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为自己的书房题名阅微草堂,并在此写下了“畅销书”《阅微草堂笔记》,鲁迅评价为“雍容淡雅,天趣盎然”。作家的宅邸通常朴素简单,建筑本身远没有名字那么风雅精致,也难怪二百年过去,豪宅依旧门庭若市,草堂仍然寂寞萧条。
纪晓岚故居躲在高大的晋阳饭庄旁(宋义东摄)
纪晓岚纪念馆的小院,正厅右侧裹着红绸枝叶茂盛,挺拔高耸这株海棠树,让人想起来关于纪晓岗和文鸾凄美的爱情故事(宋义东摄)
纪晓岚纪念馆正厅,启功题写的“阅微草堂旧址”,中央悬挂的是纪晓岚第六代后人纪清远绘制的“纪文达公像”(宋义东摄)
珠市口西大街虎坊桥附近,有家著名的京城老字号——晋阳饭庄。显赫的店面墙角,茂密藤萝掩映着一座不起眼的雕花拱门,匾额上写着:纪晓岚故居。几辆人力三轮车盘桓在藤罗荫下,车夫兼导游向游客绘声绘色地讲述“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故事。游客们向里探头,看看局促的院子,十块钱的门票价格,嘴里咕哝着:这么小,没什么好看的,去下一个景点吧。
由此向北六公里,“和珅故居”恭王府总是人山人海,四十元门票并没有减弱人们对天下第一贪官奢靡生活的好奇心,导游争相用最大分贝的嗓门,解说和大人府邸的风水如何旺财。
纪晓岚为自己的书房题名阅微草堂,并在此写下了“畅销书”《阅微草堂笔记》,鲁迅评价为“雍容淡雅,天趣盎然”。作家的宅邸通常朴素简单,建筑本身远没有名字那么风雅精致,也难怪二百年过去,豪宅依旧门庭若市,草堂仍然寂寞萧条。
书房·梨园·饭馆
河北人纪大学士的故居是如何变成山西饭馆的?1805年纪晓岚逝世,子孙将宅邸的一半卖给翰林院编修黄安涛。黄安涛告老还乡,故居几易其主,辛亥革命后成为直隶会馆公产。1930年,纪氏故居被天津商品检验局局长刘少白买下,人称刘公馆。刘少白同情中共,他的公馆是地下党联络站。1937年初,刘少白回山西老家参与敌后抗日活动,公馆卖给了梅兰芳,梅兰芳又出租给著名的富连成科班,作为学员宿舍和练功场地。
富连成是京剧界的黄埔,自1904年创立至1948年停办,培养了800多名学生,包括马连良、于连泉、谭富英、裘盛戎、叶盛兰、袁世海、李世芳、谭元寿等名家。社长叶龙章就住在今天改作晋阳饭庄厨师房的屋子里,每天早上监督学生练功。富连成管理严格,任何学生不得私自走出阅微草堂的大门,每晚演出的时候,由专人带队集体列队步行到剧场,成了虎坊桥一景。连年战事使富连成日渐衰败,终于在1948年关门。
解放军入城,中共宣武区委党校进驻了阅微草堂。1959年初,山西籍领导彭真和薄一波提议,在北京开一家山西饭馆,任务落实给宣武区。宣武区选定党校所在地,花费8万多元人民币扩建成晋阳饭庄。饭庄首任经理是北京园林局局长、山西五台县人齐子公。阅微草堂和山西有缘,三十年代是太原人刘少白的公馆,现在又成为山西干部的大本营。起初,晋阳饭庄仅作为山西驻京办对内服务,1963 年才对外营业,郭沫若亲笔题匾。有如此雄厚的背景,晋阳饭庄一开业就出手不凡,被评为京城十大高级饭庄之一,并且是宣武区惟一的高级饭庄。
今天,晋阳饭庄和纪晓岚故居矗立在宽阔的马路边,显得有些突兀。这里曾是旧城居民区,扩建广安大街时,沿途老房危房大片拆除,纪晓岚故居就是在这时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当时整个故居都为饭庄占用,在北京市文物局主持下,饭庄清退故居偏院的房屋,按原貌整修,建起纪晓岚纪念馆对外开放参观。晋阳饭庄长年占据故居营业固然是一种破坏,但如果不是被这个大有来头的饭庄把持,阅微草堂恐怕与许多名人故居一样,沦为大杂院,或者早已在拆迁改造工程中悄无声息地消失。
历经二百年变迁,现在的纪晓岚故居,虽然填满字画古玩,但与纪晓岚有关的事物,只有门前的紫藤与庭中的海棠,相传为纪晓岚手植。紫藤曾经十分繁茂,盛夏时浓荫如海,形成天然的凉棚,香气四溢。上世纪三十年代,京剧界人士在此聚会议事时,出于对纪晓岚的敬重,特别注意爱护二百多岁高龄的古藤,齐如山、梅兰芳、张伯驹、萧长华等都曾亲自浇灌管理。
