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激荡、变革的年代,商业的兴盛、对海外殖民冒险的渴望;而君主专制主义在欧罗巴大陆看似牢不可破的统治下,一股散发理性、自由光芒的启蒙主义思潮开始涌现,欧陆强国的君主与政府菁英们励精图治,力图使自己的国家登上欧洲霸权之巅。值此之际,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帝国先后出现伊丽莎白一世、玛丽亚·特雷莎、叶卡捷琳娜大帝的优秀女性统治者,她们通过自身不同的魅力,以“开明专制”的贤明模式治理,不仅使得自己的国家迈入欧洲第一档的行列,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18世纪-19世纪初的欧洲政治格局。
俄瑞战争电影(俄瑞战争名词解释)
让我们先从俄罗斯帝国的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的故事讲起。
彼得的爱女与大帝的继承危机
1709年12月29日,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出生于莫斯科附近的科罗缅斯克。此时彼得一世刚在遥远的乌克兰战场上取得波尔塔瓦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听闻第三个女儿降临的消息自然是龙颜大悦。伊丽莎白也不负父母期盼,自幼长相美丽,行为端庄优雅,并且聪明伶俐,颇有政治天赋,彼得大帝一直视伊丽莎白为掌上明珠。
少女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一世的母亲叶卡捷琳娜,作为一名立陶宛农民女儿的身份坐上了俄罗斯帝国皇后的位置,备受彼得大帝的宠爱。可惜的是一共生下五子六女,却只有两个女儿存活。
彼得大帝于1721年宣布加冕为俄罗斯帝国皇帝后,发现自己没有一位合适的男性继承人。前妻叶夫多基娅被废后关押在秘密监狱中,其所生的长子阿列克谢早在数年前以“叛逆"的罪名处死,只留下一个遗腹子小彼得。按照传统,孙子彼得是唯一的直系男性后裔,理应是他祖父的继承人,但主少国疑必然会导致新生帝国的政局动荡。俄罗斯的继承法则与欧洲诸国一样并不排斥女性,妻子叶卡捷琳娜、两个女儿安娜和伊丽莎白,以及彼得大帝早逝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伊凡五世的两个女儿叶卡捷琳娜和安娜同样拥有继承权。
或许是认为自己春秋鼎盛,彼得大帝并没有过分担心自己的继承人问题,除了在1724年正式加冕爱妻叶卡捷琳娜为皇后,彼得大帝依旧把他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帝国的扩张发展中。
1725年,偶感风寒的彼得大帝骤然去世,没有来得及选择继承人。俄罗斯的政局发生动荡,伊丽莎白的人生开始了转折。
无果的寻偶过程和帝国皇位的频繁更替
早在伊丽莎白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少女之时,彼得大帝便开始寻求婚姻。
最初彼得大帝是想希望能够让伊丽莎白嫁给法国的路易十五世,实现波旁王室与罗曼诺夫皇室、乃至法俄之间的联盟。
波旁王室看不上暴发户崛起的罗曼诺夫家族,礼貌地回绝了俄国的邀请。
彼得大帝退而求其次,决定在德意志众邦国中的贵族中挑选,选择了荷尔斯泰因公国的卡尔·奥古斯特。
可惜的是婚礼还没来得及举办,卡尔·奥古斯特便匆匆离世。
彼得大帝去世时,伊丽莎白是一名16岁却尚未嫁出去的王室女子,以当时欧洲王室宫廷的标准是一件很严重的个人污点。
