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从柳宗元报官抓药铺老板入手,窥探古代“食品安全法”的发展

从柳宗元报官抓药铺老板入手,窥探古代“食品安全法”的发展

从柳宗元报官抓药铺老板入手,窥探古代“食品安全法”的发展唐朝时期,诗人柳宗元有一次生病去看大夫,大夫说你这是小病,吃点茯苓就好了。柳宗元按照大夫的建议去药铺买了茯苓回来吃,吃了好几天,他的病没有好,反

唐朝时期,诗人柳宗元有一次生病去看大夫,大夫说你这是小病,吃点茯苓就好了。柳宗元按照大夫的建议去药铺买了茯苓回来吃,吃了好几天,他的病没有好,反倒越来越严重。柳宗元就去找大夫说明了情况。大夫也很纳闷儿,自己的药方开的没有问题呀。

柳宗元也很奇怪,于是就去决心查个明白。经过调查发现,药铺的老板把老芋头当作茯苓卖给了柳宗元。柳宗元又气又恨,将此事禀告了官府。官府按照唐律将药铺的老板流放了一年。柳宗元还把这件事写到自己的作品序里面,让这个药铺老板卖假药的名声遗臭万年,成为他整个家族的污点。这就是我古代唐朝关于食品安全方面出现的事例。

古代文献_文献在古代有什么功能_古代文献划分类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每个人都关注的事儿,所以古代关于这方面的法律也相当的多,对触犯此法律的人也丝毫不留情面。

一、历朝历代的食品安全法

因为食品安全关乎着民生问题,所以统治者在这方面也非常重视。大概从周朝开始出现了食品安全法,在经过历朝历代的继承和发展后,到了唐朝,由于政策比较开放,经济繁荣,人口又多,所以食品安全法变得非常严厉。

(一)周朝时期。西周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铁器的出现让生产力得到提高,农产品出现了剩余。人们的食品交换主要还是以采摘原料和捕捞渔业为主,什么桑、麻、瓜果,稻、黍、麦……这些农产品都是未加工的初级原料,因此在交换的时候非常注重农产品的成熟性和新鲜度。

《礼记》中记载:“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

意思就是不熟的瓜果不能售卖于市场,因为未成熟的果实会中毒,所以是被禁止流通到市场的。后面一句是不能过度捕捞。

文献在古代有什么功能_古代文献划分类型_古代文献

渔业捕捞方面,由于古人非常重视尊重自然规律,所以为了防止人们的过度捕捞,毁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怕因为人们的贪婪捕杀而造成鱼类绝种,因此规定了捕捞的季节和范围,如果不是在这个季节和范围捕捞的水产品是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买卖的。

(二)汉朝时期。汉朝的社会生产力和周朝相比大大的提高,因为经过长期的战乱,民生凋敝。所以汉昭帝采用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心生产。

几十年后汉朝经济得到了恢复,国力殷实。人们的商业交往活动又兴盛起来。汉朝时出现了人们开始用盐卤做凝固剂来制作豆腐。有些不道德的商人在盐里加灰土以减少成本,导致人吃坏肚子。还有一些囤积了多年的腐烂药材,以次充好卖给百姓,结果吃死了人。于是汉代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来整治市场上售假的案例,不难看出朝廷已经开始着手管理市场上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唐朝时期。唐朝时期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可谓是最严格的。唐代的食品安全法不像汉代那样宽容,唐代食品出了问题,把人毒死是要偿命的。如果只是把人吃的生病,处以流放一年的徒刑。

古代文献_古代文献划分类型_文献在古代有什么功能

比如文章开篇提的柳宗元就因为被药铺老板用假茯苓来治病,结果并非但没有好,而且越来越严重。所以药铺老板就被流放了一年。除此之外,唐律还规定:如果把有毒的东西毒死了尊长,将会以谋杀罪来处置。由此可见唐朝的食品安全法已经和礼乐这种伦理道德结合起来使用了。

