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千古兴亡多少事,假作真时真亦假,为何流传甚广事件并非真实发生

千古兴亡多少事,假作真时真亦假,为何流传甚广事件并非真实发生

千古兴亡多少事,假作真时真亦假,为何流传甚广事件并非真实发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历史,并不是百分百正确的;我们对于历史的很多认知,或者说猜测一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主观的思想上的;不过话说回来,或许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此

历史是岁月的痕迹,是人类文明前进留下的脚印;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知得失,照亮了人类的前程,历史也是证明一个文明存在和发展的最好例证,作为拥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华夏文明来讲,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发生过太多的事件,影响着华夏民族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繁衍生息。

真实历史_真实历史小说_真实历史故事

同时,历史也是用来训诫人们最好的实力,它带给人们太多的警醒,让人们能规避未来发展中的许多风险,前人们的错误呈现在后人们的眼中,给了后人们更多选择的方式;但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一些历史事件并不是真正发生过的,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受到太多非议的人和事,也并非真正地阻碍了历史的发展,这种情况的存在并不在少数。

比如说秦始皇嬴政,比如说东吴的大都督周瑜,他们都是被误解很深的人,再比如我们现在家喻户晓的三国历史,像是草船借箭等等也并非符合真正的历史,甚至于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神话故事,也不是人们口口相传而传承下来的原创,在神话故事上面也能够看到人为更改的痕迹……。

历史事件存误解,很多事实被掩盖

那么,为什么在历史流传过程中会存在那么多误解呢?为什么历史的发展会有很多人为更改的痕迹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历史的发展是不是完全自由的?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历史的真相被掩盖?

王朝的发展和稳固需要篡改历史事件

首先,我们要从王朝的发展和安全因素上进行考虑;我国古代历史是在王朝更替当中进行的,从表面上看,我们所看到的王朝更替是一个朝代没落到极致时,农业民族受到压迫,然后在压迫的基础上进行反抗,最终推翻前一个昏庸的王朝而建立一个比较开明的朝代,从而让农业民族过上比较安稳平定的生活。

真实历史故事_真实历史小说_真实历史

但并不是所有的王朝更替都建立在这种基础上,毕竟人是社会组成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在人获得权力之后,人对权力的追逐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有些时候王朝更替是建立在权力争夺之上的。

华夏文明有国家概念后,注重礼仪制度

自从华夏文明有了国家这个概念之后,统治的基础就离不开礼义,无论是夏、商、西周这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也好,还是秦王朝建立之后的封建王朝也好,等级观念是比较森严的,在秦朝成立之前,人们奉行的是一种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要求人们对于天子或者贵族要服从。

短暂的秦王朝覆灭之后汉朝成立,汉武帝又推崇儒家学说,汉王朝对礼仪制度也是非常崇尚的,因为只有人们将礼仪当成是一种习惯,才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才会将积极入世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人们对地位崇高的人产生尊重感。

在那样的时代里,如果兀自的发生反叛是不得民心的,没有办法获得数量庞大的农业民族的支持,那么一个新的势力就没有办法站稳脚跟,更没有办法与原先的王朝相提并论,当这种势力想要与已经存在的王朝一争高下的时候,他们首先要做的是拉拢民心,而拉拢民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诋毁。

周朝诋毁商朝,是为了建立道德的制高点

比如说周朝对于商朝的诋毁;事实上,我们对于商周时期的一些历史的了解,大多数来自于《封神演义》,而在《封神演义》中所描绘的商王朝是残忍暴虐的,尤其是妲己和纣王这两个人的暴力程度可以说世所罕见,但真实的历史是这个样子的吗?其实并不是。

周朝本身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周文王姬昌本是商朝的西伯侯,按理来讲属于商朝的臣子,可是他作为一个臣子如果想要推翻商朝统治,那属于大逆不道,周文王也就没有了良好的声名,更加不得人心,所以他没有办法直截了当地为了权力而起兵征讨商朝,只能是通过诋毁商从而打起为民请命的旗号。

