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托马斯曼(托马斯曼代表作)
【评分】????
为了您能拥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 致力于分享富有启发性的读书笔记和影视评论
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汉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小说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它由两条主线构成:描写主人公汉斯同少妇克拉芙吉亚及富商皮尔科佩恩间的三角恋爱,揭示生与死,灵与肉之间的矛盾;围绕民主主义者与军国主义分子间的争斗,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不同思想观点的对立。
那么发生了什么啦?什么东西在蔓延?——好争吵。暴躁易怒,神经过敏。莫名其妙的不耐烦。大家普遍有口出恶言的倾向,往往大发脾气,甚至扭打起来。每天,个别人之间和一群人之间总是苦苦争论不休,而且肆无忌惮地大叫大嚷。这种争吵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局外人不但不对动肝火的这些人感到嫌恶,或者从中调解,而是同情这方或那方,心醉神迷地把自己也卷了进去。人们面色苍白,浑身发抖。他们的眼睛冒火,咬牙切齿,怒不可遏。人们对有理由、有机会积极参加争斗而大叫大嚷的人表示艳羡。
有些人跳了起来,他们也握紧拳头,咬牙切齿、虎视眈眈地看着他。另外一些人则静坐不动,脸如土色,两眼低垂,战战兢兢。
咳嗽时,仿佛他的肺在打嚏,又响又短,要把里面的东西一次性咳尽似的,声音叫人难受。
他们像小孩子那样殴斗起来,但打起来却有大人那种不顾一切、拼死拼活的劲儿。他们抓对方的脸,揪住对方的鼻子和喉咙,狠狠地打,还翻在地上打滚,凶相毕露。他们互相啐口水,踢呀,撞呀,拉呀,抓呀,而且嘴角溢出了白沫。
刚才片刻间染红天边的一抹淡淡的晚霞已经消失,大自然沉浸在一片昏暗朦胧、忧郁宁静的暮色中,预示夜幕即将垂落。
当那位哼着调儿、用手指敲打桌子的女人突然起身离开餐厅时,他们的谈话更加自由热烈了。他们一面吃,一面挥动着刀叉做着手势,一会儿惺惺作态,哈哈大笑,一会儿又频频点头,耸耸肩膀,两人只是不住地谈着话,连嘴里的食物也来不及咽下去。
当他出于礼貌想跟那位英国女人聊天时,他的舌头不听使唤,甚至左顾右盼也很费劲。此外,他脸上又泛起昨天那样热辣辣恼人的感觉,两颊热得胀鼓鼓的,而且呼吸急促,心在怦怦地跳,就像有一只包着布的锤子在敲打。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全书,那就是一个人南柯一梦的故事。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在就职前,前往山庄疗养院看望表哥约阿希姆。原本计划仅在山上呆三周,但临近结束时,卡斯托普接受了体温测量,发现自己体温升高,并接受了山庄疗养院的治疗。于是三周变成了一个月,一个月变成了四个月,四个月变成了七年。在这里,生活规律且单调,每天五顿饭,饭间则是短程的散步和卧床疗养。时间在这里仿佛静止了。人们也不在意时间的计算。卡斯托普在疗养间隙充分的投入到医学,天文学,植物学,滑雪,徒步,音乐,来填补自己。而他原本是个在短短三周旅行后便要就职为工程师的人。山庄疗养院里的人各式各样,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但大家在这里都不念过往,熟悉并适应着疗养生活。总是有人病逝,总是有新人到来。最终所有人的下山,不是身体的好转,也不是自我的意愿,而是来自外部的强力冲击。这外力将沉睡者震醒,它的历史名字叫一战。卡斯托普在山庄的七年,仿佛是在草地里打了个漫长的盹,醒了,然后回到了山下。他像表哥约阿希姆生前那样,成为了沙场的士兵。
所有的问题都没有回答,但因为这个结局,所有的问题都回答了。山上的七年也许真的是南柯一梦。就像是村上《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读梦,为什么主人公每天都会到一个房间里读大象头骨,曰其名为读梦;为什么这个工作所在的村庄有厚厚的一度围墙,所有人都不可外出?所有的问题也都没有回答,但是所有的存在都主人公视角里合乎其理,不质问不抗争不忧虑。没有现实的禁锢,脑袋就可以化身王质,观棋烂柯。而这也许就是村上喜欢此书的缘故。
“永别了,正直的汉斯·卡斯托普,永别了,这脆弱的生命。你的故事结束了。我们把它讲完了,他不简短也不冗长,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随着故事的结束,一开始想要追问的冲动全都烟消云散了。更多的是梦醒了的虚无感,以及送别友人,再也无法知晓他生活走向的分离感。但读书总是有这样奇妙的魔力,你读了一个人的人生,你就过了一个人的人生,他的人生印记加载在了你的脑海里或是灵魂里。
总体而言,《魔山》这本书一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二来文字平淡啰嗦,第三还旁征博引,涉及大量西方哲学知识,时不时还要飙几句法文和拉丁文,读起来着实令人头痛。但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代表作,读完之后还是有一些感触,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全书以卡尔斯托普这个“令人担忧的孩子”的视角,审视了一战前西欧各主要思想流派。正如布鲁姆所言,卡尔斯托普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相反他有着非凡的好奇心和可塑性,会接受和思考他所接触到一切思想和知识。正是通过这样一位主人公的思想斗争和经历,作者托马斯曼可以更好的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我们读者,仿佛我们也经历了这样一场哲思的旅程。
书中对于主人公影响最大的四个人,赛塔姆布里尼、纳塔夫、肖夏太太和皮佩尔科恩,各代表了一种思想倾向。“拉手风琴”的赛塔姆布里尼是人文主义的旗手,耶稣会成员纳塔夫为中世纪教会观念招魂,肖夏太太和皮佩尔科恩我认为则是主人公内心生命力的两种表现形式。主人公与他们的对话和思考其实也是作者自己在各种思想浪潮中寻找出路的映射。
虽然主人公在书中与这四人是在平等的交流,但作者的倾向性还是可以从行文中略知一二。赛塔姆布里尼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无疑是作者想要弘扬的,而纳塔夫则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同时,肖夏太太和皮佩尔科恩所代表的放纵和神秘则更像是主人公内心深处对于赛塔姆布里尼的抗争。如果说赛塔姆布里尼是进步和理性的象征,那么这两人可能就是人性深处惰性和迷信的反扑,同时具有这对立的两方面才更像是我们平常人的思想状态。
就教育意义而言,赛塔姆布里尼所坚持的人文主义,进步与理性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囿于作者本身的成长环境和当时西欧整体的思想风潮,书中的思想还是具有一些局限性。书中的绝大多数任务都是衣食无忧的资产阶级,就连衣着寒酸的赛塔姆布里尼先生似乎也不必为了吃喝发愁,肖夏太太也称主人公为“小布尔乔亚”。而书中贫苦出身的人物则往往代表着反智和愚昧,就像纳塔夫一样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陷入了更大的思想矛盾与危机之中,最后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样,书中对于东方文化似乎也有一种隐隐的歧视,就像赛塔姆布里尼认为东方的落后是由于其民众不思进取和放纵的结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