伊丽莎白来不及感慨自己的人生,1725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叶卡捷琳娜一世在缅希科夫、亚古任斯基等“西化”新贵派的支持下登位,彼得大帝生前建立的近卫军团成为最大的出力者。
这是俄罗斯近卫军团第一次干涉皇位继承,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叶卡捷琳娜一世
叶卡捷琳娜一世在位仅仅持续了两年三个月就溘然长逝,出于对国内保守派势力的妥协,临终前指定彼得大帝的孙子,年轻的小彼得作为继承人。并下令由最高枢密会议担任新皇的摄政。叶卡捷琳娜一世对女儿唯一的补偿便是安插她们进入最高枢密会议,并保留了伊丽莎白作为彼得大帝嫡女有权继承皇位的权利。
彼得二世继位不满12岁,实权落入到彼得大帝生前最亲密的战友和宠臣缅希科夫的手上。但彼得二世并不喜欢缅希科夫,他更信任一名叫作伊凡·多尔戈鲁基的年轻公爵。利用大多数人对缅希科夫专政的不满,多尔戈鲁斯基发动政变逮捕了缅希科夫,将他流放到西伯利亚荒原,在两年后病死。
多尔戈鲁斯基公爵取代了缅希科夫的职位和权力,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彼得二世。
彼得二世
然而形势翻转得比人脸还快,1730年初。未满15周岁的彼得二世死于天花。
俄罗斯帝国的皇位再度悬空。
时年21岁的伊丽莎白在婚事上依旧遥遥无期,父母去世后贵族们忙于政治权力的斗争,无人关心一名“老处女”的幸福未来。更何况,伊丽莎白不愿意随意下嫁,因为俄罗斯帝国皇位继承权的权利成为她目前手中仅有的武器。
安娜一世的十年混乱统治与伊丽莎白的蛰伏
多尔戈鲁斯基家族离帝国权力的巅峰只有咫尺之遥,然而彼得二世的早逝让这一切化为了乌有。疯狂的伊凡·多尔戈鲁基甚至想直接篡改彼得二世的遗诏,将自己的妹妹推上沙皇的宝座。这种颠覆罗曼诺夫家族统治俄罗斯帝国性质的行为遭到了最高枢密议会的反对。
经过一番复杂、混乱的讨论后,最高枢密会议选择让伊凡五世的女儿安娜登上皇位。会议上有人提议,根据叶卡捷琳娜一世的遗诏,伊丽莎白才是最正统的继承人,但被德米特里·戈利岑公爵以伊丽莎白私生女的身份而否决(一个很扯的理由,1709年伊丽莎白降生时,母亲叶卡捷琳娜没有正式名份,直到1724年加冕皇后)。
伊丽莎白错失一次登上皇座的机会,不过她并不以此为意,最重要的是,此时21岁的伊丽莎白并不愿意夺位,她日后回忆道:“我很高兴我当时没有争夺皇位,那时我太年轻。”
事实证明伊丽莎白的疑虑是对的,来自库尔兰大公遗孀的安娜需要答应最高枢密会议的条件才能加冕称帝。最高枢密会议提出的条件十分苛刻:女皇必须承诺不结婚,不能指定继承人;未经最高枢密议会的允许,女皇不得宣战,不得媾和,不得征税.......
面对膝下无子、性格看似温顺、善良的安娜,俄罗斯的传统贵族集团试图通过绑架皇位协议的方式将俄罗斯带回从前波雅尔贵族一言堂的时代。
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个人的才能和威信上,在大帝去世不到10年时间,旧贵族就发起了第一次的反扑。
但是旧贵族的反扑很快就受到了遏制。
首都最强军事力量,近卫军团是由彼得大帝亲手建立,许多军官深信只有君主专制统治下的俄国才是正常的俄国。德意志贵族奥斯捷尔曼将高级军官们组织起来,共同签署了一份保卫女皇的请愿书。
1730年2月25日,安娜在近卫军团陪同下出现在克里姆林宫,当众废除协议,没有近卫军武力的支持,旧贵族的反扑只能是秀才造反。
4月28日,安娜正式加冕为俄罗斯帝国女皇,是为安娜一世。
第二位女沙皇安娜一世
