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读书报告要]《汉书艺文志》是班固所撰《汉书》十志之一,其与目录学有很密切的关系。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叙述关于艺文志的几个方面,古人著书;艺文志的内容部分,诸子与王官的关系;艺文志中提到的主要学派。[关键词]《汉书艺文志》;古人著书;学派《汉书艺文志》(或略称为《汉志》),是班固所撰《汉书》十志之一,是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删拾、取舍编纂而成。《汉书艺文志》由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略构成,各略之中更分门类,各类列举属其门类之古今书名、篇卷数,注作者名字、籍贯、时代及其他,最后总计部数、篇数,叙其门类沿革,各略之末举总数。《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图书目录,也是第一部史志目录,它创制了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体裁,对后世图书的分类、目录的编制及文献学研究,均有深远的影响,同时“《汉书艺文志》之部居群篇也,考镜源流,辨章旧闻,不诩侈谈卷册,与藏家目录殊;不齿斤齿斤详论失得,与官家目录亦异。盖所重在学术,用吾识别,以示隐括,同于法家之定律。”古人著书,不必都出于自己之手。有的出于弟子所记,有的是子孙所录,有的是私淑其学行者所补,这样的例子很多。
因为不是出于自己的手,所以,很多书写成之后没有一定的标题,并且没有作者名字。我们现在看《汉书艺文志》,有说某子若干篇者,有说某某若干篇者,这些都是后人取其姓字以追题古书的证明。其本有书名者,则取其原名著录,如《吕氏春秋》、《虞氏春秋》是这种情况。阴阳家有《周伯》十一篇。小说家有《周考》七十六篇,《臣寿周纪》七篇,《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歌诗中有《河南周歌诗》七篇,《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周谣歌诗曲折》七十五篇。《周易正义》引郑氏云:“《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汉书艺文志》著录诸书之名周,取其周备之意,犹易象之名《周易》也。儒家的《周政》、《周法》,所记载的是施政立法的总论。道家的《周训》、小说家的《周考》,类似于后世的从考、杂钞、说林。所以,刘班都知道每类所记载的意思,可以窥测它原来的意义。但是,后世误以为说的是周朝的事,这样理解有多隔阂且不通,这一点,在我们阅读的时候,特别需要注意,如果没有理解正确,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人读书,喜欢摘录要义名言,都为一集。所以删除淘汰掉一些,约法而成,以期达到至善至美。诸子百家书中,语言简洁,概括性强。《汉志诸子略》中,儒家有《儒家言十八篇,道家有《道家言》二篇,阴阳家有《杂阴阳》三十八篇,法家有《法家言》二篇,杂家有《杂家言》一篇,小说家有《百家》百三十九篇。
《兵书略?技巧》有《杂家兵法》五十七篇。这样的做法,一方面,简明扼要,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出汉字的特性。然而,另一方面,因为文字的简洁,后人在理解文章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见解,甚至是南辕北辙的观点。在学习《汉书艺文志》这部分内容时,文中诸子与王官的关系,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王官”有广狭二义。狭义指天子之属官,《左传成公十一年》“若治其故,则王官之邑也”、《定公元年》“若复旧职,将承王官”之谓也。从广义来说,诸侯也是王官,诸侯之高级属官也在王官之列。李学勤先生说:“诸侯国的国君是世袭的,但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对周王室负有规定的义务。有学者研究指出,周代的诸侯国并不像有些人所想是独立的政权,而‘与后世地方政区的地方官领有一定的统辖范围,并代表中央政府在辖区内行使权力,为国家征收赋税,维持社会秩序等方面大有形似之处’。”诸子与王官的关系,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不同的见解。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诸子出于王官,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赞同诸子出于王官说。然而,胡适先生于1917年发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反对章氏的观点。胡先生反对诸子出于王官论之症结,就在于他认为古之王官“定无学术可言”。值得指出的是,胡先生是最早提出地域文化概念、地域文化与诸子诞生之关系的问题的人。
侯外庐认为所谓诸子之学既然是‘道术将为天下裂’,那么,这一意识的分裂,就形成‘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学术,它反映了土地生产资料的分裂,反映了由氏族贵族的所有制转化为地域化私有的多元所有制,以及工商业分工的发达。政治上既然‘士无定主’,意识上也就冲破了礼的樊篱。”他指出,战国时代各国统治者“礼贤”的风气对诸子之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他还说:“‘诸子出于王官’之说,自然是不可信的,但诸子或多或少依据西周的传统思想,以先王形式的理想化作为推论的前提,则是没有问题的。”侯先生全方位地探讨了“百家争鸣”的起因,影响很大。但他未及客观地、深入地探讨王官之学与诸子之学之间的关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沈文倬先生于近年发表《略论宗周王官之学》,从《周官经》考证宗周的设官分职和王官之学。沈先生说:“刘歆论战国诸子出自王官,自指周王之官。”“宗周官学的特点在‘学在官府’。”“官学教、学的内容是根据官责首明职掌的原则,确定每个官所担负的事务及其履行之法。从总体上说,是指国家在当时所能涉及(广度)和所能达到(深度)的百科之学。”“说百科之学并不是排斥胡氏所说的学术思想。但是,我认为一切幽微之思无一不是从具体事务中升华出来的”。
沈先生发前人之未发,第一个给王官之学下了定义,从而批驳了胡适先生否定王官之学的观点。顺便说一句,先秦文献及《汉书艺文志》均未出现“王官之学”一词。“王官之学”是后人所立的术语。《左传》中出现的是“官学”一词。我们认为,“王官之学”或“有周官学”应包括宗周官学和诸侯列国官学两大部分。因为诸侯之属官亦可算“王官”,何况进入东周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列国的官学也渐成云蒸霞蔚之势。可以说,在西周时代,宗周王官之学是主流;进入东周以后,诸侯列国的官学渐渐后来居上。周代的官学是夏、商二代官学的集大成。刘向父子和班固对此是非常了解的。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在《七略》和《艺文志》中。所以《汉志》中的“出于某官”,并非是一一与《周礼》对应的。所谓明堂议政,是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的遗风。直至春秋时期,贵族阶级内部还保留着一些氏族贵族的民主精神。体现这种民主精神的子产不毁乡校是千古美谈。杂家的思维特点正是从这种流风遗韵和议政方式受启发而发展来的。如“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尚书尧典》载舜任命契为司徒,这固然是历史传说。但西周金文、《左传》等文献均有“司徒”之职官,《周礼》亦有。是周代实有之官。然而刘歆明确指出,儒家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
