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历经岁月的洗礼,是千年以来古人智慧的结晶,回首历代的那些医学圣手,他们一方面研习前人的经典药方,另一方面在治病救人的实践中去总结方法,最后著书立说,为后世传承良方。
今天走近中医典籍,宫延楼来给大家介绍汉代的一本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对于这本书,可能大家都听说过,在上学时课本上它就曾出现过,由此可见它的历史地位。而要了解这本著作,我们要从张仲景开始。
张仲景是东汉年间人,早在东汉初年,他就曾经历过瘟疫的肆虐,对此他也曾进行了记录,“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后来,他不断的研习古代典籍,对扁鹊“望闻问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0岁那年,张仲景就拜本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后来,他又不断的游历各方,疫病在各地肆虐,他一边给人治病,一边整理自己治病的心得,还不断学习新的医术。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素问》,因为这本书对伤寒疫病有着独特的见解。
总结以往的一些医学理论,其中大多融入了阴阳五行,人之所以会生病,主要是因为阴阳失衡,寒气入体后,导致热病,又或是太过于炎热,导致身体疾病。他深知当时的医生大多数“不肯探求医经,推演新知,各承家传,始终守旧。于是,决心认真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参考一路收集的大量民间方剂,埋头刻苦著作。
后来,张仲景弃官行医,走街串巷,深入民间为百姓治病,潜心研究疾病的诊治,广泛搜集单方、验方草药等,确立了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临床诊治体系。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张仲景以《黄帝内经》为理论,从外感和内伤两种病因出发,撰写了名著《伤寒杂病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他将各种“伤寒”分为6大病种,并根据其临床上的不同表现再逐一细分,针对每种病分别给出治疗手段和药方。《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其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制定了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而书中所载之方堪称经典,被后人称之为“方书之祖”。
一部《伤寒杂病论》,凝聚名医张仲景治疗瘟疫方法的集大成。张仲景作为一代名医,被后世医家称为“医圣”。此后的1800多年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药方被广泛应用,直至今天仍在防病抗疫,治病救人过程中发挥了卓越的作用。
传承中医药文化,对于古代的经典医学典籍,它浓缩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对此我们需要在新时期进行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再创辉煌,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总结更多的经验和方法,发挥其重要的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