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车四十四真实故事原型(车四十四真实故事原型发生在哪一年)

车四十四真实故事原型(车四十四真实故事原型发生在哪一年)

车四十四真实故事原型(车四十四真实故事原型发生在哪一年)2013年初,在河南省新县举办了一场看似普通的追悼会。洁白素雅的花圈,简易朴质的户外灵堂。凉风柔柔,吹干送别者的眼泪,也好似在安静告别这位老人。若不是挽联上赫然写着“沉痛悼念许世友将军长子许光同志”,怕是没有人会将这场朴素至极的追悼会和开国上将后人联系起来

2013年初,在河南省新县举办了一场看似普通的追悼会。洁白素雅的花圈,简易朴质的户外灵堂。凉风柔柔,吹干送别者的眼泪,也好似在安静告别这位老人。若不是挽联上赫然写着“沉痛悼念许世友将军长子许光同志”,怕是没有人会将这场朴素至极的追悼会和开国上将后人联系起来。

车四十四真实故事原型(车四十四真实故事原型发生在哪一年)

车四十四真实故事原型(车四十四真实故事原型发生在哪一年)

这场告别仪式的主人名叫“许光”,也正是“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之子”。许世友戎马一生,功勋卓著,是人民的大英雄,而儿子许光的一生却令人唏嘘,作为开国大将之后,过得非常清苦。

然而,这一辈子的“苦”,是许光“自找”的。这究竟是为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色传人---许光的传奇故事。

许光追悼会现场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长夜里,红星闪闪驱黑暗;寒冬里,红星闪闪迎春来;斗争中,红星闪闪指方向;征途上,红星闪闪把路开。”每当歌谣响起,人们脑海中总是浮现出那个目光炯炯的小小少年——潘冬子。

影片中小冬子怀揣着爸爸留下的那颗闪闪红星,勇敢承担起游击队交通员的工作、巧妙躲过搜查、智斗胡汉三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几代人。

而大家熟知的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的原型正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许光。

“潘冬子”剧照

许光这个名字是后来才有的,小时候他叫“黑伢”。1929年4月7日,许光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县(今河南新县)乘马岗乡许家洼。当时,父亲许世友并不在身边,甚至没有来得及给他正式取个名字,所以也就用了“黑伢”当做乳名。

1932年,黑伢三岁。此时国民党正在对红军进行疯狂的第四次围剿,黑伢的爸爸作为红军第12师34团团长,奉命带领战士们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转战川陕,匆匆回家看了一眼妻儿老母,便转身离开了大别山。三岁的黑伢还不知道,下一次见到父亲会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可反动派怎么会放过红军家属呢?许家洼自是不能幸免,黑伢家成了反动派追捕的重点对象。从此小黑伢跟着妈妈和奶奶过上了流离失所、躲藏逃命的日子,不知道下一顿有没有,不知道自己下一秒会不会被抓到,白色恐怖笼罩着黑伢的童年。

父亲一去不返,杳无音信,深明大义的奶奶为了保护儿媳,便逼着黑伢妈妈改了嫁。自此黑伢和奶奶姑姑相依为命,受尽了磨难。黑伢永远也忘不了和姑姑躲在山洞里的那三天三夜。

为了躲避反动派的追捕,姑姑带着年幼的黑伢躲进了一个小山洞,敌人不断靠近,饥饿、恐惧、痛苦不断侵蚀着黑伢小小的身体。绝望时,敌人放火烧了山,小小的山洞像一个焚烧炉。熬过去就好了,再等等就好了......敌人终于走了,小黑伢也饿得几乎晕过去。姑姑下山为黑伢寻得了一个窝窝头,因为饿得太久,他狼吞虎咽被卡住喉咙,险些因为这个窝窝头丧了命。这样的痛苦经历,充斥了黑伢的整个童年。

许世友母亲

7岁那年,黑伢毅然决定加入“儿童团”,与驻守在大别山的红军战士们一起保卫革命老区。儿童团团长了解到黑伢的经历,便破格同意了眼前这个瘦弱的小男孩加入儿童团。

儿童团的生活虽然艰苦,可这对于小小年纪吃尽了苦头的黑伢而言,已经是求之不得的环境了。至少在这里,他再也不用担心下一刻是否会被敌人抓到了。

黑伢遗传了爸爸的好基因,天生就是做侦查的好苗子,机灵、心细又胆大,擅长伪装和探查消息。只要是团长给的任务,不管多难多险,他都尽全力去完成。

后来的十几年里,少年黑伢留驻在大别山中进行战斗。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爸爸是红军战士,对父亲的思念化为战斗的力量化作闪闪的红星,一直支撑着黑伢。