真实历史小说_真实历史_真实历史故事

这么做,一方面是拉开了自己与原本王朝之间的民心差距,另一方面则是将自己推向了道德的制高点,将自己打造成为民请命,爱民的人设,然后让人们认为归附于自己将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将能够得到更高的尊重,从而稳固自身王朝的发展;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后世也是数不胜数。

汉朝诋毁秦朝,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比如大汉王朝对于秦王朝的污蔑,说秦王朝建立阿房宫劳民伤财穷凶极奢,但事实上,阿房宫并没有建成,反而是项羽曾经火烧咸阳;说秦始皇嬴政残忍暴虐,但秦始皇却从来没有残害过任何一位臣子,为大秦帝国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一直是高官厚禄。

可是汉朝成立之后,刘邦实施的却是狡兔死走狗烹;因为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它对华夏文明的贡献太大,汉王朝如果想要巩固自身的统治,那么就必须获得更多人的支持,所以诋毁对手是再合适不过的,也是必须要去做的。

唐朝对隋炀帝的批判,很多是站不住脚的

又比如说唐朝对于隋朝的批判,关于隋炀帝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残忍暴虐,我们现在的其实是无从考证的,关于他修建大运河是不是为了贪图享乐,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大运河修建之后拉动了整个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提高了整个中原地区的财政收入这一点我们确实可以明确的看到的。

所以,是不是对于隋炀帝的种种猜测也是错误的呢,是不是唐建立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统治,笼络人心,为了巩固自身的发展故意散播的谎话呢?这点我相信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其实很多时候一些所谓的批判是站不住脚跟的,但我们却不能说这些都是错的,因为无论是哪一个文明弱肉强食和物竞天择都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必须要遵守,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兵不厌诈,只不过这样的较量是存在着两个王朝之间而已。

对臣民思想进行把控

其次,是出于对于思想上的把控;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成为了整个中原地区最正统的学术,也是整个封建时代的主流学说。

其实这就是一种对于百姓思想上的控制,因为儒家学说推崇三纲五常,将君主的地位认为是崇高的,要求人们积极入世,要求人们尽心竭力的辅佐君主,同时要求人们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这其实很符合君主的观点和要求,所以汉武帝与儒家之间其实是一种利用关系。

既然汉武帝需要推行儒家的学说,来达到对于平民百姓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一种让天下归附于皇帝统治的局面,那么与儒家学说相悖的其他观点自然得不到支持,为了排除另外那些观点的影响,批判的声音自然会油然而生。

秦朝法家思想与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相悖,遭批判

比如说,对于秦王朝推行法治的批判;无论是身为诸侯国的秦国也好,还是身为大一统王朝的秦朝也好,所推行的都是一种法治政策,不讲究儒家所说的仁政和道德,讲究的是一种规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用硬性的规则约束人们的行为才能够达到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

可是这种强制性的约束在儒家人看来是苛刻的,儒家所推崇的学说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当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与儒家学说相反的法家学说,自然会被大多数人批判,这其实是与现实的发展历史有关,因为我们从现代人的角度上来看,儒家学说,很多东西是不切实际的,它的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巩固君臣关系。

君主利用儒家学说主要目的是统一思想,巩固权力

其实孔子和孟子,虽然说是儒家学说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儒家也是封建时代最受推崇的学说,但人们所推崇的儒家学说,与孔子和孟子所说的观点并没有太大的类似,我们看到的儒家学说主要的作用点是在于巩固君主的权力,在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在于通过统治思想来达到一种让平民百姓为君主服务的状态,这才是君主的主要目。

他们并不是就要实施仁政,也不是真心地希望每个人都能达到仁、义、礼、智、信的地步,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接受儒家学说的君臣关系,只要臣服于自己的统治,那么平民百姓到底能够生存到一种什么地步与他们关系并不大。

儒家学说虽然备受推崇,但盛世多来自道家学说

虽然,儒家学说备受推崇,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很多盛世,也并不是在儒家学说的观点下才出现的,反而是没有备受推崇的道家学说所影响的;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对于一种学说的推崇,并不在于这个学说本身到底有多么辉煌,而是在于这种学说在思想上能达到的控制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学说。

