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出10本比较有意思,有代表性失传的作品,若是重现,必然会震动世界,五千年的文化,甚至更加久远,所诞生的典籍可谓是浩如烟海,这其中有技术类的,有文学类的,有地理类的,有兵法类的,也有神话色彩比较浓郁的。
一、连山与归藏
《易经》,号称群经之首,万经之祖,相传为周文王所作,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经》的部分为周文王所写,《传》的部分为孔子所解。其实,准确来说,《易经》这个称呼并不准确,更应该称之为“周易”,囊括了古人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想和军事思想,易经影响到了方方面面,渗透到了生活之中。
《周易》被称为“大道之源”。
那么,问题来了,我为何说《易经》其实更应该称为“《周易》”呢?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周易》只是周朝的“易经”,在周朝之前,还有两个朝代,一个为禹王建立的夏朝,另外一个便是商汤建立的商朝,又称殷商,就是《封神榜》里,纣王和妲己所处的那个朝代。
据说,夏朝也有自己的“易”,称之为“连山”,而商朝也有自己的“易”称之为“归藏”。
因此,《易经》应该为“三易”,也就是《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一部《周易》便已经成为群经之首,给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连山易》和《归藏易》没有失传,大约还会产生更加强大影响。
希望有一天,考古工作取得进展,让人能够一睹《连山易》和《归藏易》的真面目。
这两本“易”的失传,我个人猜测,应该和商、周有关系,商朝灭掉夏朝之后,似乎在掩盖什么,于是,毁掉了夏朝的所有传承,周朝灭掉殷商之后,也将许多重要的东西给毁掉了,也许都是为“正统”。
二、缺一门
缺一门是《鲁班书》的别称。
我记得,在十多年前,应该有一部电影叫做《十全九美》,这里面便是在争夺《缺一门》,也就是《鲁班书》。
“圣人”这个称呼,在中国古代有着特殊的意义,即便是到了现在,“圣人”也是别具一格的代表,孟子的地位十分之高,也只能被称为“亚圣”,而孔子才是“文圣”,就像关羽是武圣一样。多年以后,直到明代,才又出现一个王阳明,被人“封圣”,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王阳明的圣人头衔,在古代并没有得到承认。
鲁班便被称为“圣人”,是古代工匠所崇拜和尊敬的祖师爷。
据说《鲁班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写得是道术,下册则记载了相对应的解法和医疗之术,非常神秘,传说当中,鲁班当年被王征召,前去服务,与妻子相隔千里,却制造了一架木鸢,只要念了相应的口诀,便可以让木鸢腾空飞起,载着他回家与妻子聚会。
可惜,妻子对此充满了好奇,于是,趁着鲁班不注意,便也试了试,结果,飞到空中之后,鲁班已经怀孕了的妻子正好要生产了,血流出,坏了木鸢,从天上掉了下来,妻子和儿子都没有了。
自此以后,《鲁班书》只要学了,便一定会“缺一门”,或鳏、或寡、或孤、或独、或残。
由于《鲁班书》太过奇妙,在历朝历代都是禁书,慢慢也就失传了,不过,我觉得其失传,还和“缺一门”有关系,就像修炼《葵花宝典》必须先自宫一样,一般人就不愿意学了,工匠只是为了糊口,不能为了技术,变成缺一门啊。
不过,虽然《鲁班书》失传了,但是,其中的很多技术和整人的东西却在民间的工匠之中流传了下来,只不过,并不成系统而已,这些工匠流转着的整人技术,就是因为古代工匠地位低,他们为了防止给别人干了活,却又拿不到该得的报酬。
三、青囊书
在古代形容一个人的医术,或者,即便是后来的武侠小说里,提到一个人的医术非常厉害,一般都会称他为“华佗再世”、“赛华佗”、“扁鹊重生”等等,可见华佗在古代医生界的地位。
《青囊书》便记载了关于华佗的所有医术。
只不过,华佗很不幸,和曹操生在了同一个时代,读过《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有一个痼疾,也就是喜欢“头疼”,寻遍了名医,都不医治,唯有华佗可缓解。
有一天,华佗为曹操治病之时,认为想要彻底根治曹操的头疼病,就必须给他做一个开颅手术,这事儿,以曹操多疑的性格,怎么能容忍?于是,就把华佗给投到了大牢之中,后来便把华佗给杀了。
《青囊书》也就失传了,关于华佗的医术也就没有流传下来,唯有他的“五禽戏”慢慢流传了下来。
要知道,古代传说当中,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就相当于现在的麻醉剂,给人用酒服下后,便可施展外科手术了。因此,《青囊书》的失传,很有可能导致中医外科手术的失传。
四、《黄帝外经》
很多人都知道《黄帝内经》,乃是中医必学的一本流传久远的典籍,如果说《易经》是大道之源,那么,换句话说,《皇帝内经》也可以称为“医道之源”。
至于《黄帝外经》记载的什么,可以从《黄帝内经》这个“内”字,《黄帝外经》这个“外”字,就能推测出来,《黄帝外经》中所记载的应该是“外科手术”之类的医术,而后来,明朝时期所作的《黄帝外经》并不具备这种功能。
在黄帝时期,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医生,叫做俞跗,特别擅长外科手术,给人看病之时,并不需要阴阳五行这些理论,而是直接将人的皮肤划开,然后在里面做手术。
俞跗晚年之是,黄帝便命岐伯、仓颉等人前去整理俞跗的医术,希望可以传之于后世,但是,最开始整理出的医术有许多瑕疵,而仓颉又忽然不在了,于是,黄帝便派俞跗的儿子将医书带回家中,由俞跗再做修订,以便传之于众。
可惜,那晚家里起了大火,俞跗一家丧命,那本还没有完全修订的医书也化为灰烬,就此失传。
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啊。
五、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孔子作《尚书·序》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
东汉大儒郑玄注《左传》指《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