安娜一世对俄罗斯长达十年的统治可以说得上是混乱不堪。出于继位时被旧贵族胁迫的不好记忆,安娜一世积极打击原最高枢密会议中的旧贵族,并把自己库尔兰带来的德意志宠臣安插在帝国军、政部门的要职。
“德意志党”的统治是史学家对该时期安娜一世麾下宠臣的形容:安娜一世不信任俄国的贵族,自身既不擅长也不喜欢处理政务,而是把这一切都丢给自己信任的德意志贵族。除了外交部和陆军有着自彼得大帝时代留下的出色的德意志长官领导外,其他部门的新宠臣无法胜任他们的岗位,对俄国的无知和蔑视是他们工作内容的直接表现。
安娜统治时期最令人憎恶的德意志宠臣是她的情人恩斯特-约翰·比伦。他是安娜一世时期滥发赏赐和荣誉的代表。同时以他名字命名的“比伦主义”,则是指该时期的秘密警察和政治迫害。数千人被处死,数万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比伦及其同伙的残酷引起全国上至贵族下到百姓的极大愤慨。
尽管如此,安娜一世的皇位的统治仍旧十分牢固。她知晓唯一能威胁到“库尔兰集团”的便是她叔叔留下的三女伊丽莎白,对伊丽莎白暗中派人监视。
伊丽莎白深知此时不是与安娜集团摊牌的时候,她选择了主动离开莫斯科,来到圣彼得堡郊外生活。有着俄国第一美人之称的伊丽莎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惊人的美貌和气质,加上彼得大帝亲生女儿的尊贵身份,身高1米77的伊丽莎白放下身段主动亲民,凭借自身朴实、平易近人的魅力受到民众们的欢迎,彼得堡的近卫军们也乐于拥戴她。
年轻貌美的伊丽莎白
不流血的政变:彼得大帝的后裔再度戴上皇冠
1740年秋天,长时间纵情声色的安娜女皇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指定两个月大的婴儿伊凡做继承人,是为伊凡六世。伊凡六世是伊凡五世的曾孙,也是安娜一世的姐姐,梅克伦堡公爵夫人叶卡捷琳娜的外孙。
安娜一世在位期间任人唯亲,废除最高枢密会议,架空彼得大帝设立的参政院最高统治机构,依靠两到三名德意志亲信组成的内阁管理国家。此次安排新皇的摄政会议人员,安娜一世依旧选择自己的情人比伦作为摄政,忽略原生俄罗斯贵族,这激起了他们的愤怒,导致许多贵族们都想把伊丽莎白扶上皇位。
十年前最高枢密会议决定迎接库尔兰女公爵安娜称帝,是害怕伊丽莎白继续执行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措施;如今德意志贵族势力盘踞在帝国皇位之上,为了恢复俄罗斯的正统地位,贵族们又把希望寄托在彼得大帝之女,伊丽莎白身上。
历史的轮回总是戏剧弄人。
伊丽莎白看到夺位的成熟时机,准备暗中联系支持自己贵族,夺回皇位。
令人意外的是,安娜一世安排的摄政集团发生了内斗;情人比伦不到一个月就被推翻,伊凡六世的母亲,不伦瑞克的安娜·利奥波尔德芙娜成为新的摄政。1741年7月,瑞典王国觉察到俄罗斯政局的混乱,决心收复大北方战争中被俄国占领的国土,以德意志贵族统治俄国、伊丽莎白被政权排挤为由挑起了俄瑞战争,俄罗斯的局势进一步动荡。
1741年11月25日深夜,经过亲信的各种劝说和激励后伊丽莎白决心发动政变。她身穿胸甲,前往普布拉任斯科耶近卫军团营地召集支持者,在近卫军的拥戴下前往冬宫,结束了安娜·利奥波尔德芙娜短暂的摄政统治。
伊丽莎白的政变以不流血而备受人们的赞誉。事实上她确实没有大开杀戒,原摄政安娜和婴儿伊凡六世被羁押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城堡;哪怕是臭名昭著的德意志贵族奥斯捷尔曼和明尼希因为群情激愤而宣判死刑,在奥斯捷尔曼的头颅按在刑具上时,伊丽莎白玩了一出“皇上有旨开恩”的情景,当场免除死刑,将他们发配西伯利亚。
