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非常冷门的一个作家,坦桑尼亚的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他是阿拉伯人。他的作品主要描写东非地区殖民时代的故事,从当地人的视角去解读,里面有很多流散主义,就是个人的身份认同跟国家的变化产生一种剥离,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比如一个中国人,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归属,有很强的归属感,我就是中国人。但别的地方的人,可能就有一种错觉,他找不到家园,找不到归属感。
为什么他的小说会有这种特色呢,当然是因为他的生活背景造成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人)
坦桑尼亚这个国家大家也听过,东非,人类生活最早的地方,跟中国关系非常好,中国曾经帮他们建了地铁路的,他们的候车室里还挂着老人家的画像。他们的军队被称为非洲解放军,战斗力非常强。那这个国家其实分成两块。
一块是陆上的,叫坦噶尼喀,一块叫桑给巴尔,是一系列的岛组成的,主要是桑给巴尔岛和奔巴岛。这位古尔纳就是桑给巴尔人。
桑给巴尔的原住民是非洲大陆的班图人,随着海洋贸易的兴起,这里成为了重要的通道,古埃及的文明跟罗马帝国以及波斯帝国都曾经到这里来的。宋朝的时候,桑给巴尔跟我们中国就有来往,当时称为层拔国。上面记载,岛上有黑人,然后还有阿拉伯人。
那个时候就有中国的船队到达这里。
阿拉伯人大概是中国隋唐的时候来到这里的。当时阿曼国跟波斯帝国交战,阿曼战败,波斯人把阿曼赶出阿拉伯半岛,这些阿曼人就跑到了桑给巴尔。到了这里,阿曼人做象牙生意,做奴隶生意,黑人就比较惨啦。
到了公元十世纪,波斯设拉子地区有个王公,因为他的母亲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基督徒奴隶,所以在父亲死后没分到东西,于是就带着一批人离家出走,最后就来了这里,通过跟当地人整合,他们建立了一个桑给帝国,同时也帯来了大量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跟当地文化结合,就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斯瓦希里文化。
宋朝的记录就说这里是大食种落,遵大食教度。古尔纳说,他小时候最喜欢的是到海边寻宝,因为海水会把沉船里的一些东西送上岸,有不少是中国的瓷器,他们就会去捡,然后比谁瓷片更漂亮,中国一千年前的审美潜移默化的构建着一个阿拉伯作家的审美。
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也同样来过这里。
郑和一走,另一伙人来了,就是西方的殖民者,葡萄牙人发现了好望角,开进了印度洋,自然就盯上了这里,葡萄牙人就统治了这里,在这里传教建种植园。
葡萄牙基本上就控制了印度洋的航线,不过,这里面突然有一个牛人出来。这个就是阿曼,现在的阿曼没什么存在感,但历史上还曾经武德充沛过。这一次世界杯,人家阿曼就打日本队给打败了。葡萄牙扩张后,就把阿曼的沿海地区也给占了,好搞贸易,当成补给站。阿拉伯人打仗还是比较凶的,我们大唐时时也跟阿拉伯人打过。
阿曼组织起来,把葡萄牙人赶出了自己的地盘。这个消息传来,东非这些地方的人都要求阿曼来帮自己打葡萄牙,因为这个地方的阿拉伯本来就很多,以前就是阿曼移民过去的。
阿曼就趁势出海,把东非沿断的葡萄牙据点全给拔了。这样阿曼就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领土一直扩张到了马达加斯加北部。
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桑给巴尔,因为这里是大洋贸易中心,阿曼后面为了控制这里的财源,把首都都搬到了这里。当时阿曼还抓了很多黑人奴隶,还把奴隶卖到美洲去。