通俗来讲,我们可以将《三坟》和《五典》称为三皇五帝时期的“档案”,或者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史书”,如果说这个档案是真实存在的话,我想,我们的文字可以再向前推移,而不是从甲骨文开始了,当然,我始终相信,我们的文字在更早便出现了,毕竟,甲骨文已经是系统的文字了。
一种文字的形成,需要演化,需要时间,不会凭空出现,更不会凭空出现一个系统类的文字。
也许,仓颉造字的说法是可信的,或者说,其实在仓颉之前便已经有文字了,只不过仓颉将文字改良,或者将文字系统化了,也就是说,黄帝击败炎帝和蚩尤之后,将天下的文字进行了再次加工和改良。
至于《八索》和《九丘》,有人说就是《河图》和《洛书》,也有人说就是九州方志,记录了九州大地的风俗、人情、地理等等。
六、兰亭集序
王羲之被人尊称为“书圣”,个人觉得,王羲之地位之高,大约和他的一个小迷弟有关系,那就是数百年后的唐太宗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做了皇帝,这位皇帝十分喜欢书法,更是推崇王羲之的真迹,然而,王羲之的真迹虽然多,可是,独缺了“兰亭序”,于是,多方打听,终于知道了,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去世之后,将真迹传给了辩才和尚,但是,辩才和尚从来不承认自己有兰亭序的真迹。
于是,萧翼便化作一个书生,前往了辩才和尚所在的寺庙,取得了辩才和尚的信任。
有一次,两个人在谈论之时,萧翼说自己有很多王羲之的真迹,并且让辩才和尚看,辩才和尚觉得虽然都是真迹,却不算最好的,于是神秘兮兮地拿出了“兰亭序”的真迹给萧翼看,萧翼立刻就把兰亭序给收走了。
辩才和尚抑郁了,一年后,便去世了。
可见,李世民对“兰亭序”的真爱,但是,兰亭序到了李世民手里后,也就此失传了。
人们如今看到的兰亭序,都是古代名家临摹的作品。
七、红楼梦
我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至少要读五遍,才能读懂《红楼梦》。
其实,对于《红楼梦》而言,已经不是一本名著那么简单,而且也衍生出了“红学”的概念,一本《红楼梦》可以研究曹雪芹所处年代的人情、风俗、朝廷和经济等等,也许,曹雪芹自己所写之时,只不过是想抨击和讽刺而已。
不过,如今我们看到的《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做,至于后八十回则是高鹗续写的,与曹雪芹原本的意思有没有冲突,我们便不知道了。
《红楼梦》在文学界和《兰亭序》在书法界的地位是相当的。
若是有一天,《红楼梦》的全本出土,《兰亭序》的真迹出土,一定是文化界的大事,可以载入史册了。
八、法经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一天比一天弱小,天下诸侯虽然还共尊周天子,但也不过是表面形式。
诸侯之间混战,相互吞并,征伐不断,也正因如此,在那个年代,诞生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开创了许多流派,纷纷为那个局面,开出一个又一个的药方,希望可以结束那个乱世,希望可以强国。
而李悝就是战国时期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在那个时代,法家推崇变革强国,而李悝就是著名的改革家。
他便是《法经》的作者,历史很长,各国都有自己的法典,甚至在更早时期,也有法典。
但是,《法经》却是第一本成系统的法典,而后世历朝历代的法典,都是以《法经》为蓝本的。
如果,可以看到完整版的《法经》,对于李悝的认识,对于法家的认识,甚至是法典的演化,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九、乐经
《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周易》和《乐经》合称为“六经”。
但是,在后世的流传之中,《尚书》还有缺失,而《乐经》干脆就失传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的蛛丝马迹,只是从各地出土的记载当中,表明在先秦时期,确实有这一本书。
《乐经》究竟记载了什么,已经不为人知了,古代六经,却少了一本,让无数人遗憾,一般人认为《乐经》毁在了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当中,以至于后来的乐师演奏时,只知道该如此演奏,却已经不知道含义了。
因此,《乐经》之中,不仅仅是只有关于乐器的纯理论知识,还有解析等等,如果有一天可以出土,大约对上古音乐文化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而且,音乐也是人情和人性的一种表达。
传说当中,《乐经》是出土过的,在明朝,在近代等等,但是,最后都又神秘消失了。
十、永乐大典
古代一些比较有作为的皇帝,都喜欢修书,对于一个皇帝而言,修书是一项莫大的功绩。
所以,隋炀帝在争夺皇位之时,为了讨隋文帝杨坚的喜欢,便是修书,李世民的儿子为了争夺传承人的位子,也是在修书,就更别提后来者,康熙年间的《康熙字典》、以及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乾隆自称“十全武功”,而《四库全书》便是其中之一,可见在古代修书的地位。
朱棣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帝皇,也没有放过修书,他下令修的这本书就是《永乐大典》,起初是有著名才子解缙主持,但是,书成之后,朱棣并不满意,于是,又让黑衣宰相姚广孝主持修书,3000多人参与。
而这本书,也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其中囊括了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等,十分全面,只不过,很不幸,《永乐大典》在后世经历了火灾和战争后,逐渐散失了,散落到了世界各地,却只有八百卷流传。
如果完整版的《永乐大典》能够在明帝陵之中出土,或许,古代很多失传的古书,也能从《永乐大典》之中找到。
青衣客最后有话说
五千年的文化,甚至更加久远,我们遗失了太多的典籍,不得不说,已经不只是文化的损失,还有各种传承的丢失,技艺的传承等等,都是很大的损失。
不过,也可以看出,我们文化的强大之处,特别是到了今天,要珍惜可以阅读的机会,更要树立文化自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