真实历史故事_真实历史小说_真实历史

所以,为了能够达到所谓的天下归一,这种学说变成为了君主手中的手段,而与这种学说背道而驰的其他学说,自然也就慢慢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甚至背负上了骂名。但是我们能说其他的学说就没有自身的作用吗?当然不是。

事实上就现实意义而言,道家的观点和法家的学说比儒家学说更加有用,比如我们现在社会的依法治国就是来源于法家的观念,比如我们现在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来源于道家的无为而治。所以,人们对于一些学说上的偏见,更多的来源于思想把控而实施的一些政策。

因为与儒家学说相悖,神话体系被更改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例子也能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体系的更改,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神话故事,其实并不是最初的样子,我们从最早的神话记载中,可以看到华夏最初的神话体系当中是以帝俊为中心的。

现在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说出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等,却很少有人在知道帝俊这个人,甚至当我们去分析三皇五帝的时候会发现,五帝当中的帝喾就是以帝俊为原型的,在最初的神话体系当中,帝俊的妻子是生育了十个太阳的羲和,因为这十个太阳延伸出了后面一系列的神话故事。

可是帝俊的神话体系并不符合儒家学说

,无论是从起源上来讲,还是从帝俊在神话体系当中的影响来讲,帝俊的存在对于儒家学说的君臣关系,都是一个极大的影响,因此,帝君的神话体系就被拆解开来。

射日成了后羿的功劳,甚至他的妻子羲和也摇身一变成了常曦,从太阳女神变成了掌管太阳历法的人,他的另一位妻子娥皇走进了舜的宫中,从此这一神话体系渐渐地被人遗忘。其实这也是在思想上的控制所带来的影响,因为有一个人而延伸出一个体系的神话与儒家的伦理纲常相悖,所以当儒家学说成为主流学说之后,这样的体系自然不再被允许存在。

真实历史小说_真实历史_真实历史故事

演义类型的小说,对真实历史影响巨大

再次,因为一些演义类型的小说的书写,让人们忽略了真实的历史;虽说有时候小说只是一本书,但在不经意当中,一本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尤其是那些家喻户晓的名著,比如说《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这两本书都是建立在真实历史发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是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时代,通过对于战争和一些计策的描写,而将三国时代呈现在了人们眼中。

《三国演义》小说,几乎代替了三国历史

刘备的仁义、曹操的狡诈、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关羽的忠勇正直、赵子龙的英姿飒爽等都是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印象,再加上对于一些规模宏大战争的细致描绘,让人们对于三国时代的认识几乎停留在《三国演义》上面。

但事实上,《三国演义》当中所书写的很多场景都与真实的历史并不相符,周瑜并不是一个心思狭隘的人,相反他是一名难得的儒将,心胸宽广英姿飒爽,同时,诸葛亮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足智多谋,所谓的草船借箭等等都不是诸葛亮所为,甚至有一些历史上也并没有发生过,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的阵营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是由庞统提议的。

真实历史小说_真实历史故事_真实历史

而《封神演义》也是如此,商并没有当中所描绘的那般不堪,商纣王也没有那么残忍暴虐,妲己更不是一个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但是为了剧情的需要,作者有的时候会做出一些与历史不相符的改动。可是因为这些书籍影响力太大,导致人们忽略了真实的历史,所以对于真实历史上的很多人物出现了不少的误解。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历史,并不是百分百正确的;我们对于历史的很多认知,或者说猜测一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主观的思想上的;不过话说回来,或许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此,正是因为我们无法百分之百地将历史还原,使得历史事件又增加了神秘性,才有更多的人燃起浓厚的兴趣,为了揭开历史的面纱而努力,才会有更多的人被历史的魅力所吸引,或许,或许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

这真是:

千古兴亡多少事,假作真时真亦假,历史上流传甚广的事件并非真实发生,历史不容亵渎,背后仍有深思

上一篇: 《新唐书》的独特之处 大量史料被谨慎考证
下一篇: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论魏武系诸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