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经典常谈》10-卜卦、话本到现代文学

《经典常谈》10-卜卦、话本到现代文学

《经典常谈》10-卜卦、话本到现代文学10-卜卦、话本到现代文学

一本好书,一种人生,十天陪你一段旅程。

本期十天陪你读本书,继续为您带来朱自清的作品《经典常谈》。

上节我们说到中国诗兴起于汉乐府,发展于魏晋,最终在盛唐时期达到了巅峰。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经典常谈》的最后一篇,中国文体的变迁。

从卜辞到《文选》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这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的。

后来《周易》和《鲁春秋》也是如此,不过是按着卦爻与年月的顺序编纂起来,比卜辞显得整齐些罢了。

卜辞是“辞”,《尚书》里大部分也是“辞”。这些都是官文书。

春秋时候,列国交际频繁,外交的言语关系利害更大,不用说更需慎重了。这也称为“辞”,又称为“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

郑子产便是个善于辞命的人。郑是个小国,他办外交,却能教大国折服。

孔子很注意辞命,他觉得这不是件易事,所以自己谦虚地说是办不了。但教学生却有这一科。辞命的重要,代表议论文的发展。

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

墨子是第一个注意辩论方法的人,儒家的孟子、荀子也重辩。但道家的老、庄,法家的韩非,却不重辩。

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也便有了私家的著作。第一种私家著作是《论语》,却不是孔子自作而是他的弟子们记的他的话。

孔子主张“慎言”,痛恨“巧言”和“利口”;他向弟子们说话,大概是很质朴直接的。

还有一种“寓言”,藉着神话或历史故事来抒论。《庄子》多用神话,《韩非子》多用历史故事。

战国游士的说辞也好用譬喻。譬喻成了风气,这开了后来辞赋的路。论是进步的体制,但还只以篇为单位,“书”的观念还没有。

直到《吕氏春秋》,才成了第一部有系统的书。自从有了私家著作,学术日渐平民化。著作越来越多,流传也越过越广。

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里《春秋左氏传》是一座里程碑。

《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它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

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后世说“楚辞汉赋”,汉代简直可以说是赋的时代,所有的作家几乎都是赋的作家。

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西汉普通文字,句子很短,最短有两个字的。东汉的句子,便长起来,最短的是四个字;

魏代更长,往往用上四下六或上六下四的两句,以完一意。所谓“骈文”或“骈体”,便这样开始发展。

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的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都助人情韵。因此能够投人所好,成了不废的体制。

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说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才叫做“文”呢。可以说是骈体发展的指路牌。

古文运动与新文体的诞生

骈文连篇累牍,积案盈箱,时间久了,难免令人觉得“浮艳”。

唐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和者尚少。真正开宗派的是韩愈。

韩愈,河南南阳人。唐宪宗时,他做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被贬;后来官至吏部侍郎。

他的脾气很坏,但提携后进,最是热肠。当时人不愿为师,以避标榜之名;他却不在乎,大收其弟子。他可不愿做章句师,他说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实在是以文辞为教的创始者。

韩愈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他所提倡的“古文”上。

他说他作文取法《尚书》《左传》《周易》《诗经》 《庄子》《楚辞》《史记》等。

《文选》所不收的经、子、史,他都排进“文”里去。这是一个大改革、大解放。建立起中国的文统。但韩愈并不死板地复古,而以变古为复古。

他是在创造新语。他力求自然的语气,自然的音节。有意地将白话引到文里去,提出“语气流畅”这个标准,给后进指点了一条明路。

唐代的玄奘,“信”“达”兼尽,集佛典翻译的大成。这种新文体一面增扩了国语的词汇,也增扩了国语的句式。

如现在口语里还用着的“因果”“忏悔”“刹那”等词,便都是佛典的译语。

还有一种新文体:传奇。

传奇是有结构的小说。记述艳情,也记述神怪,但将神怪人情化。这里面描写的人生,并非全是设想,大抵还是以亲切的观察作底子。这开了后来佳人才子和鬼狐仙侠等小说的先路。

当时文士作传奇,原来只是向科举的主考官介绍自己的一种门路。当时应举的人在考试之前,得请达官将自己姓名介绍给主考官,自己再将文章呈给主考官看。

先呈上正经文章,过些时再呈杂文如传奇等,传奇可以见其文学才华,人又爱看,是科举的很好媒介。这样,作者便日见其多了。

从话本到白话文

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

话本是“说话”的底本,略同后来的“说书”。“说话”是平民的艺术,宋仁宗很爱听,以后便变为专业,大流行起来了。这里面有说历史故事的,有说神怪故事的,有说社会故事的。

“说话”渐渐发展,逐渐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

话本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

这里除《西游记》以设想为主外,别的都可以说是写实的。这种写实的作风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着充分的发展。

到了《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

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

明代用八股文取士,一般文人都镂心刻骨地去简练揣摩,所以极一代之盛。

“股”是排偶的意思,这种体制,中间有八排文字互为对偶,所以有此称。

考试里最重要的文字、题目都出在“四书”里。八股文格律定得那样严,除了口吻、技巧和声调之外,八股文里是空洞无物的。

因为那样难,一般作者大都只能套套滥调,那真是“每下愈况”了。这原是君主牢笼士人的玩艺儿,但它的影响极大,明、清两代的古文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八股文出身的。

到了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但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快,这种“新文体”又不够用了。

胡适之先生和他的朋友们这才起来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是畅行了。

白话文不但不全跟着国语的口语走,也不全跟着传统的白话走,却有意地跟着翻译的白话走。

这是白话文的现代化,也就是国语的现代化。中国一切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的现代化也是自然的趋势,并不足怪的。

【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从先秦以来到民国时期中国文体的变迁。辞命、骈文、传奇、话本、小说、白话文,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桂冠之上。

好了,到这里,《经典常谈》这本书的共读就完成了。听完这本书,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别忘了分享到朋友圈或留言,10天陪你读本书,每天打卡,不见不散!

以上来源:十点课堂APP,以上内容仅学习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若不允许使用会立刻删除

上一篇: “二十四史”指的是哪24部史书?
下一篇: 罗伯特·哈里斯谈政治小说与历史小说创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