱少兵。但可惜,这一切都毁在宋威手中。杨、曾击败黄巢,让他面上无光,他急需对宰相们有所交代。12月,他派兵劫持了王仙芝的使者,并将其处死,以此向朝廷邀功。这让杨复光大为恼火,他联合太监们向皇帝施压,最终罢免了宋威的招讨使一职,让曾元裕接任。再招降王仙芝已无可能,在掌握剿匪军权之后,杨、曾二人率军全力出击:公元878年正月在申州(今河南信阳),大败王仙芝,斩杀近万人,招降遣散也近万人;二月在蕲州黄梅,歼灭王仙芝军队近五万余人,并将匪首王仙芝斩杀。一代枭雄就此落幕。灭王仙芝之战,充分展现了杨复光的军事才能:决策精准、杀伐果断。
败黄巢,复长安
匪首王仙芝死后,黄巢成为新领袖。他率军转战大半中国,实力和影响力,已远胜王仙芝。朝廷先后任命宰相王铎、淮南节度使高骈为全国军区总司令(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都没能挡住黄巢的步伐。公元880年11月,黄巢攻陷潼关、占长安,12月称帝。唐僖宗西逃成都,大唐政权近于崩溃,各地藩镇纷纷骑墙观望。仅有两支军队,在长安一北一南,旗帜鲜明地反击黄巢。北面是凤翔节度使前宰相郑畋,组建关内藩镇联军反击黄巢,可惜先胜后败;南面则是忠武军监军的杨复光,孤军奋战。
杨复光的灭王仙芝之功,与黄巢匪患相比,已经微不足道。两年间,他一直没机会再获得军权,两任全国剿匪总司令的资格都比他老。长安陷落后,公元881年2月,他才再担起大唐南方集团军总政委之职(西南面行营都监),可惜手中无兵。虽身为忠武军监军,但忠武军已经四分五裂,就连节度使周岌也投降了黄巢,他本人也在邓州之战中,被黄巢大将朱温击败。
但杨复光的复国理想,并无半分动摇。他审时度势,与北面郑畋关内藩镇联盟战略不同,他制定了反叛者联盟战略。黄巢占领长安,周边实力藩镇虽表面臣服,但都在观望。这些藩镇统帅,大多靠造反而新进上位。杨复光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信任和名分。而这些,杨复光可以给,他是大唐枢密使,北司首领,当朝四贵之一。他就是要利用朝堂的名器和自己的威望,换取反叛藩镇统帅的信任和支持,组建一个强大的反叛者联盟。
他要联合的第一个对象,是忠武军节度使周岌。周岌原是忠武军大将,公元879年9月,他杀死忠武军节度使薛能上位。在黄巢入长安前夕,朝廷仓促授予他忠武军节度使。他当然知道这是朝廷的权宜之计,于是,他也向黄巢递交了降表。杨复光熟谙其心理,在881年2月,他冒死参加了周岌的夜宴,在酒席之上,声泪俱下,成功说服周岌归附大唐。在酒宴当晚,杨复光直接派人杀死了黄巢在忠武军中的使者,彻底断绝了周岌的摇摆之路。这正是杨复光的过人之处。
他要联合的第二个对象,是前忠武军大将,现在的蔡州军统帅,秦宗权。秦宗权当年借周岌篡位之际,在蔡州自立门户。杨复光知道,秦宗权一直想要一个跟周岌平起平坐的名分。公元881年4月,他带着从周岌手中要来的三千骑兵,直逼蔡州,以奉国军节度使之职,换得秦宗权三千精兵。杨复光眼光毒辣,一眼看穿秦宗权是个狠角色。如果说,降周岌是酒劝,那么劝秦宗权,只能兵谏。秦宗权表面臣服,派了三千精锐追随杨复光,但暗地却想把军队留下。这点小把戏怎能瞒过杨复光?他直接斩杀了那位领兵将领,直接将两边的忠武军进行整编,任命了八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都将,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忠武八都,也是杨复光复国的嫡系班底。当年5月,他率忠武八都成功夺回邓州。
