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将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加以比较研究,是一个新的富于挑战性的课题。所以这样说,基于三个原因:(1) 受以往既定的政治标准和阅读思维定式的影响,国内对产生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哥特小说这样一个曾经深刻影响过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的"黑色小说"流派,在译介和研究上显得非常滞后,国内读者对其还十分陌生。从国外方面看,20世纪80年代前,哥特小说的研究明显不足,且评价不高。80年代后,西方对哥特小说的研究出现日趋高涨的热潮。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英国哥特小说都是一个值得充分重视并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2) 在中国小说史上,六朝志怪小说是研究得最为不够的领域,突出表现在把六朝志怪小说作为小说文本,立足于文学性,艺术性等方面开掘的深广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以往对六朝志怪小说的研究多为封闭式的孤立研究,即在民族文学内部来研究,缺乏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世界性眼光,很少从世界的范围内以世界性眼光来看待它的具有世界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3) 将两者加以比较研究,以彰显它们共同的审美特性及其各自的独特性与价值,从而实现由浅层次的异同比较进入到深层次的文化探源,这还是一次新尝试。 笔者所以选择这个论题,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作为同属于鬼怪小说的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都在各自民族的文学史中居于边缘地位,曾经长时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但却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共同的遭遇中是否蕴涵着某种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它们中间是否存在着某些共性的魅力?笔者尝试着把它们纳入比较文学视野互为参照,相互印证,以彰显它们共同的审美特性及其各自的独特性与价值,从而既实现由浅层次的异同比较进入到深层次的跨文化探源,又在某种理想的层面上,寻求一些创作通则和小说之为艺术殊途同 归的真谛。 本课题主要运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附以阐释学,接受美学,叙事 学等理论,本着跨异质文化平等对话与沟通互补的立场和原则,通过对英国哥 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的比较,突出其各自的文学特色,显露,阐扬其各 自的文学传统及其存在价值,进而探寻它们作为鬼怪小说所共有的审美本质与 基本规律。本课题强调可比性,突出异质性,彰显对话性。在研究中,以小说 构成的几个要素(如情节,主题,人物,叙事)来结构,贯串本文,突出问题 意识,以问题带动比较研究。 本文的创新性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l)从比较的角度,较为系统地探讨 了英国哥特小说的思想价值,艺术成就及其在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对几 部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小说作了细致的分析,填补了国内英国哥特小说研究无专 著的空白。
(2)首次较为全面,细密地考察了六朝志怪小说作为小说文本的文 学成就与长期被遮蔽的艺术魅力,并将其与英国哥特小说互为参照,从根本上 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封闭的研究思维模式,推动了它在深广两方面的发展。 (3)首次促成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的比较研究在世界文学整体 系统中展开,促进并加强了这两种具有明显异质性的小说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 流互补,使原来彼此隔离的两个世界成为融合的世界。(4)首次清理了两种小 说怪诞与恐怖的表现形态,并深入探讨了怪诞与恐怖的理论内涵及其独特的美 学价值和意义。 绪论部分主要考察了处于比较两极的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 各自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价值,并详细阐明了比较研究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 朝志怪小说的思路,方法,目的及其意义。 正文由七章组成。 第一章"背景论":通过对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生成背景的 考察,旨在揭示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学历史传统,是更好地认识,把握本文后面 各章所呈现出的它们之间异质性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为显出其生成过程中所 面临的类似的历史境遇,以及因这种历史境遇的类似所带来的创作思维上的某 些共性审美特征。 第二,三章"情节论":分别从情节的怪诞与恐怖两大表现形态入手,比 较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异同,认为在情节上,志怪小说于怪诞中显 温情,令人流连往返;哥特小说则于怪诞中见恐怖,让人毛骨惊然。
而且恐怖 是哥特小说的主导性特征;志怪小说多是开始颇让人有些恐怖,但随后演绎出 来的故事却不都是恐怖的,而是别有洞天,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此基础上阐明 其怪诞与恐怖的理论内涵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并对两者所表现出来的 重大差异进行详细的文化分析。 第四章"主题论":具体探讨因果报应,爱情,复仇三大主题在英国哥特 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异同表现及其生成原因。两者均通过因果报应主 题,来彰显鲜明的道德伦理观念与善恶是非的评价,充满了惩恶扬善的思想精 神,但志怪小说的因果报应主题与儒家等思想传统与佛教观念息息相连;而哥 特小说的因果报应主题则与基督教思想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而且,前者多集中 于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故而显得内容狭窄,简单明了,缺乏启迪人心,引人 回味的厚重感和思想哲理上的阅读魅力:而后者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则具有相 当的超越性,它除了?
展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