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陇上诗书,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
东川节度使(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
……
鲁迅先生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杜甫肯定想不到,他离世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其实,杜甫在世的时候,他的诗文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不及同时期的王维和李白。
这还要感谢元稹、白居易等人,因为他们主导的新乐府运动就是走的杜甫的现实主义路线,直至把杜甫推到了“圣”的位置。
他本是官家子弟,空有一生抱负,却没有施展的舞台。科考之时遇到了奸臣李林甫,一句“野无遗贤”终结了他求仕之路。好不容易投奔肃宗获得一个左拾遗的官位,因为耿直被贬,从此开启了他的漂泊之路。
“杜甫一生愁”,这是后人对杜甫的一生的总结。59载春秋,有接近三分之二是在漂泊当中度过的。
公元759年,华州和关中大旱,加上杜甫不满时政,主动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一路向西来到天水,几个月后掉头南下,过成县,来到了成都。
好友严武时任东川节度使,在他和高适等人的帮助下,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在这里,杜甫过了几年安稳平和的日子。
公元765年,严武病逝在任上,没有了依靠的杜甫迫于无奈,举家迁往夔州,在都督柏茂林的帮助下暂时落稳了脚跟。
漂泊途中,有感于自己的人生,触景伤情,写下了这首悲凉之诗: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一生的真实写照,道尽了人生的漂泊之苦。和他早期畅游吴越,漫游齐赵相比,更加的让他伤感。
诗文大意为:
那立着高高的桅杆的孤舟停靠在岸边,在江风的吹拂下,岸边的细草轻轻地摇曳着。星空低垂,朦朦胧胧的夜色使得眼前一片模糊,空旷异常,一轮明月倒映在水面上,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闻名天下吗?官位在年老多病时就该停止。现在自己漂泊无依的样子,像是什么呢?就像那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
全诗的前四句为“旅夜”,后四句为“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这两句描写的是近景。
“细草”、“独夜舟”这两个意象实际就是杜甫自己。像细草一样渺小,和孤舟一样寂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景中的“垂”、“涌”是诗眼。“垂”是自上而下的;“涌”是自下而上的,一种动态之美浮现眼前。
杜甫写了辽阔的平野,滚滚江水,灿烂的星河。通过这些雄浑的景物描写,寄寓着自己的“细”和“独”。反衬出自己的孤独无依、四海漂泊的凄凉之情。以乐景写哀,则一倍增其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这两句话说的是反话。
我们都知道,杜甫在世的时候诗文并不是很出名,后来因为元稹给他写了墓志铭而渐渐地被人重视起来的。
好不容易投奔肃宗当了官,可是他太正直,因替房绾求情没多久就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这里老老实实地挣一份工资,干到退休也很好,所以说“官应老病休”,结果没过几天,又逢大旱,不得不流落蜀中。
这两句就是杜甫的牢骚之语,是他一生的心结。写了一辈子的文章,却没有因文而出名。想报效国家,却屡试不第,最终落的流落江湖的境地。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最后两句提出疑问。我究竟是是个什么样子呢?不过就是飘荡在天地之间的一只沙鸥罢了。深刻地体现出他内心孤独无依的伤感,可以说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有情,塑造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孤独飘零的形象。弥漫着沉重的孤独之感。杜甫一生的血泪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为什么伟大?就是因为他无论处于什么境地,他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抱负——为国为民。他的一生是值得所有人敬重的。
—君安—
#头条创作挑战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