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好书推荐」评《古代近东文明文献读本》:用文献讲述历史故事

「好书推荐」评《古代近东文明文献读本》:用文献讲述历史故事

「好书推荐」评《古代近东文明文献读本》:用文献讲述历史故事评《古代近东文明文献读本》:用文献讲述历史故事。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历史学家和史学工作者在解读史料的基础上,积极创作出相关的史学著作。

评《古代近东文明文献读本》:用文献讲述历史故事

好书推荐

古代文献划分类型_古代文献_古代的文献

★★★★★

“历史是什么?”这是一个宽泛且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进,车轮驶过之处留下的却是无数璀璨瑰丽的文明。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历史学家和史学工作者在解读史料的基础上,积极创作出相关的史学著作。但这一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历史学家收集事实,熟知这些事实,然后按照历史学家本人所喜欢的方式进行加工,撰写历史。”当研究者用自己的逻辑提供解读历史的不同视角时,阅读者往往关注其背后的思维规律,却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原始史料本身所记载的历史信息。

《读本》全书共分为四章,以时间为线索对古代近东地区各文明的兴衰进行梳理,每一章又以古代近东的两个最古老的文明——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为主要对象来选取史料,既展现了文明各自的发展历程,又从中反映出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借以突出全球文明史的特点。

《读本》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000年近东地区各文明的起源。这一时期,作为人类最为古老文明的两河文明完成了从城邦到王国确立的发展演变,埃及从前王朝到第一中间期则经历了国家的创立和统一、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到国家分裂、社会混乱的发展历程。《鹫碑铭文》和《帕勒莫石碑铭文》是我们重构古代近东文明早期形态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献;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生成阶段的《乌尔第三王朝农业用地清册》和《梅藤自传体铭文》真实地反映了它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以《伊楠娜的晋升》和《金字塔铭文》为代表的神话故事和宗教文本则展示了两个文明发展初期的社会意识形态。

《读本》第二章关注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50年文明的逐步发展成熟。这一时期的两河流域是日渐强盛的古巴比伦王国,以米坦尼为代表的古叙利亚文明也逐渐崭露头角,填补了叙利亚地区政治格局的空白。埃及则结束了混乱的第一中间期迈入中王国时期,但最终也难逃合久必分的结局,在中王国末期埃及国家再次走向分裂,并被异族政权希克索斯王朝所替代。繁荣昌盛的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富足为其精神文明的发展供给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吉尔伽美什史诗》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成为这一时期两河文明的精神瑰宝。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可以看到法律是古巴比伦的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而埃及此时的文献也切合时代的发展特点,所选取的《安赫提菲自传体铭文》《泰特黑自传体铭文》和《赫努姆赫泰普自传体铭文》无一不聚焦于王权与地方贵族博弈之上。

《读本》第三章的时间断限是公元前1550年—公元前1200年。埃及正值强盛的新王国时期,在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的背景下,埃及积极向外扩张势力,埃及帝国初具规模。与之相比,两河流域却是强国并立,政局复杂。不仅有横踞安纳托利亚高原之上的赫梯帝国,中亚述王国也把控了两河流域北部的统治大权,南部则是以乌加里特为代表的城邦国家的活动范围。因此,这一阶段两河文明的文献收录更多的是展现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无论是《赫梯—米坦尼条约》,还是《巴比伦与埃及的联姻》《亚述王给乌加里特王的信》,都反映了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阿玛纳信件》《图特摩斯三世年鉴之米吉杜战役》和《卡迭石战役铭文》等文献,也记录了新王国时期的埃及与东地中海世界通过战争、贸易和联姻等途径而进行的交往活动。

《读本》第四章收集了从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332年的文献。这一时期埃及稳定和谐的局面被打破,先有海上民族和利比亚人入侵,后有努比亚和亚述的入驻。两河流域的政治格局也完全被海上民族的入侵打乱,随之兴起的是新亚述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至此,近东文明历经震荡和重组,初步显现出近东一体化的萌芽。关于海上民族入侵,两河文明的《乌加里特国王信件》和埃及《美楞普塔的利比亚和海上民族入侵铭文》都有记载,而《西拿基立年鉴:围困耶路撒冷》《巴比伦历代志》则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进行了记录。与此同时,《都灵审判纸草文书》《都灵罢工纸草文书》等纸草文献生动反映了埃及行政管理体系已然崩溃,社会动荡加剧。此后,波斯对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征服再次打破了近东地区原有的政治局面,并最终推进了近东地区一体化的形成。

