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示意图
故宫博物院介绍(故宫博物院介绍景点)
公元1368年,吴王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同年明军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市】,将蒙元政府驱逐至漠北。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改称大都为北平,取意“北方太平”,将原有元朝皇家宫殿建筑悉数拆毁。
为了便于防御,明军在夺取元大都后,将北城墙南移约5里,依托积水潭和坝河修筑了新的北城墙,新修了安定门和得胜门两座城门,同时将崇仁门、和义门改称为东直门、西直门。
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后,其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为巩固中央集权,积极推行“削藩”政策。公元1399年,驻守在北平的藩王朱棣不愿束手就擒,以“清君侧,靖内难”名义举兵,后经京杭大运河南下攻占首府南京,史称“靖难之役”。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继承皇位,史称“明成祖”,将龙兴之地北平改称为北京,升级为顺天府。
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筹备北京宫殿城池建筑,随后便开始了新都城的大规模营建工程。
修建北京城所需的物资来自全国各地,如川粤闽浙的楠木、临清的贡砖、苏州的金砖、太湖的太湖石等等,为解决运输问题,明成祖朱棣下令重新疏浚和改建元代时期的京杭大运河,极大地提升了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和航运效率,为北京城和故宫的成功修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先有大运河,再有北京城”和“漂来的紫禁城”之说。
修筑过程中将原元大都南城墙南移约两里,依旧设置三门,沿用旧称,从而使得皇宫和宫城大致位于城池的中心位置,从而增加了防御缓冲距离。同时在元大都大明殿和延春阁旧址上,重新修建了外朝三大殿等宫殿群,沿用南京皇宫宫殿名称,分别命名为:奉天殿(太和殿)、华盖殿(中和殿)和谨身殿(保和殿)。
明清时期北京城示意图
公元1421年,历时十五年的新都城修筑完工后,明成祖朱棣下令将金陵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将北京顺天府改称为京师,宣布正式迁都北京,从而开启了北京近500年的都城历史。
公元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下令修筑京师【今北京】九门城楼,用砖石替换原先夯土重新修砌城墙,加深城壕,使得北京城“焕然金汤巩固,足以耸万年之瞻矣”。九座城门的名称除了得胜门、安定门、东直门和西直门保留原名外,丽正门改称为正阳门(前门),文明门改称为崇文门,顺承门改称为宣武门,齐化门改称为朝阳门,平则门改称为阜成门,并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率明军北伐漠北瓦剌,在土木堡惨败,明军精锐损失殆尽,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此后明朝的边防政策开始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加速了明长城为代表的防御工程修筑,最终形成了著名的明代九边防御体系。
公元1553年,为了抵御漠北蒙古势力的南下侵扰,嘉靖皇帝朱厚熜下令加筑外城,原计划在内城四面修筑外城,因财力所限最终只完成了南面外城的加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凸”字形。完工后的外城,全长14公里,共设置了七座城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安门、广渠门、东便门和西便门。
公元1557年,紫禁城遭遇大火,包含三大殿在内的众多宫殿被焚毁,嘉靖皇帝朱厚熜下令重新修筑,工程完工后,将三大殿更名为皇极殿(太和殿)、中极殿(中和殿)和建极殿(保和殿)。
至此,一条南起外城永定门,北上经内城正阳门、皇城承天门(天安门)、紫禁城皇极殿(太和殿)、紫禁城神武门、景山、皇城地安门、钟鼓楼等建筑,全长约8公里的明代北京城中轴线初步形成了。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克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景山,大明王朝覆灭。驻守在山海关防线的前明主将吴三桂开关降清,大清亲王多尔衮亲率清军入关,在山海关大战中击溃了李自成亲率的大顺军,进而占领了北京城,迎请顺治皇帝赴京登基,并迁都北京,建立了全国性统一王朝,开启了长达20余年的统一战争。
山海关大战溃败之后,闯王李自成退守北京城,在紫禁城称帝、举行盛大登基大典之后,便撤离北京城,退往根据地陕西,在撤离前下令放火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皇极门等少数建筑幸存。
大清王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迁都北京后,开始着手紫禁城宫殿的修复工程,前后历时二十余年,直到康熙年间才基本完工,竣工后将外朝三大殿更名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并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城遗址和重建示意图
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号召推翻清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推选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第二年,大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宣告268年的满清王朝结束,中华民国正式取代大清帝国,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依据双方签署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得以继续“暂住”紫禁城内廷中,每年可获得400万银元的生活资费,紫禁城内三大殿及其周边建筑收归国有。
公元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隶属于直系阵营的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政变,下令将逊帝爱新觉罗?溥仪逐出紫禁城内廷,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开始清点紫禁城内廷文物,并于次年正式宣布成立国立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向民众宣称和普及平等、共和等现代思想,此后紫禁城便被称为故宫。直到1947年,紫禁城外朝的建筑群被并入故宫博物院,故宫才得以作为一个整体向民众完整地开放。
然而在民国时期,随着国家动荡、外敌入侵、战乱不断和缺乏维护,北京城和故宫均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与损毁。
1949年初,随着傅作义将军投诚,北京和平解放,北京城以及故宫建筑群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并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北京城墙保留还是拆除的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最终为了城市交通建设和经济发展,拆除方案被最终采纳,并推广至全国各地,永久地改变了北京城市风貌,给历经800余年的古都带来了不可挽救的损失:
……
如果北京古城能够保留下来,将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都城,可惜现在只能存在假设之中了。正如林徽因所说:“你们要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就算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重要性,特别是申奥成功后,老北京传统中轴线的设计理念被重新认可,并逐步向北延伸,直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形成了东有鸟巢,西拥水立方,一圆一方,左右对称的布局,将文化、体育与城市建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01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正式启动,包括故宫、天坛、永定门等古建筑群以中轴线形式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家博物馆等一批近现代建筑也被纳入中轴线申遗的申报范围之内,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了老北京城的整体保护和修缮。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所用底图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敬请告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