(四)宋朝时期。宋代经济繁荣,商业活动比唐朝还要繁荣。仿市制度的建立和“夜市”的出现,让宋代的交易更加频繁。不仅打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也打破了时间上对商业活动的限制,但是频繁的商业交易也带来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了注水猪肉、酒水、油掺假事件、还有使用非法添加物。

《水浒传》的孙二娘开的黑店就是人肉包子馅加了蒙汗药,蒙汗药在当时就是非法添加物。

南宋洪迈写的《夷坚志》记载着有个卖油的在榨油时往里面掺尿的事。

“每作油时,乘热益以便溺,几三之一”。

这样的油吃的下去吗?如果知道了真相,一定全得吐出来。无独有偶,宋朝的周辉《清波杂志》中记载了用粪便洗虾米的事例,还有袁采的《世范》里记载着一些奸商售卖的注水猪肉,掺了灰土的盐,以及往鸡肚子里塞沙的事件。

这与在明朝出现的售卖假酒手法如出一辙,三斤酒里一斤是泥,一斤是水,一斤是瓶。真是为了盈利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宋朝继续沿袭唐朝的严格食品安全法律。同时,增加了“重典”手段,对售卖有毒的肉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绞死,没有选择。除此之外,宋朝还专门成立行会,如果食品出了问题,行会的人要承担连带责任。

(五)清朝时期。清朝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出现了创新。设立了食品经营许可规定,对一些食品进行严格的检查,还制定了合格的产品标准。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以充公处理。由此看来,清朝的食品安全法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古代文献_文献在古代有什么功能_古代文献划分类型

以茶叶为例,清朝茶行业发达,因此统治者对茶叶的质量安全很是重视,每一批茶叶的生产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特别是出口的茶叶,还用化学的方法进行检测,统治者还专门对茶叶质量做了标准,并命令不符合标准的茶叶都充公处理。这样就从制度上制止了茶叶的造假行为,这样严格的制作流程也让清朝的茶叶走出中国,闻名世界。

二、食品安全法为什么会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如此重视?

(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发展和繁荣,商业活动频繁。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人们从一开始采摘初级产品到自己加工生产农副产品,出现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多,人们便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交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因此总会出现鱼龙混杂的骗子来以假乱真,售卖变质的或者以次充好的东西。

统治者为了维护好商业交易的公正秩序,于是相应的出台了很多食品安全的规定,这些规定逐步从禁忌演变成法律,越来越严厉,越来越具有强制性。并且随着后来朝代的更替,统治者根据不同类型事件的性质制定了更详细的处理条例。

(二)为了国家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方便更好地管理和统治。

众所周知,如果社会出现混乱,国家的政治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在经济发达的商业交易市场中,如果任由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任凭无良商人继续售卖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这样不仅会损害人们身体的健康,还会扰乱商业秩序,造成经济混乱。

如果国家的经济不景气,百姓就会发生农民起义,那么国家的政权就会受到威胁。所以统治者意识到必须用食品安全法去制止商业交易中售假的行为,创造一个公平安全的商业交易市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三)礼乐制度中伦理道德的驱使。

中国素来以中华的传统美德而闻名。注重礼仪、诚信。商人的售假行为违反了道德伦理,失去了做人应当讲究诚信的原则,统治者为了改变他们唯利是图的思想观念,先从法律上制止了他们的道德沦丧的行为,然后再用中国传统的礼仪道德予以教化,潜移默化地让他们逐渐走向诚信经营。

古代文献划分类型_文献在古代有什么功能_古代文献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历来就是民生大计。纵观历史,从周朝的轻罚禁忌到唐代的严格刑罚,再到清朝的食品监管,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在不断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并且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因此中国的食品安全法能够有着源源不断的活力,历久弥新,成为后世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典范。

参考文献

1.《礼记》

2.《汉书·食货志》

3.《唐律疏议注释》

4.《宋刑统校证》

上一篇: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八十五 幻术二
下一篇: 赠裴十四原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