他要联合的第三个对象,是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王重荣也算出身将门,在河中军做参谋长(行军司马),公元880年11月,趁黄巢攻陷长安之际,赶走节度使李都上位。他先是投降黄巢,后又归唐。他急需在朝里找个靠山,于是,杨复光适时地出现在他面前。杨复光的叔叔杨玄实对王重荣有恩,有了这层关系,事情就变得简单。公元881年7月,杨复光先就任全国军区总政委(天下兵马都监),随后,他以总政委之名,与王重荣成功联兵,将河中军并至麾下。
他要联合的第四个对象,是黄巢大将朱温。朱温是黄巢的主力大将之一,能征善战,独当一面。但与所有的义军首领一样,他们都想要用军队换得一官半职,至于谁当皇帝,并不重要。当朱温在义军中被压制时,他自然想要投靠大唐。但他需要大唐政权的一个许诺。这个许诺,杨复光给会更有说服力。公元882年9月,朱温向王重荣投降。有史料记载杨复光要杀朱温,这未免有点过分,杨复光一直在招降纳叛,抚为己用,在长安大战前夕,他怎么可能断了黄巢将领的归顺之路。
他要联合的第五个对象,也是最重要的对象,一代枭雄李克用。李克用,天降英才,年少成名。他13岁,即一箭中双雁,震惊部落;15岁随军征讨庞勋起义,飞虎子名扬天下;17岁杀大同防御使,割据云州;25岁兵败,亡命塞外;公元881年3月,借抗击黄巢之名,重返代北,但听调不听宣,一直在观望。杨复光知道他的顾虑。杨复光的义父,就是当年李克用父亲的监军,两家交情很深。杨复光身兼枢密使、全国军区总政委,再凭借世交好友的关系,顺利获得了李克用的信任。公元882年11月,李克用挥师南下,与杨复光汇合。
此时的杨复光,以一己之力,将大唐各方叛将,统至麾下,终于有了与黄巢一战的实力。当朝第一大太监田令孜,也不失时机的罢免了宰相王铎的二次总司令之职,将其他关中诸军的指挥权,也全部交给总政委杨复光。公元883年3月,杨复光率军发起总攻,一举收复长安。
当时,杨复光本可以趁势彻底剿灭黄巢,但可惜,三个月后,他病死军中(他功劳太大,极有可能是死于第一大太监田令孜之手)。杨复光是凝聚各方力量的核心,他死后,“军中恸哭累日”,大唐末期,最大,也是最后的军事联盟,随之土崩瓦解。大唐从此失去了再次复兴的最后机会。这个说法并不夸张。我们看看他死后发生的事情,就知道他如果活着,对大唐会是多么的重要。
杨复光死后的大事纪:1,黄巢在中原地区继续肆虐了近一年多时间;2,黄巢死后,秦宗权继续祸害中原四年多;3,长安城周边,关中地区,各方势力角逐,乱成一片,将朝廷仅有的一点权威,损毁殆尽;4,地方上,李克用与朱温打得天昏地暗;5,唐昭宗继位,空有抱负和决心,奈何无人可用,最终死于朱温之手。
如果杨复光还活着:1,他必会继续统帅联盟大军,直接灭了黄巢;2,秦宗权根本就不敢造反,因为他的嫡系主力就是忠武军的一部分,而杨复光在忠武军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更何况,还有忠武八都、周岌的忠武军相助,更别说忠诚的赵犨陈州军;3,杨复光必将升任第一大太监,长安城中的各方势力,多是其亲旧;关中诸镇统帅,则多是他的养子;他将是朝中绝对的话事人,其他势力只能低头;4,地方上,河东军李克用、宣武军朱温,包括河中军王重荣,都曾在其账下效力,必会礼让三分,更何况,他联合其中任何一方,其他势力都有灭顶之灾;5,最后是唐昭宗,他是有抱负有理想的皇帝,只可惜为庸人所误,如果能加以杨复光的辅佐,必能重振大唐。
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有事实。事实上,无论后代史家如何淡化,杨复光都是大唐末期唯一忠贞名将。他收复了长安,却没机会光复大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