颜师古注:“祖,始也。述,修也„„言以尧舜为本始而遵修之,以文王、武王为明法。”刘歆又引用了孔子的话――“如有如誉,其有所试”,说:“唐疏曰:“孔子之学,源于唐虞三代之政治。”由此可见,刘歆的视野并不局限在有周一代的官学范围内。《七略》与《艺文志》所说的出于某官,其官并不是一一与《周礼》刻意对照的。《七略》与《汉志》所指的官学实际上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官学。每个学派的形成,有着它自己的渊源,更有着自己的特色。(一)儒家,是周代德治的产物,其注重教化的宗旨与司徒之职掌相合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众所周知,孔老夫子并未做过司徒之官,所谓“出于”无论 如何不是指该学派的始祖出身于司徒,而是指该学派的注重 教化与司徒之官的职掌相合。而儒家的宗旨正是主张德治和 教化。刘歆主观上虽未能揭示出儒家学派之产生和司徒一官 施教化之职责,都是西周以来德治思想发展和日益深入人心 的结果,客观上却予后人以启示。司徒本是掌管人民、土地 及教化之事的,其名称之变说明其职守、官方之重心的微妙 变化。这是周代德治观念之逐渐深入人心所引起的。 是刘歆了解孔子是极其崇敬周公及其功业的,他是在继承了前人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的。
故刘歆说他: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颜师古注:“宪,法也;章,明也。” 应该说,刘歆的这段论述,作为两千多年前撰写的书目提要, 对儒家学派的学术渊源、特点、宗旨等,概括得还是较全面、 客观的。“出于”一句强调了儒家理想中的事业是助人君施 教化,事实上揭示了该学派是有周一代德治与礼治的产物。 (二)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思想资料、思维对象、思想范 畴和思维方式具有史官之学的特色 1.道家学派的思想 资料多来源于史官之学 “所谓‘出于史官’,非仅实指 作为道家创造人之老聃作过‘周守藏史’,而是泛指道家思 想的重心乃渊源于对以往‘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的研究和总结。” 2.道家学派的思维对象具有史官之学 的特色 道家学派偏重于探讨世界万物的构成、起源、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 恰恰是其他学派,尤其是儒家学派所不甚重视的。儒家学派 关注的是人事与现实政治,主张“克己复礼”行仁政。作为 史官,老子看到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的兴亡,看到统治阶级 中某些人富贵贫贱的极大变化,又从自然观察中认识到自然 界万物也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他努力地探究着天人之际, 探索着事物变化的规律。
同样看到这些变化,孔子则不甚注 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规律,只是热心地提倡“兴 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语尧曰》)。道家的思维对象 充分反映了史官之学的特色。 3.道家学派的思维方式具 有史官特点 道家学派思维方式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天道 来指明人事。 道家学派思维方式的第二个特点是从反 面来思维。 道家学派思维方式的第三个特点是辩证思 想。许多哲学家都谈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的辩证思 想集前人的大成。不可否认,战国以前辩证思维方面的成就, 很多是通过史官获得的。 在诸子中,老子的辩证思维 是一流的,这是与他有做过史官的经历、具有史官的学养分 不开的。 4.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具有史官特色 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许多学者认为老子之“道”是由天道观念转变而来的。老子本是周史官,通晓天文星象知 识。虽然这些知识还夹杂着迷信成分,在当时已算最先进的 科学知识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即天道概念的基础上, 老子提出了他的“道”。老子之“道”与天道仍有密切关系。 老子以道为事物本原,其道与天道关系密切,他还用描述天 体运动的语句来描述道,这些说明老子之道具有明显的史官 特色。 总而言之,道家学派的思想资料、思维对象、 思想范畴、思维方式均与史官之学有密切的关系,故顾实《艺 文志讲疏》曰:“道家诚出于史官。
” (三)阴阳家,“阴 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据学者们研究,阴阳最初的意义 是指阳光的向背,对着阳光的一面为阳,背着阳光的一面为 阴。这是原始社会的先民从生活实践中得出的概念。古天官 是把天道和人事联系在一起的,故阴阳又生发出了生死、兴 废的引申义。 总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了 解之同情,读左右之书,以通其意。 参考文献: 2、黄丽丽:《试论“诸子出于王官”说》,《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 《再释《汉书艺文志》总序“今删其要”》,《史学史研究》,2003 “现代人应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报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应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报告。(0:20) 直播员:上海科普网将继续对本次讲座进行现场视频直播, 敬请大家关注。(0:21) 直播员: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的名家科普讲坛开始了! (13:38) 直播员:今天我们请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秉辉教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