与戴震“同居”情深
雍正二年(1724年),纪晓岚出生于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庄,在家族中属日字辈,名昀,字晓岚。纪家祖辈父辈都是读书人,在当地是富户旺族。十一岁时,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进京为官,在城南虎坊桥附近买了一套房,即今天的宣武区珠市口大街。虎坊桥一带原是明朝宫廷养虎的地方,世事变迁,纪氏安家时,那里只余一桥,没有虎,而现在,桥也早已不存在,只有地名引人遐想。
从十一岁随父入京,到八十二岁在家中去世,虎坊桥这座宅院是纪晓岚一生最重要的栖居地。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晓岚这样描述他的家:
“余虎坊桥宅,为威信公故第,厅事东偏一石高七八尺,云是雍正中初造宅时所赐,亦移自兔儿山者。南城所有太湖石,此为第一,余又号孤石老人,盖以此云。”
威信公指的是原川陕总督、岳飞二十一世孙岳钟琪。雍正十年,岳钟琪在征讨准噶尔的战役中失利,被革职拘押,十余年后才被乾隆重新起用,赐号威信。纪家进京时,岳钟琪正在囚禁中,府邸闲置,纪容舒于是买下了这座雍正初年建造的三进四合院。将军故第排场并不小,今天所见的五百多平米的故居,最多不到原貌三分之一,而纪晓岚提到的太湖石,现在已不知去向。
纪晓岚曾写作《京邸杂题》诗六首,记述虎坊桥宅邸他主要使用的几个房间:孤桐棺、槐安国、生云精舍、阅微草堂、绿意轩、三十六亭。阅微草堂是他最常用的书房,自题诗云:“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千岩与万壑,焉得穷曲折。烟霞涤荡久,亦觉心胸阔。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阅微出自最后一句,意思是阅读精深微妙的言辞,人们后来习惯以阅微草堂代指纪晓岚的府邸。
三十一岁那年,纪晓岚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如他自述:“初授馆职,意气方盛,与天下胜流相驰逐,座客恒满,文酒之会无虚夕。”这是他最春风得意的时代,文章开始扬名,还结交了许多终身良友,戴震是最特别的一位。戴震,字东原,被胡适誉为前清学者第一人。他和纪晓岚同岁,当时为躲避仇家迫害,孤身漂在北京,住在歙县会馆,连行李都没有,饭也吃不饱。纪晓岚慷慨地把戴震接到阅微草堂居住,让他教自己儿子读书,两人切磋学问文章,戴震一住就不走了。纪晓岚在《与余存吾太史书》中写道:“东原与昀相交二十余年,主昀家前后几十年,凡所撰录不以昀为弇陋,颇相质证,无不犁然有当于心者。”说的是戴震写文章总会与他商榷。
纪晓岚还有一位来往密切的朋友——经史学家王鸣盛,家就在阅微草堂隔壁,这对邻居经常以诗相酬。王鸣盛有这样一首诗:《虎坊新居与纪吉士昀隔一垣旁有给孤寺》,记述他与纪晓岚比邻而居的情景。“孝穆新编得少瑜,飞卿酬唱有唐夫。卜邻喜占东西屋,把袂看传主客图。隔牖茶烟分细缕,过墙树影借纷敷。晚来清梦同听处,钟梵声声自给孤。”最后一句写的是与纪晓岚家紧邻的给孤寺。这座寺庙始建于唐代,顺治年间重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毁于火灾,现原址立有石碑。诗中所提“主客图”即纪晓岚编辑的唐代诗论专著《诗人主客图》。
合乎“礼法”的风流
纪晓岚在民间历来有“风流才子”的称号,“风流”二字不禁引人遐想,清代野史笔记《栖霞阁野乘》甚至爆料: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期间住在内廷,他一天单身生活都忍不了,焦躁得“两睛暴赤”,乾隆得知后大笑,特赐宫女伴宿。