1742年4月25日,32岁的伊丽莎白身穿金钱绸缎长裙,在圣母升天大教堂亲自加冕称帝。
俄罗斯的维纳斯:“优雅”的女性统治者如何治国
伊丽莎白登基后,在臣民的欢呼声中全面驱除“德意志”党,去外国人(尤其是德国人)对俄罗斯的影响。“斯拉夫中心化”成为了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备受臣民信赖的因素之一。伊丽莎白一世以恢复彼得大帝的荣耀时代为己任,她废除了安娜一世设立的内阁,重新恢复了参政院的权威地位。
伊丽莎白一世女皇
比起荒于政务的安娜一世,伊丽莎白更热衷于处理政务。不同于父亲彼得大帝的亲力亲为,伊丽莎白通过组织假面舞会与各种文艺活动,配合自己的和善,漂亮,又有魅力的特点建立起一个女皇“仁慈和可爱”的称赞形象(值得一提的是,父亲彼得大帝收获了许多称赞,但没有一个人赞他仁慈),臣民们因她对国家福祉的奉献而热爱女皇。奢华、高大上的宫廷生活使得俄国宫廷开始在欧洲王室中声名鹊起,伊丽莎白长袖善舞,也善于通过纷华的宫廷生活暗中调节俄国各贵族之间的关系。
除了装饰而又必须弄好的宫廷生活与女皇形象,伊丽莎白的实际政绩上开创俄罗斯的开明君主专制。取消死刑,继续完善彼得大帝时期建立的官僚体制,废除国内关税,设立贵族银行和商人银行,以及鼓励私人企业,组织国际贸易的公司;在她统治期间内,俄罗斯的经济水平总体是呈上升趋势。
在文化艺术上,伊丽莎白一世于1755年创立了莫斯科大学作为最高级的教育机构,1757年创立帝国艺术学院。俄国道路的现代化从她统治时期开始,宏伟的圣彼得堡斯莫尔尼大教堂和冬宫是她统治下巴洛克艺术的结晶。
金碧辉煌的冬宫
和前女皇安娜一样,伊丽莎白也十分宠幸自己的亲信,也有自己的小情人。给予他们极大的权力和地位;不过必须承认的是,女皇的亲信比起安娜一世的小圈子整体而言更加优秀能干(比如伊凡·舒瓦洛夫是俄国启蒙运动的重要推动者),形象也更好(情人阿列克谢醉心于艺术,不干涉国事政务),加上作为俄罗斯人没有引起臣民的集体反感。
七年战争:铁与血的碰撞,女皇的毕生遗憾
伊丽莎白女皇继承彼得大帝的遗志之一便是积极干涉欧洲事务,踏入欧洲战争。
前文提到瑞典于1741年为收复失地发动俄瑞战争,俄国在伊丽莎白登基后开展反击,再度击败瑞军。瑞典不得不于1743年签订和约,割让芬兰的部分领土给俄国。瑞典事实成为了俄罗斯帝国的北方卫星国。
在欧洲大陆上,随着普鲁士的崛起,俄罗斯愈发担心其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在伊丽莎白女皇统治时期,对待普鲁士更多是一种敌视的态度(国内对德意志党的厌恶依旧)。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的末尾,俄罗斯主动介入,依靠外交手段调节奥普关系和奥法关系,并与奥地利的玛丽亚·特雷莎女王签订盟约,共同防御日益强大的普鲁士。
1756~1763年,爆发了温斯顿·丘吉尔所说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即著名的七年战争。在欧洲陆地战场上,弗里德里希二世率领的铁血普军双线作战,西线抵抗强大的法国,东线则面对俄奥联军。
1757年夏天,俄国正式宣布参战。弗里德里希二世戏称自己在陆地上被“三裙子同盟”所围剿,即法国路易十五世的情人蓬帕杜夫人、奥地利的玛丽亚·特雷莎和俄罗斯帝国的伊丽莎白女皇。
如果说法国是为了争夺欧洲霸权,奥地利则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德意志地区,尤其是西里西亚的权益。俄罗斯没有和普鲁士在领土上有着根本冲突利益,却是战争中最坚定的一方。