许世友

1948年,黑伢19岁了。这一年的春天,一封寻亲的家书辗转飘荡在大别山中,许世友的思念和牵挂很久才传递到老母亲的手上。老人得知儿子并未战死,且已经成为山东军区的司令,喜出望外。此时正值许世友的同乡好友王树声来到鄂豫军区当司令员,黑伢奶奶便毅然带着黑伢去见将军王树声,希望能拜托他帮忙找到许世友。

一老一小出现在了军营门口,“这不是许世友的老母亲吗?”毕竟是一起长大一起战斗一起摸爬滚打的朋友,王树声一眼便认出了兄弟的母亲。

同时也将目光转向了老人身边的年轻人,“这一定是世友的儿子了”!黑伢点点头,早已等不及,连忙拜托王叔叔“可以帮我见到父亲吗?”王树声赶忙告知这对祖孙,山东战区正是火热焦灼之际,待情况好转,就送黑伢去见父亲。

王树声

过了半年,黑伢终于在王树声的安排下坐上了去往山东的列车,穿越山岭,去完成这场“久别重逢”。整整17年未见,当初那个3岁的小不点已经长成了面前挺拔的少年,17年的思念、委屈在这一刻化为一声“父亲”。

许世友想要唤儿子时,才意识到20年了,居然还没有给儿子取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名字。“战争快结束了,等待了太久的光明就快来了吧。”许世友想了两个名字:许光、许辉,都是光明的意思。黑伢自己选择了“光”,从此,便有了“许光”!

“你以后想做什么?”许世友问久别重逢的儿子。“当兵!和你一样报效祖国。”许光答。

许光

“可当兵也不能不懂文化知识呀,自己是个大老粗,可不能让儿子继续这样,前20年没机会让孩子读书,如今不能再耽搁了。”于是,许世友将20岁的许光送到了山东军区的文化速成班。

许光很聪明,学习起来进步得飞快,速成班的老师李心田也很喜欢他,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许光对李心田讲述了自己儿时参加儿童团在大别山战斗的故事,李心田被“黑伢”的童年故事感动,在成了作家之后,以这个故事为原型,创作了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后来这个故事被拍成了电影,也就有了那个眼睛亮闪闪的潘冬子。

《闪闪的红星》潘冬子

没多久,速成班的课程结束了,许世友将儿子先后送往了第五航空兵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1951年到1958年,许光一直在潜心学习。

毕业后的许光被分配到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在海上巡航、演习的日子可不好受。这个内陆的河南娃娃起初很不适应,但从小吃苦长大的许光从不畏惧艰难的坚持训练,日晒雨淋、年复一年......终于由“旱鸭子”变成了“黑天鹅”。许光出色地完成了所有训练任务,甚至6次立功。

彼时29岁的许光成为了共和国第一批具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一名优秀的舰艇长。此时的他意气风发,可谓少年英杰,前途无限好!

许光

1965年,许光36岁。坚毅俊朗的脸庞,昂扬凌然的眉宇,目光中都是报效祖国的大志。这位正值壮年的年轻军官,拥有一眼望去灿烂闪耀的无限未来。可一转眼,正茂风华的许光已背起行囊,为替父亲尽孝踏上了回乡的路。

“许光啊,我现在军务太忙,实在不能回家尽孝,只能由你代我回去服侍奶奶了。”父亲明明不是只有他一个儿子,放弃未来的为什么是他?那他的前途又该怎么办呢?许光不语,点了点头。

父亲一生都在战场上,几乎没有回过家,此时那位与黑伢相依为命的老人已经很年迈了,身边的确需要人照应。不是没有想过将老母亲接到身边,只是老人实在住不惯,便只能遂了老人的心愿,让母亲在老家养老。总有人要尽孝啊,父亲“身已许国”,在尽大孝。作为长子,作为和奶奶一起历尽苦难的黑伢,作为奶奶最思念的小孙儿,许光选择替父亲回家。