当然,到了苏伊士运河修了以后,非洲南部地区就被世界边缘化了,桑给巴尔这个东非的中转站就渐渐没落了,等于修了海上高速公路,以前的公路服务点就荒废了。
到了十九世纪,阿曼内斗,最后分成了两块,一块是阿拉伯半岛本土,一个是东非列岛。阿曼本土没有了东非这些岛的财政收入,实力自然下降很快。桑给巴尔没有本土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也不行了。西方殖民者趁势而入,最后瓜分了东非,比如法国得到了马达加斯加岛。德国得到了坦噶尼喀,英国得到了肯尼亚、乌干达还有这个桑给巴尔。一战以后,坦噶尼喀也划给了英国。但英国不是直接统治桑给巴尔,他是跟当地的苏丹一起共管,苏丹当傀儡,背后由英国控制。
历史上,英国跟阿曼的关系很近,很多阿曼的统治者都是借助英国的力量上台的。阿曼能够打败葡萄牙,也是靠了英国的支持,后面,阿曼还买了一艘军舰送给了英国,能送军舰给英国。
英国在这里搞区别化对对付,比如在二战的时候进行物资分配,亚洲人是第一等人,能够分配到大米、食糖、各花色布匹,非洲人只能穿黄、黑两色衣服,吃玉米和木薯。在奔巴岛,跟着英国人来的印巴人是贵族,黑人低人一等。当时英国在这里高的立法会里,包括三个阿拉伯人,两个非洲人,两个印度人,一个欧洲人。可以看到这里各种人都有。
当然,最后还是英国说了算。
到了二战结束之后,各种族都起来了,成立了各种的党。阿拉伯人这才意识到,这算赶走了英国人,他们也不可能取代英国人重新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了。
到了1961年,桑给巴尔大选,成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保留了苏丹王。如果按这个趋势,今年得奖的这个作者还会是贵族,可能后面就不会成为作家,就算成为作家,可能也拿不到诺奖了。因为生活不会给他苦难了。
不幸的幸运,当时有一个党叫设拉子党,由设拉子人组成,设拉子人就是当年波斯人跟当地人整合的后代。他们跑出来搞革命,推翻了苏丹王朝,成立了共和国。成立之后就开始清洗苏丹王族,王族成员或死或逃,包括阿拉伯人在这里的日子也不好过了。好多阿拉伯人的东西被抢,女性被侵犯,阿拉伯人开始逃亡,不少都逃到了阿曼。
现在阿曼还有一个斯瓦希里文化,其实就是当年的难民聚居地。
作家古尔纳当时二十岁,他没有逃到阿曼,而是去了英国,成为了一个有国籍但没有祖国的人。这种流散感成就他的文学。
这里面的情感就特别复杂,曾经这里被波斯人统治,他们的文化来源之一就是波斯人建立的桑给帝国。然后葡萄牙人来了,开始殖民这里,这里的阿拉伯人看着来来往往的货船,葡萄牙人还要他们改信基督教。到了后面,阿曼帝国来了。古尔纳是阿拉伯人,他心里肯定是认同阿曼帝国的,但阿曼帝国又压迫着当地的黑人。后面,英国人又开始管理这里,他们成了协同者。二战后,阿拉伯人在这里失去了立足之地,不得不远走他乡,但他们也不可能成为阿曼人了。因为阿曼帝国撤离后,跟这里就没有什么联系了。他们也成不了英国人,就此变成无根的人
那在骨子里对非洲家乡的不满以及痛恨,但同时又无法融入到新的文化比如英国中,所以人不停的感受到没有归感觉的迷茫和痛苦。他的作品里写桑给巴尔发生的故事,背景有海洋贸易包括奴隶贸易,里面有葡萄牙人,有阿曼人,有德国人,有英国人,有各种社会动荡,各种文化的交融。
因为是阿拉伯人,所以他的作品受阿拉伯文化影响很深,比如文学启蒙来自一千零一夜。而在学校时,因为学校小学教当地的斯瓦希里语,但到了小学四年级后就开始教英语,到了中学就是英语授课,所以他是用英语写作的。
因为搞了革命,桑给巴尔受到了英美的反对,为了生存,桑给巴尔干脆跟陆地上的坦噶尼喀合并,就有了现在的坦桑尼亚,现在桑给巴尔自治度还是很高的,甚至还有一定独立的倾向,但做为一位阿拉伯人,桑给巴尔是古尔纳的过去,是他的记忆,但桑给巴尔很难成为他的祖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