在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32年历史长河中,近东地区诸文明历经生成、发展、繁荣和动荡重组的四个阶段,通过彼此间的互鉴交流,从独立分散走向一体化。据此,《读本》用史料来展现近东文明一体化进程的学术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读本》在文献的选取方面,体现了作者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以及驾驭能力。一方面,《读本》的史料选取极具代表性,以古代埃及的《帕勒莫石碑铭文》为例,作为埃及最早的王室年鉴,“长期以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古代埃及早期历史,特别是第五王朝以前的埃及历史的首选文献资料。由于流传下来的古代埃及早期文献资料数量甚少,帕勒莫石碑在埃及早期历史的构建上越发显得弥足珍贵。”[2]对于近东诸文明研究中举足轻重的原始文献,《读本》都有收录。另一方面,选取的史料既有典型性又兼顾文献种类的全面性,在这部书里不仅能看到以王室年鉴和私人自传体文献为代表的历史文献,也能看到如《金字塔铭文》等宗教文献和以《吉尔伽美什史诗》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全面展示了古代近东文明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成就。

第二,《读本》的史料选取还具有专题性,读者可以通过一组主题相近的文献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由于该书是对长时段不同文明史料的收录,专题性的史料收集更能直观反映不同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些共性表达。如近东地区各文明在国家分裂之际不约而同地倾向于采用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叙事模式来映射社会的动荡不安:埃及文献《奈菲尔提预言》就以“他预测到(埃及)东部的局势:亚洲人用武力袭击(埃及),使正忙于收割的农夫惊恐万状,他们夺走了正在犁地的牲畜……”[3]描绘了第一中间期时期埃及社会动荡不安。两河文明也以苏美尔语诗歌《阿卡德咒》来反映阿卡德王国的衰亡:“愿哀悼的声音响彻云霄!愿神圣的居所坍塌散落,变成灰烬,愿在台阶上矗立的镇守神兽,像醉汉一般瘫倒在地!……”[4]由于古代近东文明的王室文献等历史文献对社会弊端的描绘往往都是隐晦的提及,因此借用文学作品来揭示社会分裂混乱是近东诸文明通用的历史叙述模式,这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时期出现的宣扬王权威严的王室文献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功用是一样的。

第三,《读本》的编撰具有全球史的视野,关注各文明之间的互鉴,突破了传统文献收集只专注于一个文明或者一个国家和地区。基于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文明互鉴的文献集中于《读本》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中。第三章中的《赫梯—米坦尼条约》《卡迭石战役铭文》充分展现了近东地区的埃及、米坦尼和赫梯之间的交往活动,公元前12世纪席卷整个近东地区的海上民族的武装移民则深刻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比如,在两河流域的《乌加里特国王的信件》中有所提及:“‘敌人的船只已在海面出现!’若确实如此,敌舰可见,则务必加强武装”[5],埃及文献《美楞普塔的利比亚和海上民族入侵铭文》更有详尽描述:“在这些国家入侵之时,在九弓侵扰边境之时,在叛乱每天都发生的情况下,国家(埃及)将要遭受破坏吗?……”[6]近东文明开始走向衰落的同时,伊朗高原上的波斯帝国却在崛起,它势必成为近东地区的主宰。对此,居鲁士铭文以及埃及的私人自传体铭文或明确或隐涩地进行了记录,波斯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国,这个将西亚和埃及全部纳入其版图的帝国的创立加速了近东一体化的进程,并为之后整个近东世界完全融入希腊和罗马世界打下伏笔。

第四,《读本》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编排文献。在时间上,《读本》收录的文献充分展现了自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32年近东文明整体上的发展趋势,经历了从生成、发展、繁荣到动荡重组的发展历程。在空间上,文献展示了近东各文明各自特征以及相互联系。以时间为主线,通过横向对比两河文明和埃及的文献,在展现两个地区同期并立的政权之外,还能有效地梳理出各国之间复杂的交往活动。

尽管《读本》史料翔实且编排得当,但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一方面,囿于史料本身的局限,《读本》各章节以专题式叙事为主,若能以一条贯穿全书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主线将分散的主题串联起来,将使该书的编撰脉络更加清晰。另一方面,《读本》的文献选取在广度上仍有提升的空间。近东文明不仅包括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也包括赫梯文明、希伯来文明、腓尼基文明以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大大小小的文明,虽然《读本》对上述文明的文献有所收录,但力度不够。同时,在各文明互鉴的文献收集上,也需要做深入挖掘。

总之,《读本》以全球史的视角,用文献讲述历史故事,生动诠释了史学即为史料学的内涵,这在国内古代近东史的研究上尚属首例。该书是一部国内学者、学生研习古代近东文明的重要参考书。

【潘佳熙】

长安街直播

古代文献划分类型_古代文献_古代的文献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陈佳妮;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

上一篇: 古代历史巨大文献《史记》,你知道是怎么写出来的吗
下一篇: 想要全面了解中国神话体系,最好看哪些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