许世友和许光

在父亲的安排下,许光离开青岛,回到了家乡新县,回到了奶奶身边。在新县,这位前途无量的海军军官成了县人民武装部的小参谋,自行车铃叮铃叮铃,串起了奶奶家和县城的路程。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奶奶的饮食起居,写信给父亲汇报奶奶的情况,传达父亲的思念给奶奶。

可造化总是弄人,仅半年时间,这位苦楚一生的老人故去了。父亲还是没能回来,许光强忍悲痛为奶奶送终。县里的工作工资很低,可许光实在没有什么积蓄,连为奶奶送终的钱都拿不出来,借了供销社300块钱,奶奶这才入了土。

送走了奶奶,没有了牵挂,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呢?

许光

生活了13年的海军部队想让许光回去,父亲许世友也有此意:“你想回部队吗?”沉默...

良久的沉默过后,许光做出了一个让父亲瞠目的决定。这个决定,同时也决定了许光的后半生:“不回了,就留在这儿吧!”

当年父亲离开家乡是为了解放全中国,如今许光选择留在家乡,是因为革命老区建设需要力量驰援。

大别山,是鼎鼎大名的革命老区,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的地理前提,是全国性大反攻的序幕开启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可大别山对许光而言,是自己和奶奶相依为命长大的地方,曾经躲藏的山洞、侦查的山岗、摸索前行的小路,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许光的童年。在小县城当参谋的日子里,许光亲眼看着贫苦的乡亲是如何生活的,吃不饱饭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明白,家乡的建设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作为大别山的儿子、作为军人、作为祖国培养起来的建设者,新县需要他,他义不容辞。这一干,就是48年。

大别山区

1969年,许光40岁,任新县人民武装部军事科长。当时通讯不便是县里的首要问题,上级决定建设159微波站,以解决乡亲们的通讯问题,许光成了负责人。

“建!当然要建!”说干就干,没有路,就用双腿开辟!

山路崎岖,许光带领乡亲们就肩挑背扛,深深浅浅的脚印一步一步将所有设备运至山顶。就这样,许光和民兵同吃同住300多个日夜,微波站终于建成,县里的通讯问题就此解决。

70年代初,“电器”逐渐进入家家户户,用电方便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为地形原因,机械施工不便,许光便和民工们人工开路,一锹一锹挖土,一根一根扛电线杆。“乡亲们能用上电,生活就亮堂了。”半年后,全县通了电,人们有了幸福生活的新“光亮”。

在人民武装部的20年间,许光走村串户,密切联系群众,立下了下乡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的“三不”规定。直到转业,他还是一位老副团。也不是没有机会,其实在他副团年限将满之际,河南省军区是打算请许光去做信阳分军区领导的,可他拒绝了。“把机会给年轻人吧,他们更需要。”几个月后,许光转业到了新县人大,是他自己申请的。

1987年新县连日的暴雨冲毁了庄稼、堵塞了道路,造成了特大洪灾。此时的许光,已经58岁了,身体也早已大不如前,接到电话的第一时间,许光就立刻坐车赶往现场。雨太大、心太急,车子一不小心冲进了一个大水坑里,年近六旬的许光来不及反应,头已经撞在了挡风玻璃上,疼痛瞬间席卷而来,许光昏了过去。

在医院整整昏睡了三天三夜,头上有五处伤口,缝了将近20针,连牙齿也掉了几颗。可他一醒来,就悄悄溜出医院,去往了抗洪抢险的第一线。

只要自己还能动,就身体力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48年,许光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家乡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许光

你说许光怎么都是将门之后,自己也有相对不错的工作,怎么就清贫成这般模样?他的钱都花到哪里了呢?

他是至善之人!说回1957年,许光还在求学期间,回乡探亲时偶见一妇女在坟前大哭,得知这女人丈夫早逝,一人养育5个孩子实在无力,许光当即解囊,掏出80元钱。而后的9年里,他一直持续资助着这个艰难的小家庭。当时,他自己家也窘迫得不像样。许光曾说:

可他也只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后来孩子生病时,他拿不出钱来给孩子看病,便忍痛卖掉了自己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那辆叮铃叮铃的自行车。

他是至真之人!微波站建好、县里通了电,县领导也给许光家安装了固定电话。可是许光只接不打,很少因为自己家的私事拨电话,因为不想花公家的钱,能给国家省一点就省一点吧。