俄军战役的统帅最初是由费多尔·马特维耶维奇·阿普拉克辛元帅指挥,但他畏首畏尾,在战争初期裹足不前,白白错失战机,并听信伊丽莎白女皇去世的谣言差点从前线撤军。伊丽莎白得知消息后大怒,撤掉阿普拉克辛元帅的职务,将他投入监狱中。
阿普拉克辛元帅在战事上的首鼠两端其实有一定的道理:伊丽莎白女皇1748年大病之后身体每况愈下,没有儿子的情况下选择外甥彼得三世作为继承人,而彼得三世是全欧洲人都知道的——普鲁士铁粉、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拥趸。
伊丽莎白更换威廉·费尔摩尔作为俄军统帅,有着阿普拉克辛元帅的教训,费尔摩尔率领俄军积极开展战役,攻占了东普鲁士地区首府柯尼斯堡。1758年8月14日,俄奥联军在曹恩道夫与普军展开血战,尽管普鲁士骑兵将领塞德利茨的最后冲击波导致俄军战场失利,但俄军士兵的英勇表现重创了普鲁士军队,让弗里德里希大王发出了“与其打跨俄国人,不如直接消灭俄国人”的感慨。
曹恩道夫战役,普军骑兵的决胜突击
费尔摩尔在曹恩道夫战役中打出了俄国军队的威风和气势,但是在1759年5月,伊丽莎白女皇再度撤换主帅,启用60岁的老将军彼得·谢苗诺维奇·萨尔特科夫上阵,原统帅费尔摩尔随军征战,“戴罪立功”。
伊丽莎白女皇一而再、再而三的换帅让俄军全体上下都明白了一件事实:女皇要的是彻彻底底的胜利,是普鲁士人的崩溃,而不是自欺欺人的“虽败犹荣”!
1759年8月12日,俄奥联军在库勒斯道夫给予普鲁士军队致命的一击。弗里德里希陷入自己擅长的斜击战术的陷阱中,对约六万人的俄奥联军发起了盲目的进攻;在老帅萨尔特科夫的稳固防御下,普军无法重现曹恩道夫战役骑兵团突击、扭转战局的场景,在人数处于劣势下陷入俄奥联军的鏖战,最终全军崩溃。
库勒斯道夫战役
库勒斯道夫战役是弗里德里希二世军事生涯中最大的失利之一。据记载,共4万8千人的普军第二天集合不到3000人的残军,弗里德里希二世差点被俄国的哥萨克骑兵俘虏,一度绝望到想自杀。
萨尔特科夫接任军队后,俄军战局进展相当顺利,甚至于1760年10月一度占领普鲁士的首都柏林。
然而随着伊丽莎白女皇的病情逐渐恶化,前线部分俄军将领因不愿意得罪未来的沙皇彼得三世而开始畏手畏脚,加上弗里德里希坚壁清野的战略,战事又再度陷入僵持状态。
1762年1月5日,伊丽莎白女皇病逝,享年52岁。继位后的彼得三世立刻宣布结束战争,全军退出普鲁士境内,不要普鲁士的一寸土地,造成法国-奥地利-普鲁士联盟之间不可避免的分裂。
弗里德里希二世幸运地躲过人生最大的危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因为伊丽莎白女皇的骤然离世诞生。
尾声
因为与英国著名的伊丽莎白女王“同名”的原因,俄罗斯的伊丽莎白女皇并没有多高的知名度;更何况在她身后,一个俄国史上最伟大的女强人完全覆盖了她的光芒。
但是我们无法否定她的二十年俄罗斯女皇的统治,扭转彼得大帝去世后俄国政局十余年的混乱,开启俄国启蒙时代,为叶卡捷琳娜大帝进行“开明专制”树立了榜样。
她坚持到死都要进行的七年战争,意外锻炼了一批优秀的俄军军官,诸如鲁缅采夫、苏沃洛夫都在与普鲁士的战争得到成长,成为著名的军事家、军事统帅。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她作为女皇的铺张浪费,个人奢靡生活所造成的财政危机,俄国的广大农奴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参考资料:《俄罗斯史》
《罗曼诺夫皇朝》
《俄国史教程》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