纪晓岚的坟墓在“文革”时被破坏,据亲历者称,挖坟的时候发现纪晓岚与正室马夫人的大坟两侧,各有三座小坟,由此推测纪晓岚有六位妾,民间传说中的数字比这要更多一些。纪晓岚承认“余颇蓄妾媵”,还振振有词“妾媵犹在礼法中”,如果不许他纳妾,必“激而荡于礼法外矣”。值得一提的是,阅微草堂中绝无一妻六妾侍一夫的热闹场面,纪晓岚十七岁娶名门闺秀马氏为妻,夫妇皆长寿,妾则个个红颜薄命,去世一位,新纳一位,纪晓岚身边始终是一妻一妾。
纪晓岚在文章中描述过的妾有三位,笔触情意绵长。二十五岁时他在天津遇到十三岁的郭彩符,纳为侍姬。彩符生了几个儿子都夭折了,膝下只有一女,这也是纪晓岚的第一个女儿,嫁给了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1768年,卢见曾卷入贪腐大案,乾隆下令查抄其原籍家产。卢见曾颇有诗才,纪晓岚关怀亲家,更心疼女儿无辜受累,不惜冒险向女婿卢荫文通风报信。抄家的官员扑了个空,乾隆大怒,严密追查后,卢见曾被抓进死牢,还没行刑就病逝了,纪晓岚革职发配乌鲁木齐。
女儿家出事,丈夫被流放,郭彩符一病不起。远在新疆的纪晓岚担心此生无缘相见,特意到关帝庙占卜。1771年夏天,纪晓岚获特赦回京,彩符于第二年春逝世,所幸得以最后团聚。
彩符去世三年后,纪晓岚五十岁这年,得了十三岁的才女沈氏。沈氏本江南人,家道中落随父流落河间,纪晓岚形容她“神思朗彻,殊不类小家女”,给她取了一个雅致的名字:明玕。初次到阅微草堂拜见正室马夫人的时候,马夫人说,妾可是不好当的啊。沈氏答:“不愿为妾,妾自然难当。我是自愿为妾,也就没有什么难的了。”马夫人很喜欢这个聪明懂事的女孩,“始终爱之如娇女”。明玕常说女子应当四十以前就死,“青裙白发作孤雏腐鼠,吾不愿也。”她果然在三十岁那年就香消玉殒。明玕死后,她的婢女玉台跟了纪晓岚,两年多后也死了,年仅十八岁。明玕去世前的一个夏夜,草堂窗外夹竹桃盛开,花影落在枕上,她作了一首诗:“绛桃映月数枝斜,影落窗纱透帐纱,三处婆娑花一样,只怜两处是空花。”两处空花,如同谶语,令纪晓岚叹息不已。
现在阅微草堂院中有一株海棠,背后亦是一桩令人唏嘘的往事。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特别写了这件事。有一年他向四叔母说想讨一个侍妾,叔母疼爱晓岚,决定把自己最喜欢的婢女文鸾赠给他。文鸾大概也早就听闻纪晓岚的声名,愿意嫁到他府上。旁人忌妒这桩姻缘,挑唆文鸾父亲向纪晓岚索要巨额彩礼,好事告吹,文鸾抑郁逝世。很多年后,纪晓岚夜里梦见一名女子翩然而至,凝立无语,后来他向家人提起梦中女子的相貌,家人说很像文鸾。纪晓岚颇为怅惘,有心为文鸾修坟,但二十多年过去了,她的坟墓已埋没于荒草不可辨识。纪晓岚将文鸾比作院中的海棠,写了一首诗:“憔悴幽花剧可怜,斜阳院落晚秋天,词人老大风情减,犹对残红一怅然。”宛似为斯人照也。
“铁齿铜牙”不敌权贵
纪晓岚确实堪称“铁齿铜牙”,入翰林院后,因擅长吟诗作对,又爱开一些无伤大雅的机灵玩笑,很快得到乾隆喜爱。开玩笑毕竟容易得罪人,颇为自恋才情的乾隆皇帝,对如此聪明的臣子也是爱恨交织。纪晓岚授业恩师董邦达早就预感到,这个学生锋芒毕露,将来必得意于此,也可能失意于此。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画家沈朗为纪晓岚画了一幅画像,董邦达拿过画像,提笔补了许多翠竹,取名《幽篁独坐图》,此前他还曾为纪晓岚画了一幅《秋林觅句图》。他暗示纪晓岚,要学会深藏功与名。纪晓岚当时似乎懂得了这层涵义,却并非真正往心里去。
1768年,纪晓岚因包庇亲家卢见曾贪腐案,被判流放新疆。其间他饱尝风霜雨雪,也充分领略了大漠豪情,收集到无数奇闻逸事,这些见闻成为《阅微草堂笔记》的重要内容。
1771年,纪晓岚的长子和三女儿去世,爱妾郭彩符去世。他回到阅微草堂,打扫尘土,先师董邦达的遗作《秋林觅句图》仍然挂在墙上,他惊讶地发现,画上风景酷似他在乌鲁木齐时经常独自盘桓的秀野亭,不禁感叹“事皆前定”。自题绝句:“归来壁上拭埃尘,粉墨犹存旧写真。指与儿童浑不识,朱颜非复画中人。”