他也是至孝之人!借钱让奶奶入了土后,他在家乡最亲的人自然是妈妈。母亲虽已改嫁,但除了他并无其他子女,他自是有义务为母亲养老送终。可奶奶去世的那一年,母亲也离开了。1965年至1977年,许光先后失去了五位亲人。

许光母亲和许世友

父亲想念子孙,许光便攒着微薄的工资,带着全家买最便宜的火车票去父亲那里探望。父亲生前未能陪在奶奶身边,死后能葬在一起便成了许世友最大的心愿,许世友多次写信给儿子嘱托。1985年,许世友将军去世,许光费了很大努力帮着父亲实现了这个愿望。

与此同时,他还为9名红军的遗孀养老送终。他是红军的孩子,这自然是在行大孝。后来的日子里,他先后资助了130多名红军后代。

许世友写给儿子许光的信

上世纪70年代的大立柜、破旧地露出海绵的旧沙发、黑白老式9英寸电视机,狭窄的走道挤不下两个人,墙面早已斑驳发黄,连老照片也褪了色。没有暖气、没有空调,只有一台老式吊顶风扇吱呦吱呦地转,这是许光生前居住的地方。几十年来,老先生与家人一直蜗居在六十多平米的老旧单元房。

当初县里要盖家属楼,拆迁不可避免地要拆许光家,谁都不好提出。许光得知后:“拆!”于是举家搬到附近的乡亲家里租住。家属楼建成,领导让许光先挑房子,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许光选了最小的这一套,要知道许光可是有四个子女的。

许光故居

“光明磊落,坚决不搞特殊!”是许光一辈子的准则,也是底线。自己不搞特殊,也坚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搞特殊化。“要生活低标准,工作高标准,给党争光,不要抹黑。”

许光的大儿子许道昆高中毕业那会儿想当兵,请许光帮帮忙,且不说是大将军的长孙,许光本人当时尚且在武装部工作。就算是这样,许光硬是没有帮儿子说一句话,直接把儿子送去下乡当了知青。一年后,许道昆才如愿当上了兵。许光后来也将二儿子和大女儿先后送进了兵营。

小女儿毕业时,想拜托父亲帮忙留在城市工作,同样被许光一口回绝了。大女儿在北京工作,回家来看许光实在是交通不便,从信阳到新县公交车要坐4个小时,也常有买不到票的时候,可许光从来没有用单位的车接过她一次。

许光与爱人杨定春在许世友将军雕像前留影

2012年许光体检,查出肺部有阴影,女儿为其请了专家来看诊。他像当初拒绝父亲的帮助那样拒绝了女儿的安排,却没想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最终,许光在家人的劝说下住进了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住院期间,军区首长和医院领导想对许光进行特殊照顾,许光提出了三不原则:不用进口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子女添麻烦。

知道自己患的是肺癌后,许光坚持要回家,回有山有水的新县。就这样他回到了自己的小房子,那个没有暖气、没有空调的小房子,回到了呆了几乎一辈子的家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过了整整一辈子的苦日子,到最后他还立下遗嘱,将此生的积蓄20万元全部捐出,致力于家乡的老人及儿童福利事业。

2013年1月6日2时44分,许光突发心梗,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4岁。这位人民的儿子、大别山的儿子,永远沉睡在故乡的泥土中了。

你说将门之后,为何甘为布衣?

你说海军军官,为何情愿归乡?

你说他奉献了一生,又为何清贫一生?

其实许光早就给出答案了。正因为是将门之后,身上流淌的是父辈舍己为国的大义血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许光的选择;正因为是海军军官,接受了最先进的教育和国家的培养,回到养育自己的家乡,是对祖国的交代;正因为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更明白富足生活之不易,所谓清贫与质朴,是共产党人的坚守。

自发来送别老人的群众将简易的灵堂围住,纯白色的花圈,写满对老人的感恩和不舍。微风吹起挽联,摆动的联尾似与老人挥手告别。

他叫许光,光明、光亮的“光”,红星闪耀的“光”,灯火熠熠的“光”,更是新县老百姓心中永恒的“光”。

上一篇: 蓝曼予(蓝曼予个人资料)
下一篇: 林徽因情诗(林徽因情诗你若一直在我便一直爱)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