1771年秋,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纪晓岚呈上一首三十六韵诗歌颂此事,文采飞扬,乾隆龙颜大悦,让他重回翰林院担任编修。1773年,办理四库全书处成立,大学士刘统勋(刘墉的父亲)推荐纪晓岚担任总纂官。朝廷号召捐书支援四库全书编纂,纪晓岚身先士卒,从阅微草堂搬出一百零五种书籍捐献,为北方捐书之最。
整整十年,纪晓岚全身心投入四库全书,乾隆非常满意,屡次给他升官和赏赐,从翰林院进入内阁。历经大起大落,纪晓岚的性情有了很大改变。他自号“观弈道人”,表明激流勇退,不参与朝臣纷争。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观众最喜闻乐见的就是纪晓岚一次次捉弄和珅。实际上,这些桥段历史上都是不可能出现的。电视剧中,纪晓岚以学士身份出场,大概三十几岁,那时和珅还不到十岁。
和珅第一次进入纪晓岚视野,应该是在1776年,年仅二十七岁的和珅进入内阁,以火箭速度连续晋升。四年后,和珅竟当上四库馆正总裁,成了纪晓岚的顶头上司。1787年,和珅查阅《四库全书》,发现明末敏感人物钱谦益、李清的言论没有删除,向乾隆汇报,直指是纪晓岚的责任,要他亲自赔写。
当时纪晓岚已经六十多岁,他必然看不惯和珅的做派,但以他的阅历、品级和当时的性格,不太可能与这位满族新贵正面冲突。他所能做的,就是不巴结。和珅倒台后,朝鲜派到清朝的一名书状官在他的见闻录上写道:“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王杰、刘墉、董诰、朱圭、纪昀、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
图书器玩散人间
晚年的纪晓岚不再“与天下胜流相驰逐”,只与刘墉等少数脾气相投的朋友有来往。大多时候,他躲进书斋,将多年来见闻的趣事掌故,整理记录,历时八九年,写了四十万字,编成随笔集《阅微草堂笔记》。此书在清朝民间与《聊斋志异》齐名,深受读者喜爱,纪晓岚的书房阅微草堂也因此获得盛名,流传至今。
写书之余,纪晓岚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砚台。他把阅微草堂的另一个书房取名为“九十九砚斋”,实际藏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每一方砚台背后几乎都有纪晓岚刻的铭文,寄托志趣性情,也记述一些有趣的小事。比如在刘墉送给他的一方砚台背后,纪晓岚写道,他和刘墉都喜欢藏砚,遇到好砚还互相抢夺,以此为乐。1916年,有人编印了一本石印版的《阅微草堂砚谱》,徐世昌为之作序,书中收录了一百方纪晓岚藏砚拓片。
纪晓岚还收藏了许多有趣的小玩艺儿。他有一套特别的小工具,小锯子、小斧、木锉、熨斗等,个个做工精巧,盛在一个多层的木箱里,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每件工具都有蕴含机锋的铭文,如锯子上刻着:“纤齿棱棱,犀利自矜。然盘根错节,非汝所胜。当知有能有不能。”喻意人与物都有长处和局限。小秤杆写的是:“老聃折衡,使民不争。然不能使物无重轻,终不如持此以平。” “试金石”上的铭文写道:“尔能试金,惜不能试心。”
嘉庆八年(1803年),纪晓岚度过了盛大的八十寿辰,门生故吏济济一堂,嘉庆帝派人到阅微草堂颁赐珍品。两年后,纪晓岚感风寒,在家中平静离世。
纪晓岚所藏的砚台、杂项,有的为纪氏后裔家传,有的由文博单位收藏,大部分散落民间。纪晓岚生前即不打算刻意传承这些藏品。他认为“聚必有散”,和朋友说道:“大地山河,佛氏尚以为泡影,区区者复何足云!我百年后,倘图书器玩散落人间,使赏鉴家指点摩挲曰:此纪晓岚故物,是亦佳话,何所恨哉?”可惜今日在纪晓岚故居,一件他的遗物藏品都没有,漫步庭院,只能在紫藤与海棠花下唏嘘向往他的雅趣风流,“犹对残红一怅然”。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